APP下载

大学预科阶段英语课程设置的理论探讨

2019-04-15黄宝燕刘春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

黄宝燕 龙 燕 刘春平

摘要:本研究针对民族预科生在大学预科阶段关于英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理论的探讨。理论上,以模块理论为依据设置课程内容;实践上,以语言学能为指导开展教学。语言的使用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是外语学习过程的五项技能发展是不平衡的、个性化的,每个个体语言习得时间长短不一,这对教学提出了挑战。对于预科教育弥足珍贵的一年时间来说,应用模块理论指导教学设置,运用学能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可以很好地用足时间,使教授的课程符合学生自体学习步伐,具有科学性。

关键词:民族预科生;英语课程;模块理论;学能理论

doi:10.16083/j.cnki.1671-15 80.2019.03.014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3-0061-04

一、预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目的

教育部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通知》中解释:为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特批准部分省区的高校招收高考后降分录取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以下简称“预科生”。可见,国家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重视缩小地区差异,创造条件培养民族地区人才。

从少数民族的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出发,几十年来人们看到了国家一贯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民族政策。自1950年的民族政策指导开始,我国已经构建了保障少数民族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过程和结果平等方面的世界上独特的教育模式——民族预科教育,切切实实体现了我国促进各族人民具有教育机会均等的精神。[1]

当然,相对于庞大的高校体系,由于只是部分省区、高校招收预科生,这个群体的人数少、规模小(开设民族预科班的绝大多数学校每年一届一个预科班),所以其影响力弱、辐射面有限。研究发现关注预科生的相关研究极少,我们以关键词“民族预科生”在中国知网上查询,第一篇有关预科教学的文章出现在1985年,到2018年4月,高考恢复这40年里有关预科教育研究的论文1140篇,年均28.5篇。可见在学术上,对预科教育的关注度有限。

高校预科教育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950年11月,当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文件后,全国陆续成立13所民族学院,教育部门把预科教育作为民族学院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三年的1980年夏季,教育部发出通告,决定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在部属的5所重点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工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试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这些高校作为先行试验点积累经验,后来民族预科班在各地逐步展开,在政策准许的省级普通高校也招收当地的民族预科生。

对于预科教学研究设想,高校在校预科生的知识体系应该与其他学生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客观原因,他们起点低,高考后尚未完全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须预科学习一年后方与大一学生一同起步学习。因此这段时间显得弥足珍贵。各个高校都在摸索如何补漏补缺打好基础,目前各个高校预科班开设的基础阶段课程不尽相同,大专预科的课程补习高中内容,本科预科以大专起点水平开展教学。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大学预科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一年,在最佳理论指导下,使基础较为薄弱的预科生达到大学入学最低要求。本文就本科预科英语课程设置进行讨论。

二、預科阶段英语课程设置适用范围与级别

2016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英语教学大纲》,将少数民族预科教学分为一年制和两年制。[3]一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为民考汉学生,学生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已经开始学习英语,高考时参加英语科目的考试;而两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为民考民学生,学生高考时没有参加英语科目的考试,造成他们上预科时英语水平是零起点状况。限于篇幅,本文探讨一年制预科英语教育问题。

一年的预科学习,主要是打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各个高校在预科阶段开设的课程有数理化和人文学科,总教学的有效时间是33周左右(两个学期15周+18周),有效教学节数是165天(5天x33周),每天上、下午和晚上12节(5+4+3),一年总共1980节课(12x165)。

本科预科阶段英语课程设置适用对象是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民族考生,其高考分数低于当年本省的本科最低分数线以下几十分。从民族预科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他们普遍底子薄,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欠缺,需要在预科阶段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预科阶段英语课程设置适用范围,主要指的是英语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问题,传统的英语技能是听说读写译5项技能以及语言知识,加上了解目标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由于一年后,预科生将与当年的大一学生一起进入大学专业学习,起点知识的标准要求是一样的、严格的,所以预科阶段的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关于预科阶段英语课程设置适用级别,我们通过对几届预科学生的学前学后测试认为,针对预科生英语课程的设定以达到全国公共英语2级(PETS-II)程度为教学开展的标准,相当于2018年2月发布的我国首个英语能力测评9级标准中的3级起点授课,学完一年达到4级。达到全国公共英语2级水平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设定,按照我国大学起点英语程度要求,合格高中毕业生有能力进一步接受大学学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达标以全国公共英语2级程度的设定或者新版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设定的4级标准应该是培养民族预科生达到的最低要求。

三、预科阶段英语课程设置的指导理论

预科阶段英语课程设置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课程安排的目标、内容、实施措施科学化;二是课程的操作情况具体实用。第一个方面,本研究以模块教学理论为指导设置课程模块,第二个方面以外语学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

