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让“实力园区”更有底气

2019-04-11向煜

现代苏州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长三角园区

○记者 向煜

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去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多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近1036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313亿美元。

相较于1994年开发建设之初的“成绩单”,25年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27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27多倍。按照区内常住人口计算,苏州工业园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77万美元。

25年砥砺奋进,苏州工业园区以约占苏州全市3.2%的土地、7.6%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左右的进出口总额,成为苏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在众多国家级开发区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后来居上。

今天,姑苏城东,乘着创新驱动的春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引擎的苏州工业园区,正不断奏响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轰鸣笛声,扬帆起航。

重研发科技创新“风驰电掣”

有着“宇宙药厂”之称的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企业派格医药签署合作协议的画面仍历历在目。辉瑞授权派格开发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以及后续产业化。近日,派格医药已让该合作项目在中国开花结果——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进入临床,即将在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临床研究。

派格医药成立10年来,始终专注于糖尿病、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事实上,派格医药只是园区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迈入转型升级“快车道”开始,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聚集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截至目前,园区这座创新之城,已经聚集了5000多家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1%。

仅仅是2018年,园区就新增国家高企171家、同比增长310%,总数首次突破千家。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华人文化入选科技部独角兽企业。新增上市科技企业3家、总数达23家,累计新三板挂牌企业超100家。

园区深谙“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几年,面对全球产业梯度转移、价值链重构等机遇,苏州工业园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它当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支撑。

10多年前园区开始布局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去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800多亿元、650多亿元、250多亿元,保持年均30%左右增幅。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9件。新增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33个品种,其中生物一类新药19个、占全国20%以上。

如果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人才就是支撑转型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园区通过深入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等,每年在人才、科技领域投入近30亿元。这些计划涵盖了专项奖励、购房补贴、虚拟优租房、薪酬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优惠条款,触及每一个人才、每一户家庭“吃、住、行、医、用”的方方面面,为前来园区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了“一揽子”方案。

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的园区,目前新增园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196个,其中院士领衔项目2个、国家级人才领衔项目23个,新增省双创人才26人、团队2支,新增市姑苏领军41人、团队1支。同时,新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计划9人,其中创业类4人、占全国12%,国家级人才工程计划累计达158人。

与此同时,园区始终坚持在全球范围汇聚创新资源,累计引进“国家队”科研院所14家、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国际合作平台20多个,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源头创新。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园区靠的不仅仅是重奖,还有全产业链的配置和服务创新对高端人才产生的“黏性”。以生物医药和纳米产业为例,园区已经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体系,科研、产业环境、商业模式以及对小微企业的孵化也与国际接轨。

在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上,园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明确将以提升科技创新“浓度”来提升经济发展“密度”和产业规模“吨位”,通过科技创新攻坚奋进,在三年内实现重点指标翻番。

创新创造未来,创新没有止境。不断刷新纪录的专利数据,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展示出园区的创新能力与潜力,也只有以不断进取的创新,才能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抓实体新旧动能协同发力

1994年,四个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在苏州成立了一家名叫宝时得的公司,从贸易、代工起步,发展成为电动工具行业的品牌跨国公司。目前,这家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已拥有十多个海外分公司和研发子公司,累计在电动工具领域创造了几十项领先技术,带动了世界电动工具技术的革新。

作为传统制造业,宝时得的转型,在园区并不孤单。多年来,园区不断涌现出从“制造”走向“智造”的企业。“实体经济的提效増质,也是建立在园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看来,在开发建设时期,园区就引进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零部件医药等制造业的世界500强项目,使得园区的制造业从高水平、高平台上起步发展,这也为如今的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9年伊始,园区管委会与印尼金光集团同时签署了金光科技产业园合作协议书和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合作备忘录两大重量级协议,金光科技产业园也成为了园区实施腾退盘活发展空间的标志性项目。

据了解,金光集团旗下的金华盛、金红叶是首批进驻园区的外资企业,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型浆纸企业。2017年初,园区管委会与金光集团达成共识,对金光胜浦工厂5800亩地块实施整体更新、“腾笼换凤”,以提升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园区也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整体偏小,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成为了园区发展的掣肘”,方世南认为,园区的土地是非常金贵的,产业必须向发展空间大、竞争能力强,附加值高、绿色、低能耗转型。

“低端产业已经不适合园区目前的发展态势,园区产业发展必须瞄准全球最先进水平,提高经济密度。”方世南坦言,虽然产业腾笼换鸟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但从长期来说,结果一定是喜人的。“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要实现经济发展从高速迈向‘高质量’,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实际上,近年来,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园区建立了“亩产论英雄”与“创新论英雄”相结合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启动了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利用大数据平台,并出台差别化用地、用能、信贷政策。苏州市近期首次发布了“亩产英雄百强榜”,园区上榜企业33家,位列全市第一。2018年,园区累计关停了淘汰落后企业41家,腾出土地面积达400余亩,为优质项目的入驻和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预留出空间。

谋融合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新机遇

园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融合”二字。

“苏州工业园区,早已脱离‘工业’二字,她是全国乃至全球产城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一。”除了产与城之间和谐发展外,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融合,多元文化的彼此交融,园区几大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都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当下,更大的“融合”来源于长三角一体化。“园区应该加速融合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之中,抢占先机。”

事实上,园区很早就开始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布局,但如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园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必将为园区带去人口、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红利”,方世南强调,“红利”当前,园区必须牢牢把握机会。

“园区要制定更好的人才政策,使天下英才为园区所用;吸引全球最先进的产业融入园区,进一步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同时,随着服务对象进一步拓宽、资源进一步优化,写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文章,必将为园区在今后的竞争中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而生。方世南坦言,长三角一体化也给园区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要在长三角板块的竞争中,继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园区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压力传导机制中找准定位,只有高扬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凸显园区优势,发挥园区潜能。

“园区一定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立身之本和发展之魂,要通过过硬的品质和高尚的品位,来塑造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形象”,方世南认为,一向敢于竞争的园区,有能力和实力,始终走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时代最前列。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如今,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在园区人心中已落地生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园区正生发出一种蓬勃而坚强的力量,踏上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新征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园区的建设者们真正是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园区人一定会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长三角园区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作品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