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阅读时代大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2019-04-11彭红霞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数字阅读古典文学

摘 要: 数字阅读的泛娱乐化对文化的、价值的、深度的经典文学构成了否定。大学生的古典文学经典阅读量大大降低,鉴赏能力呈现出不少问题: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等。基于此,大学教师应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提高基础能力;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创设情境、品读感悟,比较阅读、触类旁通等多种方式提高其审美感受力;引入实践活动,提高其文学阐释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高校古典文学教育水平。

关键词: 数字阅读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鉴赏

引言

正如纸张的出现迅速替代了金石与竹简,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WIFI技术的普及,数字阅读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颠覆了千百年来纸张作为信息第一载体的统治地位。

信息化社会,数字阅读日渐替代传统的纸质阅读,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首选。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大学生的数字阅读比例较平均水平高20%左右,达到92.5%[1]。可见数字阅读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乃至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构成。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以深厚凝练的人文精神、魅力无穷的美学品质和不落窠臼的创造力,成为中华民族诗意生存与知性表达的一种方式,悠远博大、蕴涵真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具备永恒的艺术魅力,千百年被世人传颂不休。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先秦的诗经、离骚,一直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浩瀚无边的文学经典中传递出的是中国精神、中国风骨和中国态度。朱自清先生曾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熏陶,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2]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传播方式,同时,古典文学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陶冶其审美情操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為此,在数字阅读时代,适当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提升高校古典文学教育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探索大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成为高校教育者急需正视的重要命题。

一、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构成

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指人们依托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和相应的文学史知识,通过自身的想象、联想、体验、品味、涵泳和评价等活动,具体感受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意境与真挚情怀,对古典文学进行阅读、释义、鉴赏与研究的能力。通过分析古今中外的鉴赏理论,我们对古典文学鉴赏能力进行了不同层级的划分:

(一)基础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和相应的文学史知识的能力。古典文学作品是由文言文和古代白话写成的,与现代汉语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先秦以前的作品,如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要理解、欣赏和感悟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首先必须具备相应的古汉语知识,了解基本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知识,掌握古文词语的训释,避免望文生义。其二,要具备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对历史、政治、天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如古代的天人观念、仁孝内涵、民族关系等与今人的理解颇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将上述理念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中看待,不能以今律古。其三,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产生与文学史是密切相关的,既是对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当时文学风格和环境的产物。因此,掌握更多的文学史知识,阅读更多的古典文学作品,对我们充分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历史传承和精神内涵十分重要。

(二)审美感受力,包括审美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理解力是指读者凭借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较为深厚的艺术修养,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独具的慧眼灵心,理解和领会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地步,达到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心”[3]。审美想象力即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凭借文中的形象,捕捉作品中种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理解超越这些形象本身的“弦外之音”[4]。《诗人玉屑》中说,文学作品“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之得之”[5],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需要读者凭借审美想象力体悟和领会。审美创造力是审美感受力当中的最高层级,是指读者在理解、想象和领悟作品的基础上,以经典作品的对象和情感为出发点,依据相关的审美经验和生命经验进行创造,并进一步将这种创造文字化和语言化的过程。

(三)文学阐释力,包括“知人论世”的评价力、审美价值的分析力和精神内涵的品味力。在具备了基础能力和审美感受力之后,古典文学鉴赏的最终达成还需要转化成具体的文学阐释行为。“知人论世”的评价力指的是对经典作品的创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本人思想和现实处境有深入了解,把握和评价作者在历史背景下的主体心态、生存状态及创作观对其创作作品的影响,从而充分、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内涵和情感。古典文学经典作品是美学的典范,具有特定的、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读者需以诗性思维及自身的生命体验领悟、探究和分析作品永恒的审美价值,领悟作品的诗意境界,以诗意的情怀栖居在大地之上。经典作品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文学思想和情感。精神内涵的品味力要求读者能以敏感的心灵和文艺学、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揭示隐喻、象征、启示性等手段,品味和分析经典作品中深刻的精神内涵、独特的个体经验和情感经验、超越性的精神内核等,寻找与作品的共鸣,叩问现实困境,探寻此在生命的丰富性,寻求更幽远的生命体验[6]。

二、数字阅读时代大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现状

数字时代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多元的阅读渠道和海量的阅读内容,数字阅读中日益增强的交互性与参与性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種娱乐和自我展现的机会,读图式阅读和在线播放使大学生的阅读行为愈来愈接近一种感官享受,阅读越来越趋向“消费化”或“泛娱乐化”[7]。数字阅读的泛娱乐化对文化的、价值的、深度的经典文学构成了强烈否定,虽然一些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数字阅读上,但其主要关注点和兴趣点时时追踪着网络热点、影音娱乐、网上社交等,古典文学经典阅读量大大降低,他们不愿意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甚至声称读不懂《红楼梦》、《水浒传》等白话小说。2017年12月,我们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女子大学和长沙师范学院的200名非中文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研,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有古典文学作品阅读经历的仅占15.5%,调研样本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

