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中华经典促养成教育

2019-04-15黄惠英

教育界·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习惯

黄惠英

【摘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同伴、学习知识的新阶段。经典文化能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引领孩子走进经典文化,诵读圣贤经典,能让他们耳濡目染地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开阔胸襟,迈向圣贤之道。

【关键词】经典文化;养成教育;习惯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还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健全的人格。然而,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0—3岁大多数是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保姆看管,4—6岁则交付给几十个孩子一个班的幼儿园。孩子在人生底色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缺少恰如其分的教育,缺少对价值感和归属感的体验,错过了养成良好习惯的最好时机。因而在7—12岁小学最后的补救阶段,习惯的养成尤其显得重要。

小学阶段是儿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同伴、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行為准则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很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所养成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加强基础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那如何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如何让孩子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本文将结合教学中的实际,略谈一些浅见。

一、中华经典文化的优越性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让孩子诵读经典美文,不光是和作者进行了交流,更是打开了他们心灵窗口,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我国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语言精湛,意境深远,情韵悠长,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在与经典文化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亲近自然,启迪人生,修身养性,自强不息。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汲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师和家长从小都会传授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经典诗文,表现了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理想的情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激励个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思想,《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概括和生动写照。

孩提时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不光记忆犹新,还会无意识地联想到。比如在吃饭的时候,看到有浪费粮食的,不由就说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到邻居家养的鸭子在戏水,立刻脱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朋友就要远离了,不禁说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对于今天的孩子,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领他们走进经典美文,诵读圣贤经典,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开阔胸襟,迈向圣贤之道。

二、利用经典文化,促进养成教育

(一)经典诵读,丰富生活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我校在这几年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编写了上、中、下三本《阅读手册》,涵盖了“学生阅读书目”“家长阅读书目”“老师阅读书目”“经典诵读篇目”等,还根据低、中、高年级的特点,挑选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作为必读的篇章。每周一下午的社团课,学生跟着老师朗诵古诗词、《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学校还要求各个年级根据自身的需要,适当地增加相应的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方法,“经典咏流传”、创设情境、表演等,让学生感兴趣,使每一位学生愿意开口,在诵读的氛围中成长,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同时,为了使诵读中华经典切实落到实处,课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进行经典诵读升级达标,使中华诵读经典日渐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生的行为出现不恰当的时候,老师不再是一味地、枯燥地说教,而是能引经据典,通过一句句的经典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思并且改正。如果学生在学校走廊追逐打闹,课后放学没有按时回家,喜欢围观,等等,老师就可以根据《弟子规》中的内容进行教育,诗词结合实际,引领孩子知道自己该做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可见,经典能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氛围,养成习惯

只有营造良好的经典诗文诵读氛围,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经典独有的韵味美、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我们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切忌形式单调,一味地诵读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诵读经典渗透到学科之中,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如诵读《弟子规》“信”篇时,就与守信用为主题教育相整合,让学生在懂诚信的基础上必须守诚信,进一步感悟了《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等的含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如教育学生要有爱心,我们可以联系《弟子规》中“泛爱众”的内容。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就会发现德育有许多方面和学生学习的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我们挖掘出这些联系,适时恰当地加以巧妙整合和运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让学生由诵读文本走进实践,发挥经典的育人、感化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开展各项专题活动,如五月份母亲节,围绕《弟子规》中的“入则孝”进行“感恩”教育;日常常规中,通过诵读《弟子规》中的“谨”,结合学校好习惯养成活动,让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走,文明走路,不拥挤打闹,排队做操快静齐,做到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室内要经常通风,课间午间文明休息,回家时注意交通安全,等等。

(三)树立榜样,巩固习惯

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为此,学校要努力构建和谐的经典文化环境,让孩子浸润其中,陶冶情操,修养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典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小黄香、孔融让梨等,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诵读诗文,并观看相关的影片,使他们直观地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那在校园内,可以把这些典型人物放在公开栏或文化走廊内,加上内容简介,吸引学生的关注,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

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强化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班级常规管理应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心态等细节方面着手,以传统的“诚、信、恒、勇”“恭、俭、礼、让”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规范和训练。树立班级里、学校里的榜样,让学生切身有所体会。

新时期的青少年都有一种模仿的倾向,模仿自己喜欢的人物,模仿这些人物的言行,而经典文化中的一些人物多是他们所模仿的对象。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再帮助学生找出这些形象具备的内涵品质,引导学生模仿他们内在的美,而不是虚无的表象。在班级可以开展以“我最爱的经典形象”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让经典文化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典文化的魅力与作用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永远感染人,永远启迪人。而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它必须经过长期、系统、严格、具体的教育,使之形成一种制度和模式,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去严格执行。只要我们在平时工作中从细、从实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一定能达到“培养行为,收获习惯;培養习惯,收获性格;培养性格,收获人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02):33-37.

[2]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1(01):9-10.

[3]刘基,闫立超.养成教育定义考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6):14-19.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养成书写好习惯
好习惯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习惯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