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解读:什么是抗菌纺织品?抗菌性如何界定?

2019-04-13崔绮嫦

中国纤检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整理剂抗菌剂菌液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到处存在,而人类一直与微生物相互依存,仅人体上半身每平方厘米的皮肤就存在有害或有益微生物约50~5000个,这是由于人体皮肤上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的汗水、新陈代谢和皮脂等排泄物是微生物的营养源,极易滋生和繁殖微生物。纺织纤维属于多孔性材料,是通过纤维的叠加编织而形成的多层微孔状织物,对微生物菌体具有吸附性,会因微生物的滋生繁殖带来交叉感染、疾病传播等隐患。可见,每日穿着的衣物、休息用的被褥、洗涮用的毛巾等纺织品成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床,利于其活跃在人体皮肤上。如果这类纺织品具有抗菌、抑菌甚至杀菌性能,在保护其本身使用价值的同时,可不被细菌霉菌等微生物降解,并有效阻止微生物在织物上繁殖、防止微生物通过织物传播,利于保护使用者免受侵害,改善织物服用环境。随着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这种具有抗菌性能的高附加值服装已不是稀罕物,抗菌纺织品赋予了服用纺织物卫生与保健功能,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如何合理地评价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效果?标准是如何规定的?打着高科技标签的抗菌功能服装质量是否靠谱?该如何选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消费者。本期我们邀请检测专家来解读这些问题。

什么是抗菌纺织品?纺织品的抗菌原理是什么?

抗菌纺织品,是一种具有卫生保健功能的织物,即能抑制以皮脂、汗液等污染物质为营养源的微生物繁殖,同时防止因其代谢产生的挥发性恶臭物质、防止疾病的传染、降低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亦可防止织物被微生物侵蚀而降低其使用价值;其常用加工方法有原纤维法和后整理法。原纤维法是指在纺丝过程中,将抗菌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工艺制得抗菌纤维后进行抗菌纺织品织造的方法,该方法制得的抗菌织物效果显著且持久,但技术难度大、加工成本高、对抗菌剂要求苛刻。后整理法,即在后整理过程中采用抗菌整理剂处理织物,从而赋予其抗菌效能,此方法成熟简易,但不足之处是抗菌效果耐久性相对较差。

根据选用抗菌剂的种类不同,抗菌纺织品的抗菌原理也大相径庭,但总的来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种:①与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以破坏其机能;②使细胞内各种代谢失活;③通过电荷吸附作用使细菌细胞壁破裂;④破坏细胞内能量释放体系;⑤加快磷酸氧化还原体系以打乱细胞正常生长体系;⑥阻碍电子转移系统及生成氨基酸转酯;⑦抑制孢子生成,阻断DNA合成,抑制其生长。

根据您的经验,市面上抗菌纺织品的质量怎么样?是否购买了抗菌纺织品就一劳永逸,不用担心细菌滋生问题?

目前,市面上抗菌纺织品最常见的质量问题有以下三方面:(1)抗菌剂不具有广谱高效性。因细菌、真菌和霉菌的细胞结构不同,所以单一抗菌基团的抗菌整理剂不足以具备广谱抗菌性。(2)抗菌效果的耐久性不足,这可能是抗菌整理剂本身没有较好地与纤维结合,不具有良好的耐洗涤性,也可能是因抗菌整理剂与常用的洗涤剂发生反应而失去了抗菌作用。(3)抗菌整理剂的溶出安全性及残留问题。溶出型抗菌纺织品会缓慢释放抗菌剂并作用在细菌上从而达到抗菌效果,虽抗菌效果好,但在杀灭织物内细菌的同时也会将人体皮肤上的细菌一并杀灭,易造成人体皮肤表面的微生态失衡,并且抗菌剂也可能通过汗毛孔侵入皮肤和血管,长期使用可能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甚至产生耐药性。

抗菌纺织品是通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抗菌剂引入纤维表面及内部并在纤维内部平衡扩散,从而达到持久的抗菌效果。这种经后整理技术所获得的功能特性,存在不耐洗涤、易迁移、不耐高温、抗菌效果不持续等问题,而且微生物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斩尽杀绝”,只能是抑制其大量繁殖,将其数量控制在一定的不致引起严重后果的范围内,因此日常使用后应注意清洗与存放。

