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质疑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019-04-13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吴榕妹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 吴榕妹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疑”是学习的开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疑,并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与提高学习效果。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设疑,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启发学生发挥思维想象的能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机械的、有限的,而想象力是一种能力,是知识进化的必然。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学生如果能根据作品描写的内容,展开对文中场景、情节、人物的想象,就能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抓住文中的联想线索,让学生欣赏、品悟作品的同时逐步展开想象。
《炮手》一文介绍的是一名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的普通炮手,因为祖国的利益亲手把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炸毁的故事。文章用对话以及抓住人物的神态描写形象揭示了主人人物“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扬了炮手舍家卫国的奉献精神。教学中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炮手的心灵深处。如我在分析《炮手》一文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入侵者不驻扎农舍附近?或炮手没有参加这场战斗,可能还有什么结局?”学生听后浮想连翩,有的说农舍不会被炸,有的说,入侵者驻扎在其他的农舍也要被炸掉,有的说如果炮手没参加这场战斗,但是当他知道炸掉自己的农舍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之大时也一定会积极配合。他们联想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又趁机提出了另外两个问题:“接受任务时炮手为什么在寒风中滚下大粒汗珠?”“瞄准目标开了一炮后,炮手为什么流下两行热泪?”课文本身并没有答案,我引导学生抓住炮手神态和动作的变化,让学生分两个层次去理解课文,引起了学生的热烈争议。经点拨后,学生体会到了炮手紧张、痛苦、复杂的心理变化,因为这一炸,自己的农舍没有了,但是侵略者被消灭了,祖国的利益保住了,从而感受到炮手行为的伟大。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通过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画面感,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发挥想象去营造与感受。学生也只有通过想象感受到文中的画面感,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暮江吟》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残阳”,以及诗中“辅”的含义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想象:“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诗人在诗中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是怎样表达的?通过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作者描绘的景象进行想象,逐步“看”到落日余晖斜照江面,江面上被照到的一半浮光耀金,照不到的一半绿如碧玉,红碧交辉的鲜明色彩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从而充分体会到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思考,还要勇于创新。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个固定模式,得出的答案就会千篇一律,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拓展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
教师的课内提问,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和训练思维能力,所以执教者应注意问题的深度和提问的角度,能通过不同的维度启发学生,便于学生思考解决同样问题的各种解答方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又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有效的提问是启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上如能运用合适的提问,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到“积极思维”的“国度”中,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到思考的乐趣,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积极思考,我常以“假如你是……”的形式进行问题设计。事实表明,这样做旨在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不仅利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而且更能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代入感”,这样的提问学生往往是“爱答、会答、能答”,课堂学习气氛与学习效果自然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得到很大的提升。如《我的老师》中赞美了蔡老师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对教师热爱、感激的情怀,我便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蔡老师写信援助了‘我’这件事详写呢?假如你是蔡老师,对受了委屈的小魏巍在信中可能说些什么话呢?”话音未落,课堂上像炸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了,开始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体会“我”为什么对此终生难忘,自然而然地说出为什么这件事要详写的道理。同样在教《放弃射门》一课,讲到福勒在完全有把握把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放弃射门,我设计讨论的问题是:“假如你是福勒,这时你会怎样做?”在课堂上学生大胆地发言,既激活了思维又激活了文本,学生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品读,深切地感受到福勒为了避免对方守门员受伤,果断有意识地放弃了射门,折射出高尚的人性美,超越于一切利益之上的。一旦学生茅塞顿开,他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享受。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尽可能地“放得开”,在问题引入时,要引导学生起疑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放手让学生主动议论、交流,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思考、去质疑。一篇文章由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这条线起到连结文章、材料缝缀的重要作用,是文章的顶梁柱,也是通向文章中心的大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不论是以“放”为主的自读还是以“扶”为主的讲读,都应该抓住这条主线,设计系统问题,方便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诺曼底遇难记》一文时,我按照预习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文掌握全文的结构情节,可是教学时发现课文内容太多,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不大。我及时改变策略提问学生:“哪个同学可以在短时间内给文章拟定几个精彩的小标题?”学生积极性很高,开始认真地思考,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后,我提示学生,“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人……小标题用主要人物的活动作为线索是否好一些呢?”经过循循善诱,有的同学只用“遇险——逃险——战险”六个字就高度地概括出小说的情节,还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的敏捷,概括的简练,让人赞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用六个字高度概括情节---简练。但这六个字好像用在哪儿都行,不能突出船长精神。”然后他又在刚拟定的小标题各加两字,写为“船长驾船——旅客逃险——船长战险”。说完,其他学生纷纷鼓掌称赞。又如我在教学《迟到》一文中,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后,我和学生一起围绕着课文主要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明白“严”和“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于是我再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严”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爱”在文中的布局谋篇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地参与讨论。然后我再顺势利导,告诉学生这篇文章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出问题,并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在质疑中自己去解决问题,明白父亲的“严”是源与“爱”,小海音感受到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总而言之,能紧扣文章线索的提问,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问、相互交流,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巴尔扎克曾经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则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殿堂的钥匙。恰当地设疑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不但愿意上小学语文课,更能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掌握设疑的技巧,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