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要对古典文学进行审美理解和鉴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大学生首先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和相应的文学史知识。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们主要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脑等数字终端阅读新闻、报纸、杂志、电子书等内容,接收到的信息在时间或内容上是断断续续、缺乏连贯性的,造成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和知识获取的浅表化,无法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大学生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碎片化。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女子大学和长沙师范学院的200名非中文专业本科生进行抽样调研发现,有35.6%的同学表示完全没有看过四大名著,有42.8%的同学只读过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全部都读过的同学仅占12.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经典的淡漠。通过对这200名大学生进行古典文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进行测查,结果发现,60分以上的占53.2%,80分以上的仅占4.4%,平均分只有58.5分。这说明在数字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的基本能力堪忧,亟待提高。

(二)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

大学生们进行数字阅读时倾向于娱乐化与轻松化,文学方面的主要阅读方向是玄幻类、言情类、都市职场类小说,注意力很少放在古典文学上面。当教师布置古典文学的阅读任务时,一些大学生会产生反感情绪,觉得古典文学离现实太过遥远,文言文难以读懂,没有动力和兴趣进行古典文学的阅读。阅读动机娱乐化、轻松化,易导致读者的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品位低下。我们对同一样本进行了古典诗词的审美力水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45.2%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感知古典诗词韵律美、词汇美和意象美,52.7%的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地理解古典诗词的语言、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63.4%的学生还原诗歌画面的想象力与拓展想象空间的能力不足。对大学生的古典散文、小说、戏剧的审美力水平调查的结果大同小异,这说明大学生的古典文学审美感受受到网络文学、影音娱乐和网络游戏等冲击,呈现出浅表化、片面性等特点,大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均有待提高。

(三)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

古典文学的鉴赏是一个将内在感知化为外在表达的过程,审美主体感受到的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最后必须转化为清晰、准确、具有美感和诗意化的语言、文字。因此,大学生的文学阐释力,即在品味、体悟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后,再将此思维的过程化为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看做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评判标准。数字阅读影响下大学生的文学阐释力是欠缺的,调查显示,有71.9%的学生表示对古典文学的阐释缺乏独创性,无法清楚地表达所想所悟。其原因在于,网络的强大搜索功能使得大学生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搜索,忽视记忆与知识吸收,并未在脑海中建立一套理论体系;网络的便捷使大学生们懒于思考,疏于书写,从字面角度阐释文学经典,或机械化、模式化地照搬前人观点或复制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中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创性;大学生在实际鉴赏过程中所犯的多为词不达意、理解主旨偏误、附会三大通病,其赏析阐释产生障碍,无法用清晰、具体、具有美感和诗意化的语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行整合、表达[8]。

三、数字阅读时代提高大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策略

虽然数字阅读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但并不意味着数字阅读与经典阅读有天然冲突。事实上,近年来,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古典文学”越来越成为儿童语言习得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工具,各种经典文学作品的音频版本,甚至有替代父母睡前故事的趋势。在苹果商店键入古典诗词关键词,可检索到超过200个古典诗词朗读APP,排名前5位的APP下载量均达到10万人次。同样的,在数字阅读时代,大学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探索提高大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策略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基础能力、审美感受力和文学阐释力,提高高校古典文学教育水平。

(一)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提高基础能力。

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能力包括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和相应的文学史知识。大学生除了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之外,其主要积累是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的。在大学阶段,教师首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古典文学对人生的精神激励价值和诗意净化价值,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典文学经典的习惯,深入阅读和体验古典文学经典[9]。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推荐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目,指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再次,教师可创建微信群或QQ群,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进行后续的有效指导。基础能力的增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要通过个人日积月累的阅读和思索,才能对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规律及各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风格、流变等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真正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二)以诵读为本,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审美感受力。

1.诵读经典,入脑入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會吟”。这告诉我们诵读经典的重要性,通过吟咏诵读,能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把握经典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奇警动人的辞藻及奇特严谨的结构。朱熹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0]诵读能让人增强语感,通过吟诵加以背诵,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数字阅读时代,一些大学生已忘却吟诵的重要性,成了低头族。因此,高校要回归到传统的经典诵读方式,在早晚自习和课外时间安排定时朗读活动,让琅琅读书声在校园中回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情,通过诵读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积累经典语句、积淀文化素养、陶冶性情、塑造个人品格。

