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运用视频资料的方法

2019-04-12韦嬛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运用

【摘要】本文论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运用视频资料的方法,认为精选视频是前提、播放过程是关键、积累反思是保障,做到这三点可充分发挥视频资料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视频资料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140-02

心理学家特雷齐勒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对知识的获取83%来自于视觉。视频资料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成为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视频资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社会热点,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从具体向抽象、从感性向理性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和学科素养,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自主构建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效运用视频资料?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选视频是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视频资料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选用视频资料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一)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本学科课程标准强调的教育理念,因此,“三观”不正、制造谣言、来源不明的视频是坚决不能选择的,这是底线,也是前提。特别是关于重大事件报道的视频,如对十九大报告的解读、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等,都要选择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的视频。

(二)针对具体教学目标

以案说法、以例说理是道德与法治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视频资料时,针对的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例如,笔者教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做更好的自己》中“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王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拍摄的宣传片《做更好的自己》,学生在视频中看到王源等同龄人参加了做实验、打篮球、垃圾分类等各种活动,提取到“要广泛参加多方面的活动”“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等信息,再结合视频中王源的一句话“年轻的一代,无限的潜能,用今天的努力成就明天的梦想,做更好的自己”,他们得出结论:要想做到更好的自己,就应该像王源那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三)长度要短小精悍

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因此,视频资料的播放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喧宾夺主。教学选取的视频资料应该短小精悍,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比较合适。但有时我们需要的视频资料往往包含在较长的录像里或分散在零碎的影视片断里,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简单的视频加工技术,根据授课内容对视频进行剪辑。比如,笔者在观看中国好声音节目第二季第七期时,发现歌手毕夏和钟伟强在终极PK时的一段对话正好体现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中“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的知识点。于是,笔者将这一期节目从网上下载下来,利用视频截取工具把原本18分钟左右的视频资料进行了三段截取:钟伟强的发言(55秒)、毕夏的发言(45秒)和二人的合唱(1分50秒),然后再用剪辑软件进行合并,最后插入多媒体课件中播放。视频中主持人问钟伟强怎么看待毕夏这个对手,钟伟强幽默地说:“我不敢看她,因为她太漂亮了。”而毕夏是这样回应的:“跟钟伟强比英文歌,压力非常大,幸好私底下,Simon(钟伟强)会从A到Z的字母发音,歌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教我,还给我讲这首歌的历史,我非常感谢他。”看了这一段视频,学生发现钟伟强、毕夏面对竞争时更多看到的是对手的优点。由此,学生看待竞争的态度有了明确的认识:竞争不是你死我活,可以是互帮互助。最后,学生观看了二人合唱的《JUDY》视频,归纳出一个结论,就是“竞争关系并不一定损害友谊,如果我们能在竞争中坦然接受并欣赏对方,并在竞争中合作互助,我们一样能自我激励,让友谊更深刻”。

当然,在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今天,教师下载网上的视频时,要注意使用的权限,不能随意将视频进行非法传播,更不能对视频进行恶意篡改和使用。

二、播放過程是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资料的过程要精心设计,不可马虎。播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播放中要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播放后要规范学生发言,才能更好地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表达,提高对视频资料的使用效率。

(一)播放前必须提出预设问题

问题是引导学生有效观看视频的索引,也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知识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信息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带着预设问题去看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所观看视频的内容,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发深度思考,生成带有个性特征的知识体系。因此,问题的设定必须是要有针对性、具体化,必须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视频《我对妈妈的情绪变化》的方式引入课题,并根据课堂的知识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1.“我”对妈妈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2.“我”对妈妈的情绪在哪一个阶段最不好?3.“我”对妈妈的情感到底变了吗?视频播放完后,学生发现“我”对妈妈的情绪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在10-18岁期间,容易对妈妈发火,但最终对家人的情感是不变,爱一直在家人间流淌。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预设问题这种方式,很自然引出教学课题。

(二)播放中必须关注生成并适时调整

观看视频的过程就是根据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整理、归纳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遭遇险情有对策》的授课中,笔者采用了雅安地震中人们逃生的视频片段,预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感受地震给生命带来威胁时人们产生会紧张情绪,结果学生看到视频中有人穿着内裤跑出来的场景就大笑不止。笔者果断停止播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告诉学生这正是人们害怕的具体表现,我们不应该对正在遭受灾难的人进行嘲笑,这一举动止住了学生的笑场。然后,笔者让学生重新观看视频,学生的脸上就多了一份焦虑,理解了视频中人物的行为,并从那些行为中提炼出“生命第一是地震发生时应遵循的第一原则”这一知识点。

(三)播放后必须规范学生的观点表述

播放视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因此,视频播放结束后,根据之前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归纳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的知识来回答问题,避免口水化的现象,有必要的还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学科表述模板,并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观点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科素养。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的授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这个知识点,笔者播放了央视制作的《新闻人物——纳尔逊·曼德拉》新闻视频,并预设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联合国为什么把7月18日设置为曼德拉国际日?”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因为那天是曼德拉的生日。”笔者立刻质疑:“为什么不设立我的生日为纪念日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他为南非黑人争取了权利,你没有。”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为南非黑人争取权利的同时,其实也实现了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权利平等,避免了人类之间的冲突与战争,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吧?”学生点头同意,笔者再进一步规范观点表述:“当曼德拉把个人理想與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平等、和谐和包容,这样的一生应该值得联合国为他设立纪念日。”

三、积累反思是保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视频资料的应用还要注意积累与反思,这是提高视频资料使用效率的必要保障。虽然现在视频资源比较丰富,但找到一个合适的视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每一次精选过的视频资料都值得教师进行分类保存,一起保存的还应该有配套预设的问题,这为全校教师建立授课资源库提供重要素材。同时,要善于对视频资料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反思预设的问题是否可以再合理些,反思预设的时间是否可以再精确些,反思预设与生存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等等,这些反思有利于教师寻找更好的课本知识表达式,有利于教师建立和谐的课堂互动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教研能力的提升并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授课过程中,做好视频的精选、播放和反思工作,将有利于视频资料的优势充分发挥,亦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视频资料也必将成为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好帮手”。

作者简介:韦嬛(1977— ),女,壮族,广西武鸣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法学学士,研究初中政治教学。曾在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任教,现于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任教,曾获南宁市初中政治优质课比赛三等奖。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运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