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前到幕后
——高速公路收费无人化来了吗?
2019-04-15本刊综合供图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管理中心
文 本刊综合 供图 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管理中心
随着高速公路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收费站无人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或许有一天,司乘通过收费站时再也见不到收费人员,但这并不是因为没人坚守,只是他们的工作已经转入幕后。
1月24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19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其中,“移动支付全覆盖”赫然在列。
行业普遍认为,移动支付将会对现金支付产生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新一代移动支付技术可自动完成车型识别、费用计算及收费放行等过程,这也意味着,在ETC和移动支付的夹击下,人工收费方式所占比例将逐渐减少,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正向后台化、无人化发展。
非现金支付,两种全覆盖!
“‘移动支付’被媒体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这项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也符合我们一直坚持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核心价值理念。”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说。
纵观移动支付在收费公路上的发展历程,可谓既具有创新精神,又不乏稳健脚步。
2016年以前,移动支付从城市生活领域开始进入收费服务领域,此时主要模式是一些收费站点为解决司乘现金不足的窘况而设立公用账户收取通行费。随着移动支付在全社会的进一步普及,司乘对通行费移动支付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地区行业主管单位和高速公路经营单位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行业总体仍然持观望的审慎态度。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曾于2016年11月下发通知,控制移动支付“野蛮生长”的速度,并列出稳步推进的工作时间表。截至2017年底,支持移动支付的省份仍然十分有限。
2018年1月1日,《收费公路移动支付技术规范第一册停车移动支付》正式施行,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骤然加快。据统计,到2019年初,河南、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等14个省份实现了高速公路人工收费车道移动支付全覆盖,广西、陕西、重庆、北京、天津、广东等14个省份正在开展试点工作。
在移动支付迅猛发展的同时,ETC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速。2015年9月,全国29个省份实现高速公路ETC联网;2016年9月,ETC全国联网一周年之际,全国ETC用户数已达到4000万左右;2018年1月,全国通行费电子发票正式上线;2018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决定,对此,交通运输部提出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如ETC等替代人工的方式来加以实现,并于同年12月试点取消了川渝间和苏鲁间的省界收费站。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约为7656万,其中客车用户数为约7134万,占93.18%。
201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2019年将开展ETC服务专项提升行动,实现ETC车载设备免费安装全覆盖,实现手机移动支付在高速公路人工收费车道全覆盖。在ETC和移动支付齐头并进的势头下,非现金支付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18年12月份,全国联网区域内非现金通行量达到3.81亿辆/次,非现金支付使用率为43.2%,其中ETC占总通行量的32.5%。
据吴春耕介绍,交通运输部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ETC推广应用,同时大力推广手机移动支付,并在2019年底前实现手机移动支付在高速公路人工收费车道全覆盖。
无人化收费,多省有探索!
一般情况下,ETC车道和部分支持移动支付的车道可以实现远程值守、无人收费,这为收费站无人化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事实上,已经有部分省份开始进行智能化设备换人、减人的探索,甚至也已有无人值守收费站出现。
2018年初,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启动了ERDS系统(收费站远程值守系统)开发工作。据了解,该系统可实现值守中心与车道现场实时通讯,值守中心通过系统开展特情处置,能够替代大部分班长旁站工作。待系统开发完成后,可实现“绿通”车辆等多种特情远程处置。
2018年6月,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G70福银高速南昌北收费站、昌北机场路收费站、南昌东收费站开通自助交费(非现金)车道,实现了收费站无人值守收费。
车辆进入自助交费车道后,只要将通行卡插入自助交费机,机器就会语音播报并显示交费金额,司机出示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码,机器扫描后即可完成通行费交纳;已办理ETC卡的车辆,只要把卡放在读卡处停留三秒钟即可交纳通行费。试用初期,自助交费(非现金)车道仅支持小型客车通行,后续有望在江西省内车流量大的县、市级出入口收费站逐步推广使用。
如果说浙江和江西的探索只是全国高速公路走向无人化的常规操作,那河南在这方面的步子可谓迈得更大。2018年12月11日,河南商丘至登封高速航空港区至登封段新郑新区无人值守收费站正式启用。新郑新区收费站未设置收费岗亭,10条车道(4入6出)全部支持ETC,与同等级别传统收费站相比,新郑新区收费站的人员配置仅为传统收费站的33%,运营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本刊特约记者 夏睿德 摄
目前,新郑新区收费站仅限客车通行。安装ETC的车辆可进入ETC车道实现不停车通行;在ETC账户余额不足或非ETC车辆误入车道时,司乘可以利用自助交费机对通行卡、ETC标签卡进行处理,或选择支付宝等支付方式交纳通行费。同时,收费站还设置了智能稽查防逃系统及卡口防逃系统,通过单独加装车辆识别设备,以视频录像方式连续采集每辆车的自然数据并上传到稽核平台,从而识别、标记出具有偷逃费嫌疑的车辆,并会将相关资料结构化,形成完整证据链。
多方面难题,普及需时日!
“随着收费方式的改变,人员劳动力得到了大面积释放,收费员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按这种模式发展,今后在车道上班的收费员会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员将在后台从事科技研发、技术维护、咨询分析、优质服务等工作。”云南交投集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矣琼算过一笔账,过去每开通一条人工车道最少需要配备4名收费员,加上机动人员、管理人员、内保人员,每条人工收费车道的人员编制都在7人以上,而ETC收费车道只需要1名工作人员甚至不需要工作人员。
一般说来,所谓的收费站无人化,更准确的说法是收费过程无人化,即司乘交费过程不直接与收费人员接触,但收费站仍然需要人员后台值守、维护设备和处理各种意外情况。而要实现收费站无人化,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缺乏标准规范
现阶段,现金支付仍然是通行费主流交纳方式之一,短期内难以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车辆全面普及ETC还有较长的过程,各地移动支付的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又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收费站无人化,必须出台规范对收费方式、技术标准、管理模式进行限定,这也便于为社会公众提供简单易行的高速公路使用“说明书”,引导司乘形成新的通行习惯。
人员分流不易
在取消省界收费站、ETC推广和移动支付全覆盖等工作的推进下,主线收费站将大幅减少,收费站所需的人员配置也会缩减,必然会有大量收费人员需要分流。然而重大节假日等特殊时段保畅工作繁重,若分流时机和节奏不当,会造成收费服务水平降低。收费员队伍又普遍学历不高、技能单一,因此需要经营管理单位合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适度控制人员进入标准和规模,把握分流进度,承担好社会责任。
存在技术短板
受收费政策限制,现阶段对收费站无人化的探索还是以分车型计费的客车为主,对货车通行费的收取尚不能完全脱离人工操作,货车ETC推广应用的进展速度也比较有限。此外,目前对“绿通”政策的严格落实及超限超载治理也没有成熟的无人化技术解决方案。
成本投入较高
为满足司乘更高效便捷的通行需求和节省收费站的人力资源,需要持续对收费站智能化收费设备进行研发、引进、维护、升级。在各地标准不统一、刚开始推广应用的起步阶段,不具备摊平成本的规模效益,因此前期投入较高。随着技术进步及ETC、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技术的进一步推广,相应的研发及运维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打逃”形势严峻
长期以来,偷逃通行费的现象屡禁不止,手段也越来越隐蔽,给高速公路的发展、社会的公平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收费站无人化有可能让不法司机更加肆无忌惮,破坏收费设施设备、强行冲卡等行为有可能抬头,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前通过技术、法律、机制、舆论等综合手段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