2.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是由孟子提出的文学鉴赏方法,并经历代的评论家加以丰富和发扬流转至今,成为文学鉴赏方法中的重要一环。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直接影响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知识,一要掌握作家的生平经历,尤其要注意创作该作品时作家的遭遇、情感和意图;二要充分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所处的社会状况。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分组进行讲述,再适时加以点评,引起学生的思索。如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主要描写民间百姓身处乱世中遭受离乱的深刻痛苦与不幸。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时杜甫身处安史之乱,他亲身经历战乱,在逃难的同时目睹了老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惨状,因此其诗歌当中流露出的深切的悲悯和同情,更揭露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封建官吏的残暴。

以意逆志是通过理解作品的情意、内涵推测作者创作时的志趣、意图和价值取向。读者所体会到的意往往是作品情意与自身体会的结合,此时应尽可能地以自身的经验、体会探求作品本身存在的意,解读、认识作者要在文章中真正表达的意志和情感,切忌随意附会和妄加揣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基于经验,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结合作品的意象、形象,将心比心,探求古典作品中的作者寄寓的情感,最终理解作品的主旨和内涵。例如,读李白的《将进酒》,不仅能感受诗人飘洒自若、豪迈奔放的神采,还能体悟其背后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决心和信念。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使他们分析作品内涵时关注作品背景和作家经历,在领悟作品情志后探求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价值取向,更深切地理解伟大心灵创作出的伟大作品。经过多次训练和实践,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和想象力将得到有效提高。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志、兴味需要通过品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这其中,情境创设能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情节环境和体悟氛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利用置身其境的图片、悠扬动听的乐曲、声光色结合的影音片段创设符合文学作品内涵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作品中能激发学生感悟的情感性、意象性和说理性的因素,引领其进入文学世界的意境中,使其品味和享受文学的美[11]。如《滕王阁序》的讲解可利用气势恢宏、色彩明丽的滕王阁秋景图;《春江花月夜》的吟诵则配以同名古筝曲,以营造优美、清丽、柔和的春江花月夜图的水墨画卷。其次,要调动学生全部的感官感受,形成立体思维,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艺术美、蕴藉美、哲理美等,引导学生调动审美经验,开展想象与联想,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品读,悟出作品的内涵与意蕴、情致与兴味。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和品读感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比较阅读,触类旁通。在古典文学的鉴赏中,比较阅读是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写作特色、风格,作家的文学流派、风格、传承等方面的异同,都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如将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分析,两者都反映了盛唐气象和盛唐风格,但边塞诗呈现的是开阔、悲壮和慷慨的情调,山水田园诗着色清淡、意境悠远,表现诗人隐逸恬淡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能得到有效锻炼,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入,培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数字阅读背景下,学生更容易从网络获取古典文学相关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课外,教师可利用微信群和QQ群,选定固定文本,与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三)引入实践法,加强文学阐释力的培养。

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文学阐释力是指鉴赏者在品鉴、赏析作品的妙处后,将此思维过程呈现为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包括知人论世的评价力、审美价值的分析力和精神内涵的品味力。文学阐释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实践进行,只有将鉴赏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才能够检测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实践活动具体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口头评价,另一种是书面分析。其一,在课堂教学采取自由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古典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含义[12]。其二,课后采用写作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和情感,结合古典文学鉴赏理论,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结合作家生平、作品写作背景,探求作家写作意图和寄寓的情感,品鉴作品的具体内涵和思想情感。通过多读、多写、多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阐释力。

总之,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受到了新媒介的挑战和冲击。高校教师应着眼于古典文学经典的影响力和魅力,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数字时代提升古典文学教育水平的途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让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EB/OL].http://book.sina.com.cn/news/whxw/2017-04-18/doc-ifyeimqy2574493.shtml.2018.04.18.

[2]朱自清.朱自清选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2.

[3]李元洛.审美者的慧眼灵心[J].名作欣赏,1986(6):7.

[4]周星.诵读·讲解·鉴赏——《中国古代文学》辅导教学方法浅探[J].电大教学,2000(05):40-44.

[5]江曾培.艺术鉴赏漫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40.

[6]过常宝.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6-53.

[7]刘泰然.娱乐:从圣化到泛化——娱乐文化的一个“考古学”梳理[J].学术论坛,2008(12).

[8]魏娜.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赏析能力薄弱的现象及对策——以诗歌鉴赏为中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3):87-93.

[9]于良红.数字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方式探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7(5).

[10]彭红霞.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文言文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11]陈瑜.试论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数字阅读语境下大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编号:XJK015CGD056)。

猜你喜欢

数字阅读古典文学
更正说明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受众意识——以德庇时英译《好逑传》为例
写在改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