(一)模块理论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Russell 1973年提出“模块”概念,[4]其理论用在教学领域是研究将一门学科中有同类功能的知识能力项组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的教学实践。我国1993年引进模块教学用于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的职业教育应用在商务、财会、飞行等专业方面比较普遍。按照知识能力项组合模块需要教师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对教材的二次整合后,分项形成模块进行任务教学。而普通高校大学公共英语阶段与专业联系不密切,文献检索发现预科这个阶段各科开展模块教学的关注度不够,尤其是目前对于预科英语教学采用模块教学的关注度还鲜有研究。

(二)学能理论研究现状

外语课程的学能研究是指外语学能的运用,外语学能指学习者为完成特定的语言学习任务,在有动机和机会的条件下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它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这种能力形成后将成为相对稳定的专门能力倾向。始于1950年代美国学者Carroll[5]提出,经Skehan[6]改良后的传统语言学能内涵是由语音编码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能力三种主要能力构成,而其中语言分析能力与记忆能力则构成学界所熟悉的语言“双编码系统”(dual-code system),成为从认知角度解释分析二语习得过程的重要理论。[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学能研究,[8-9]发现学能的确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些研究集中在高校专业语言和普通外语的学生群体,小部分针对儿童、中小学生研究。可见,对预科生的学能研究目前成果稀少,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引起人们对高校预科教育本身的关注。

语言学能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主要在于用好语言学能的两种功能:预测功能和诊断功能,特别是诊断功能对于外语的教与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预科英语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

大学预科英语课程的目标是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英语程度达到全国高中毕业水平,内容是普通英语读物,包含科普、生活感悟、文学故事、时政等。

“模块”理论是指在教学领域将一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的研究。那么,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作为交际功能的英语具有听说读写译功能,基于语言功能的作用,大学预科阶段英语课程在一年总学时的1980节课中,除了语文、数理化、体育、民族政策等课程外,在学时充裕的情况下,英语课程可以按照语言技能合理设置为综合模块、语法模块、听说模块、阅读模块和写作模块。理由是,综合模块属于精读课,针对基础语音、词法、句法的讲练和翻译;阅读模块,针对阅读能力的细读、快读、查读、略读、掠读等篇章掌握理解技巧;语法模块,针对语法的时态语态、篇章具体使用语法搭架逻辑理解技巧;听说模块,针对口语和听力的技巧训练;写作模块,掌握应用文和说明文、叙述文、论述文、描写文4种模式的基本写作。不同的模块根据内容量学时可多可少,可以连续开设两个学期,也可以只开始一个学期或者半个学期。

在具体教学中,以学能理论为指导,开学初发挥学能的诊断功能,对新人学的民族预科生有必要进行摸底,不仅是成绩的摸底,还有必要进行记忆能力的诊断,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学能理论的工作记忆模式。[10]Robinson认为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不同的学习任务中需要采用不同的学能组合才能有效掌握所学知识。[11]根据学能的3个因素,预科生英语课程设置的学能综合体分布在以上的几个模块里,这几个模块的学能培养是可以互相渗透并彼此影响的,具体对应如下表格。

五、预科英语课程实施教学中发挥语言学能的作用

新开发的学能测试体现了语言学能是动态发展的这一观点,语言学习经历会影响学能水平高低,[12]例如已有的实验证实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学能测试分数等。[13][14][15]

学能的预测功能,可以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以语音为例解决语音编码记忆问题,[13]世界上国际音标共有107个,英语拥有48个元音和辅音,这些音素与汉语普通话音标中对应的韵母和声母有30个的音、形相同或相近。从迁移理论的正向作用推理,学生已经具备的普通话发音可以迁移到英语学习当中。剩下的少数,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主攻难点,开学初在开始学习的单元里抓学生的读音、发音标准。再以句法结构为例解决其语言分析能力,任何一篇英汉互译(指现代汉语一作者)的文章对比显示,陈述句的英汉句子大都是属于线性型的句子——即主语与谓语构成的句子,从学生母语(汉语)句法结构的主谓形式出发,让学生认知两种结构的相似性,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

發挥学能的诊断功能作用,在每届预科生入学时给每个学生进行诊断,发现学生发出的英语语音困难或者容易混淆的音素,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强化这个音素的教学,建立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个性化方案。一次纠正,长期监测,反复纠正。同样的道理,发现学生的句法错误,指出错误,给出正确的语法、逻辑形式,一次纠正,长期监测,反复纠正;发现学生的篇章表达不正确,指出不足,给出正确的模式或者是范文,一次纠正,长期监测,反复纠正,久而久之,提高其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敖俊梅.中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政策的回顾——基于1950年以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2]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2(04).

[3]王小辉.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J]考试用刊,2016(94)

[7]温植胜.对外语学能研究的重新思考[J]现代外语,2005(04).

[8]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02).

[9]戴运财.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6).

[12]李红,马莉语言学能研究新进展[J].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16(02).

[16]黄宝燕论母语语音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纠错的积极作用[J]双语学习,2007(11)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
旅游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探究与实践
“三全育人”视域下开放教育 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浅谈小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多元读写教学法框架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探究
接续培养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构建①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Evaluation on Go for It Grade 7 Book 1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