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9-04-12许燕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5期
关键词:服务质量入院心肌梗死

许燕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院,福建泉州3620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危急、进展迅速等特点,若抢救不及时,患者极易可能出现猝死,极大程度威胁了患者生命安全[1]。由于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发生于院外,所以,常需对其实施院前急救,院前急救对挽救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急救途中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节约抢救时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院内抢救成功率,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较积极的影响[2]。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分别应用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干预,以探究个性化护理的有效性,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随机将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我院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

观察组43例患者年龄为48-73(56.75±8.73)岁,男女分别为 25(58.14%)、18(41.86%)例;发病时间为 12 至 126min,平均为(69.24±10.61)min;梗死部位:25例为前壁心肌梗死,1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5例为前间壁心肌梗死。

对照组43例患者年龄为47-72(56.65±8.68)岁,男女分别为 26(60.47%)、17(39.54%)例;发病时间为 11 至 125min,平均为(69.30±10.58)min;梗死部位:24例为前壁心肌梗死,1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6例为前间壁心肌梗死。

两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43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接到急救电话后,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所在地理位置、联系电话等信息,然后联系急救小组赶往现场,到达现场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实施全身检查,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同时,对其实施吸氧、镇静、止痛、建立静脉通路、扩血管、预防并发症等措施,以控制患者病情,并对其实施转运。

观察组43例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具体为:(1)及时出诊:接到急救电话后,应大致了解患者病情,并立即通知经过急诊护理强化培训的急救小组携带相关急救设备、药物赶往现场,在途中,急救人员应主动和患者那边联系,结合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指导患者家属采取相关的措施,如保持周围环境通气、解开患者领扣,告知患者家属切忌随意移动患者,对于存在过往病史的,可指导患者服用速效救心丸等。

(2)急救护理:达到现场后,护理人员先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其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实施全身检查,并对其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结合了解结果给予其针对性治疗,若患者体温或周围温度较低,可及时给予其毛毯,以保暖。

(3)心理护理:在急救过程中,应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对其实施心理指导,告知患者“不必过度担心,紧张、恐惧等心理更易加重病情,而平缓、放松的情绪更有助于抢救顺利进行”,促使患者尽量调节自身不良情绪,在交流期间,应注意语气轻柔,多给予患者安抚,必要时,可向患者讲述抢救成功的病例。

(4)做好患者转运护理:为保证顺利完成转运工作,护理人员应先告知患者在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的状况,并请患者家属协助,以免患者摔伤,在转运途中,详细询问患者自身感受,以便准确掌握病情,并及时通知医院准备好相关的急救药品、器械,以缩短其治疗时间,做好交接工作,若患者病情较严重,可给予其开通绿色通道。

1.3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入院时间、焦虑评分、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焦虑评分:选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分,其中评分<7分、7-14分、15-21分、>21分分别提示正常、可能存在焦虑症、肯定存在焦虑症、存在严重焦虑症,评分越低,则焦虑程度越轻。

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选择我院自制问卷进行评分,主要对护理安全(30分)、基础护理(30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20分)、工作认真程度(20分)等进行评定,评分越高,即护理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入院时间

在院前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均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 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入院时间(±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入院时间(±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43 43院前急救时间(min)19.24±2.45 23.32±4.12 5.581 0.000入院时间(h)1.95±0.45 2.56±0.69 4.856 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护理服务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9.15±2.02)分]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 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护理服务质量评分(±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护理服务质量评分(±s)

组别 例数(n) 焦虑评分 护理服务质量评分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3 43干预前18.27±1.56 18.24±1.61 0.047 0.963干预后9.15±2.02 13.25±4.32 5.638 0.000 87.02±3.01 78.12±3.15 13.395 0.000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5%(心绞痛1例,心功能不全1例),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60%(心绞痛3例,心功能不全4例,心力衰竭1例),统计发现,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临床需求,尤其在院前护理中,为保证抢救效果,选择有效的护理模式十分重要。

个性化护理属于临床常用护理模式之一,相比于其他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更注重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更重视和关注患者自身感受,本研究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更能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近感,使其更愿意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从而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紧张、害怕等心理问题,使其以较平缓、舒适的心态接受治疗[3,4]。此次研究显示,在院前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个性化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对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及入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取更多的时间,并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较积极的影响。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这提示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十分可行,效果较佳,不仅有助于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及入院时间,还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心理。

猜你喜欢

服务质量入院心肌梗死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作文门诊室
作文门诊室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倾听患者心声 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履职尽责 提升服务质量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作文门诊室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