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微博和“说说”从网络搬到本子上

2019-04-12肖娴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本子天气习作

肖娴

在作文教学中,有教师常常会采用小练笔的做法。我也在班上尝试了一段时间“循环作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1)缺乏写的意愿。因为“循环作文”并不是课内要求完成的作文,学生重視程度不够。(2)态度较为消极,表达比较僵化。所写内容言之无物,或者是陈词滥调,看不出学生“新鲜”的语言,也没看出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3)不会点评别人的作文,更不会给出修改的意见,只是草草写一句“内容不具体”,一些在作文表达方面本身较弱的同学直接诉苦:“不会修改,不知道怎么点评。”

同样是表达,与写作文令学生头痛相反的是,学生们非常热衷于发微博、写QQ里的“说说”,也喜欢在自己的博客、QQ空间里“吐槽”。浏览学生们的微博、“说说”,可以发现他们写的内容不仅表达流畅,而且观点鲜明。比较之下,我发现微博有着让学生们喜欢的优点:篇幅不长,最长不超过140字;可以自由发挥,内容形式都没有限制;有很多人跟帖,互动很热烈;等等。由此,我想到了可以将网络上的微博转化为文字版的“微作文”。在“转化”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微博”的优点,如随意、日常、对话、简洁明了等,又要渗透习作教学的要求。

在布置“微作文”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了“把微博和‘说说从网络搬到本子上”的话题,并取名为“微记录”,就是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生活。要求每篇开头写好日期、星期几以及天气,其余字数、形式、内容等不限;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或观点;个别不想和其他人交流的观点,请在旁边标注。学生们听了很吃惊。“是不是真的字数不限?一两句话可不可以?”“形式也不限定吗?画画行吗?”“什么内容都行?我想玩电脑游戏,可不可以?”在得知这些“都可以”后,学生们都很惊奇,也很期待。

也许是学生们想要确认这项作业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字数不限、内容不限,刚开始的几天,我收到的“微记录”本上,大多数人都写了一两句话,主要都和天气有关,比如:“今天又下雨了,好冷啊!”“昨天那么冷,今天气温又上升了,真奇怪!”这在我的预料之中。我给每个人都写上一两句话的评语。我本想,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每人都只能写两三句话,我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干预”,不过没多久转机就出现了。

因为课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天,尤其是这段时间的天气多变,我们的话题常常围绕“天气”。如在3月16日的“微记录”中,有两名学生(作文水平均处于中上)的记录比起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学生A用了“……变化无常。一会儿……一会儿……”的总分句式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多端;学生B用了传神的动词表达了天气的冷,以及雨点儿“弹”进眼里的不舒服。我将这两名学生的“微记录”用实物投影进行了展示,并且请两位作者读给大家听,小作者和其他学生都很受鼓舞。之后,学生们便在“微记录”里掀起了一股描写天气的“热潮”,收来的本子里一大半人都模仿着写了天气。

在经历过这样几次分享以后,学生对于“微记录”的撰写正式步入正轨。可以发现,学生的“微记录”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有描写班级、校园内外、家庭发生的各种事情的,如拔河、六一儿童节、和爸爸妈妈一起郊游……,有关注社会新闻并对这些事情表达看法的。如针对“闯红灯罚10元”,有的认为要遵守交通规则;有的认为10元钱对于成年人来说惩罚力度较小,作用很小;有的认为红灯时间太长、绿灯时间太短,在惩罚之前应先完善红绿灯。也有表达自己各种心情的,如成为升旗手的开心、被家长批评的委屈、考完试的担心、和同学闹矛盾的不快……还有读后感、听音乐有感,有的甚至还带有一丝思辨的味道,如:智慧与金钱哪个更重要?……在形式方面,也并不完全是文字。学生们用各种小插图表示天气和心情,有的还会给自己写的内容配上图片。

我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比如希望他们选择摘录新闻,简要写写时评;摘录喜欢的名言警句,结合当天的生活写写自己的理解。

反思这段习作教学尝试,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习作教学起步阶段兴趣最为重要

新课标对习作教学依然将激发儿童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放在首要位置;注重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写实与想象结合,强调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仅在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中,指导儿童通过习作实践学会习作,而且在练笔环节也要加强习作指导;强调自由表达、个性表达,提出积极合理的习作形式,增加儿童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互相评改的机会。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作文,教师的习作指导应该尽量地降低难度,让学生不惧怕表达。我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往往把作文看作“另一套语言”的表达,以为需要用与自己日常语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写,这就使得他们惧怕习作。“微记录”的方式有助于打消这种惧怕的心理,随时写,随处记,不拘一格,不做形式的任何要求。这在起步阶段是较为合适的。

2.兴趣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教材中的习作命题尽管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但毕竟涉及的方面有限,而学生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微记录”需要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生活,在习以为常中发现新奇有趣的东西,哪怕是熟悉的东西用新鲜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习作价值的。

这段时间的“微记录”,内容五花八门,学生往往愿意在这里反映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一名学生非常详细地写出了她是怎么应付外教课的:“我听得有些不耐烦了,所以拿出作业来做。我先把本子和笔取出来,然后把本子放在抽屉里,手在底下偷偷写,当然还不能一直低头,不然百分之百会被老师发现!幸好我坐在后面,没有被发现,不然一定会‘死得很惨!”这种状态写得很真实。在常规的“大作文”中是见不到的。

“微记录”之所以吸引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它可以记录学生的生活点滴。有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有各种想法,其实没有空间供他倾吐,因为很多空间都太正式,也没有读者。而在这里,老师和同学可以看到自己的文字,更加了解自己,这就有了表达的动力。

3.要依靠阅读拓展这种原生兴趣的边界

学生的原始兴趣是比较狭窄的,或者说是日常经验范围的居多,而以文字形式承载的较少。因此“微记录”需要打通写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传统语文经验中强调的“读写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学会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还要学会记录自己的阅读生活,逐步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读写结合从结合点的考虑上来讲,可以是现学现用的短线结合,也可以是吸收积累的长线结合,每一篇课内阅读的文本中,都可以开掘出供学生模仿的结合点,当关注篇章结构的整体布局时,可以在课内的阅读指导中,强化学生对于篇章整体的关注与认识,从一篇篇的课文范例中,汲取谋篇布局的智慧,鼓励他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特别关注一些有创意的表达,比如教学《珍珠鸟》,开篇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就非常抓人眼球,不仅点出了文章内容的起因,还奠定了整体的情感基调“真好”,教学时引起学生的关注,鼓励在当天的循环作文中积极使用,时间长了就会有效果。此外,还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与“微记录”的关联。在后续的尝试中,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借助“共读一本书”“故事会”等阅读指导与展示活动,将学生的阅读生活与自我表达两者之间打通,从吸收到倾吐,力求自然地转化,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本子天气习作
扔掉的本子
丢失的日记
谁是天气之子
天气预报难题
我的新本子
读一读,选词填空
别怨天气热,身上爱出汗,可能是你生病啦!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