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美景半城湖,绿色园区齐守护
2019-04-11张小妹
○记者 张小妹
问过很多人,留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原因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出奇地相近:“这里非常宜居”,“这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很优美”,“居住在这里非常舒适”,“这里太美了,来了我就不想走了”……
城市的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生态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质量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美好指数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人都说“天堂苏州”,眷念的是那份水乡的美好。水是城市的脉搏,苏州工业园区宛如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天堂,这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河道水域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此外6个湖泊,水域面积约55.7平方公里。
借鉴中创新,绿色中发展
要保持如此大面积水域的绿色健康持续发展,首先从源头控制,据介绍,在开发建设初期,园区就采取“雨污分流”,建成覆盖全区的雨污水管网,实现污水、雨水分流;其次重点完成湖泊整治工程,对几大湖泊进行清淤修复工程;关停周边污染企业,保证水体安全。
仅金鸡湖就清淤500多万立方,从金鸡湖水质的历年变化可以看出,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如今金鸡湖景区已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水系,成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
据介绍,在开发建设之初,园区先试先行,优先设置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国土局和环境保护局。同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首先是规划先行,园区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科学地编制了一套开发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全面融入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比如将工业、居住、商业按照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根据工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大小确定项目的选址等等。
早在1994年,园区就禁止使用燃煤等高污染燃料,同步规划建设清洁能源热电联供体系,从源头减少区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相对于国家近两年提出的减煤规定,要提早了20多年。在环境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采用高标准的“九通一平”,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苏州工业园区国土环保局相关人士给记者看了一张数据对比图。苏州工业园区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千克/亿元)远远低于国内平均值,以单位GDP的SO2排放量为例,全国排放量为10583.66105,园区的排放量仅为311.5434381,仅占全国的1/33.97。由此可见,园区环保工作在国内都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共同守护我们家园的碧水蓝天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当前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需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2004年起,苏州工业园区进入了环境优化提升阶段,2009年启动了“生态优化行动计划”,2015年启动了“环境管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开展了“环境管理提升新三年行动计划”。
在“放管服”的改革背景下,园区将环境管理创新作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突破口,以优化转型政府职能和突出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为手段,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去年开始,园区首次开展环境管理合作伙伴计划,选取一批企业,通过优秀的企业带动欠缺的企业。探索突破传统的政府指导企业或第三方机构服务企业的单向模式,建立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之间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环境管理生态体系。
国土环保局将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员”,做好企业间的“粘合剂”和“助推器”,充分调动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形成园区企业环境管理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首期整改成效明显,环保工作优秀的企业可以参与到下一期的伙伴计划中。“这种一对一的帮扶效率更高,也更有针对性。”苏州工业园区国土环保局相关人士表示。据了解,第一批参与企业60家,第二批计划80家企业。园区将通过不断推进环境管理伙伴计划,让更多想要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企业在较短时间里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带动园区环境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最终带来环境安全的保障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与此同时,园区还建立了政企服务平台,囊括几乎所有环保业务子系统和管理功能,企业可以实现一站式登录和办理,提升企业环保办事效率,方便政府和企业沟通交流,方便企业办理手续,少跑腿,实现资源的共享。
为了强化环境保护,园区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制度,通过编制环保规划,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同时,每年开展生态优化规划实施绩效评估,及时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8年,园区还设立了环境保护引导专项资金,旨在加快园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多年来环保引导资金累计投入11347.73万元,共涉及325个项目,带动投资总额206870万元。
2012年,园区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已有365个居民小区实现垃圾分类设施覆盖,覆盖率达90%,40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基本实现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市政公共区域配置垃圾分类设施8710组,实现全覆盖。在园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的运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园区必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