对于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标准,国内外相关的检测标准有哪些?有何差异?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分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两种方法,其中以定量测试为主。在抗菌性能的定量测试方法中,抑菌率是对试样抗菌效果的直观表达,而抑菌圈宽度则是定性测试方法的关键指标。抑菌圈的宽度与纺织品里抗菌剂的扩散性能有关,并不代表抗菌性的强弱,抗菌剂的扩散性强则抑菌区宽,反之扩散性弱则抑菌区窄。

不同国家采用的抗菌性能评价标准虽测试方法相似(见表1),但在具体细节上各不相同,抗菌性能表达方式也有所不一,每个抗菌性能评价标准都有一定局限性和各自实用性,因此需根据纺织品的特性及其最终用途而采取相应的抗菌评价标准。

如何测试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有哪些检测难点?

抗菌性能,一般是通过测定整理后的纺织品其抗菌效果来衡量,测试基本原理有两个:一是将一定浓度菌液接种在试样上,在一定条件下接触一段时间后,通过比较接触前后相关参数(菌落数、pH值等)的变化量来评价试样的抗菌性能;二是将试样置于或埋入一定浓度的菌液或接种了菌液的平板、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接触一段时间后,通过比较接触前后相关参数(菌落数、强力等)的变化量来评价试样的抗菌性能。

目前,抗菌纺织品的检测难点主要有:

(1)接种菌液浓度问题。接种菌液的浓度对抗菌试验有着决定性影响,而标准中仅给出了一个较窄的接种菌液浓度范围,接种菌液浓度过高,在单位面积的试样用量下活菌数相对较多,试样的抗菌效果相对较差。

(2)标准问题。在日常实际检测中,一些技术难点逐渐凸显,如不同标准因在试验条件、试验菌量、结果判定等方面有所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试验结果往往存在标准对照样增长值低、不易计数、测试周期过长、重现性低等问题。

对于抗菌纺织品生产企业,生产和设计中应该着重注意哪些要求?

所选择的抗菌剂须符合安全性指标,生产的抗菌纺织品须符合相关规定。产品应符合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满足婴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用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的甲醛含量、pH值等生态环保指标,应经口毒性,LD50大于1000mg/kg,一次眼刺激性试验为阴性,Ames试验及微核试验均为致突变性阴性,对人体皮肤无刺激性、无致敏性,附有人群斑贴试验结果;产品不得溶出大量抗菌药物,以防破坏人体毛孔及皮肤的微生态平衡,达到规定洗涤次数后抑菌圈不得大于5mm,以防止为追求耐洗涤次数使用大量抗菌药物而带来潜在危害。

表1 国内外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标准

在抗菌纺织品的标识方面,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GB/T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执行。各类抗菌针织品的抗菌标识,可在产品标签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注,也可以吊牌形式在产品上悬挂。产品应附有使用说明书并在显著位置标明其抗菌功能性标准及抗菌级别,应说明其抗菌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对于仅在局部镶拼或贴补抗菌织物的产品,应指明其部位位置。

对消费者和经销商来说,关于功能性纺织品的日常护理、保养方面应注意什么?

需根据织物的使用说明选择适宜的洗涤方式与洗涤剂清洗干净,应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不宜在强烈阳光下曝晒,以免褪色,晒干后可通风晾放一天后再收藏。在存放含天然纤维的混纺织物时,可放少量樟脑丸或去虫剂,但不要接触;对涤纶、锦纶等合成纤维的织物,则不需放樟脑丸与卫生球,以免其中的二萘酚对织物造成损害。

猜你喜欢

整理剂抗菌剂菌液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抗菌剂不同毒性比混合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效应研究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陶氏化学:织物耐久防水整理
Bonfire Night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不同防水剂在涤纶速干面料上的应用
嵌段型聚醚聚酰胺耐久亲水整理剂的应用研究
复合微生物菌液对黄瓜生长和抗病虫性效应研究
织物抗菌剂有机硅季铵盐POASC和PFASC的制备及应用
自制抗菌剂 GD-1在棉织物上的抗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