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网络平台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意义
2019-04-15郑国红袁艳梅
郑国红,周 敏,袁艳梅,许 玄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南昌 330006)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其相关的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可能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患者及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3年的最新统计,全球约有3.82亿糖尿病患者,而我国就占据了1亿多[2]。健康教育管理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故糖尿病患者应该得到适当的行为干预和医疗干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3]。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患者能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帮助[4]。但即使糖尿病患者平均每年与医生会面时间多达6个小时,仍有8760个小时需要自己独自面对[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及自我管理能力普遍缺乏,即使住院期间血糖控制良好,但出院后由于缺乏糖尿病专业人员的持续性督导,部分患者缺乏自律性,对糖尿病知识存在许多误区,导致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差,进一步导致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6]。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既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又能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7]。本研究利用微信平台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在临床运用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06例。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8];2)年龄18岁以上;3)病情处于稳定状态;4)具有移动网络工具的基本应用能力并能使用微信;5)有便携式血糖仪;6)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试验并定期回院随访。排除标准:1)文盲、视力欠佳;2)患有老年痴呆、精神障碍者,不能与人正常交流;3)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并排除妊娠糖尿病;4)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剔除标准:中途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本研究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6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2组性别、年龄、病程和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级别n性别/例男女年龄/岁病程/年BMI/(kg·m-2)对照组53272650.70±9.727.71±4.8825.92±3.69干预组53292447.27±10.277.15±3.9426.34±3.52t/χ20.1511.3300.666-0.529P0.6970.1890.5070.598
1.2 护理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电话等,对所有患者建立电脑资料库。2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指导,自我血糖监测及注意事项,低血糖的识别处理及预防等。根据患者个体特征、糖尿病程度等情况进行饮食及运动知识宣教,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
对照组:出院前24 h由责任护士为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携带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至患者床旁进行健康宣教,出院后定期1个月1次电话随访患者情况并进行记录,同时嘱患者出院后3个月来院复查。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信网络平台管理。1)干预团队的组成:团队组成包括内分泌主任医生1名,糖尿病专科护士3名,营养师1名,康复师1名,骨科医生1名。2)干预过程:①干预组患者出院后统一纳入糖尿病专科护士建立的微信群。②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每周周一至周五通过微信群发送干预内容,分享由本科糖尿病专科护士编辑整理的糖尿病科普知识公众号推文一篇,内容涵盖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低血糖知识、糖尿病并发症预防等。糖尿病饮食、运动等健康指导内容包括低盐、少油、无糖饮食,平衡膳食,控制总热量等;运动包括每周3~5次的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有氧运动。③定期邀请内分泌科医学专家及其他医务人员在群里展开健康讲座,与患者互动,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④提醒患者及时自我监测管理血糖,监测频率为每周监测血糖5次,包括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及睡前血糖(每周至少监测2次)。⑤通知患者积极参加科室定期举办的糖尿病科普知识讲座活动。⑥嘱咐患者定期回院复查。⑦激励:经常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对信息积极回复、行为执行率高、参与活动反馈积极的对象及时实施精神褒奖和一定的礼品奖励。3)反馈:耐心听取群内患者对于本研究的认可、接受程度并及时动态调整,以达到患者身心配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出院后护理干预3个月回院随访。比较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HbA1c和低血糖发生率。
评价标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7]。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FBG控制在4.4~7.0 mmol·L-1,PBG<10 mmol·L-1,HbA1c<7%;低血糖评判标准:当血糖≤3.9 mmol·L-1时无论有无低血糖症状,均定义为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发生低血糖人数/组内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干预前2组FBG、PBG、HbA1c和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干预后2组患者FBG、PBG、HbA1c均有下降,且干预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组别FBGc/(mmol·L-1)PBGc/(mmol·L-1)HbA1c/%低血糖例%对照组(n=53) 干预前6.93±0.788.61±0.927.83±0.56713.21 干预后6.70±0.62∗8.34±0.64∗7.65±0.54∗815.09干预组(n=53) 干预前6.88±0.758.63±0.927.90±0.49713.21 干预后6.03±0.88∗#7.79±0.76∗#6.67±0.61∗#11.91∗#
*P<0.05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具有方便、经济、多样化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健康行为干预研究是近年来行为干预的热点[9-10]。
3.1 微信网络平台管理能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管理控制FBG、PBG、HbA1c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2组患者FBG、PBG、HbA1c均较干预前下降,且干预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提示经过网络微信平台管理干预后的干预组血糖控制效果较好。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在患病初期对该类疾病的重视程度和依从程度普遍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疾病的进展,长期的药物使用、频繁的血糖监测、多次来院就医、不断支出的花费都为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身心和经济负担,致使患者对疾病的依从性下降,达标率低,血糖控制差。本研究采用微信群网络规范化管理指导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血糖,长期陪伴患者共同面对疾病,督促患者的依从性,以达到血糖控制较好的目的。本研究微信群中有系统的糖尿病知识,有糖尿病专家答疑解惑,有专科护士定期提醒监测记录,对于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专科护士会实时给予患者治疗及护理专业指导等,通过对出院患者持续性健康教育管理,加强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的认识与重视,为患者之间、医患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RAM等[11]研究发现,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短信干预使依从性明显提升。刘香弟等[12]利用微博和微信进行行为干预,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健康饮食和运动行为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显示了微信和微博进行行为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故微信网络平台管理能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FBG、PBG、HbA1c。
3.2 微信网络平台管理能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事件,致死率更高[13]。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高危因素包括药物使用不规范、饮食调节不良、情绪控制不良、运动强度控制不良、无规律血糖监测。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监控不到位很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的情况发生[14]。本研究在糖尿病专科护士建立的微信群聊中定时发布糖尿病科普知识,邀请专家开展低血糖专题知识讲座,指导患者饮食健康与运动方式,提醒患者自我检测血糖,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共同面对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微信网络平台管理能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低血糖发生,这与秦凤英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利用微信网络平台管理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FBG、PBG、HbA1c,降低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