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为人先,树立改革开放新标杆

2019-04-11吴婧茸

现代苏州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园区人才

○记者 吴婧茸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拉开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由此,我国第一个跨国合作园区应运而生。25年后,这座崛起于苏城东方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俨然已成为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之一。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园区因解放思想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从诞生之日起,改革与开放便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底色和基因,是推动园区在各个历史阶段实现引领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适逢其时,躬逢其盛

在苏州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导师孙海泉眼里,苏州工业园区的创立就是对于改革开放最好的佐证,他认为,园区在借鉴新加坡“大软件”和“小软件”系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的创造性发挥,得以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孙海泉说:“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起于中新合作,但合作的内涵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它在对新加坡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中,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数。从早期的‘如何利用国外基金、技术、人才为本国带来发展’,到现在更多关注中心社会城市治理,关注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园区的发展是把‘地方命运和国家发展融合到一起’的,在发展中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形成更具活力的全面开放格局。”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2015年12月,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2016年,苏州工业园区又入选全国首批12个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

“苏州工业园区前期更多的是通过开放促进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到了2015年提出‘双向开放’,就不是纯粹引进了,而是要承担更多全球责任,要走出去,同时也希望引进更高端的资源。全面推进开放合作示范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机制,以金融创新为重点拓展服务业开放领域,健全投资贸易便利化制度,成为园区现阶段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调研员、企业发展局局长黄建明说。

四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向开放合作、产业优化升级、国际创新驱动、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综合治理领域,已累计实施110多项先行先试改革探索,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24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异地共建产业园区新模式、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等十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走出去”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协议出资额达34.76亿美元。目前,园区经验已开始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而走向海外,并成功在其主导合作的中哈、中白、中阿等合作项目上辐射推广。园区也在加快建设50家以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和离岸孵化基地,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双向自由流动。

孙海泉说,“2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与国际经济深度接轨,形成了发展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发展的良好机制,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未来,园区还要持续提升改革开放国际化质量水平,紧跟国际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前沿,对接国家开放战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进行高质量对外投资,不断拓展发展空间,通过持续深化开放引领和国际合作,推动园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深化开放,吸纳创新

1999年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驻园区发展的外资企业之一。近期,艾默生在园区建立了环境优化技术研发中心,每年投入1亿元作为研发费用,该研发中心成为了艾默生公司全球设施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重要研究基地。

据了解,目前在苏州工业园区,越来越多和艾默生一样的外资企业正在褪去“制造工厂”的外衣,凝聚更多“中心”功能。这也与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加大开放力度,从利用外资向吸纳创新要素集聚转型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25年来,外资企业所产生的管理、技术、人才等溢出效应为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如何打造一个成熟、完善的创新培育体系是园区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内生动力的关键。

开放是园区最大的优势,外资是园区发展的重要特色。而创新,则开启了园区“外转内、量转质”的改革之路。一步步招才引智的措施接连生效:建成纳米科技园、生物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实施领军人才计划、设立创业引导基金……园区逐步构建起创新生态,招商思路也从“移大树”变为“育新苗”,一批批自主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

在苏州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德超看来,园区更加注重把招引目光聚焦于招引全球要素资源。推动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构建战略联盟,扩大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利用国际资本助推自主创新。像信达生物、基石药业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在去年已实现海外融资超40亿美元。

另外,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中新金融合作创新试点机遇,开展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等多项改革试点,推进中新金融机构互设。截至2018年底,园区金融类机构总数达966家,去年全区新增持牌金融机构13家、总数达160家,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陈一说,“区域强大了,自然会吸引人才过来,就像美国硅谷。”走在园区的金鸡湖畔,直冲云霄的摩天大楼与川流不息的人群,构成一幅生机无限的现代都市图景。宜居宜业的园区正在产生强大的人口虹吸效应。如今在园区278平方公里区域内,已有常住人口80多万,实际居住人口超130万,其中外籍人口达到3万以上,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45%以上,居全国开发区第一。

苏州工业园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构筑高层次的现代经济体系。为了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园区构建了“2+3”特色产业体系,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两大千亿元级主导产业优化升级,聚焦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产业,近年来这三大产业保持年均30%左右增速,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更是居全国高新区第一。如今园区已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5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良好局面。

为集聚顶尖人才,园区创新高层次外籍人才及本地居民出入境政策,获准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扩大长期工作类居留许可申请范围。目前,园区集聚院士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46个,海外归国人才6000余人,外籍人才7000余人,已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新国际人才发展合作示范区。

另外,从1994年成立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国字号”科研院所14家,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20多家,集聚微软、华为等新型研发机构559家,初步搭建起一个超前布局的“政产学研资介”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25年,园区不断深化开放,持续吸纳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园区在创新能力上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苏州的区域价值了,而是代表了中国价值。”陈一说。

先行先试,更多可能

首创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首个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国内首创“货物空陆联程中转模式”、国内率先针对落户企业开展窗口式集中服务、率先实施“2333”改革、率先建立“三库”“三通”的“城市大脑”、全国率先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率先开展“代办制”服务……一连串的“首创”、“第一”、“唯一”和“率先”在这里诞生,类似的“先行先试”在苏州工业园区不断涌现,引领着园区在现代物流、科技发展、金融开放等领域的功能创新。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率先在全国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贸易多元化试点等国家级试点。深入推进先行先试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不断释放改革新红利。加快复制自贸区政策,聚焦投资双向开放、贸易转型升级、金融开放创新、现代政府管理四大领域,不断提升政策功能新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始终围绕优化外向型经济存量、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等问题,开展了富有创造性的试验和实践,持续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自开发之初园区就建立了精简、高效的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构建起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和集中审批—分类监管与服务—综合执法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借鉴新加坡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编制了110多项具有园区特色,又与我国现行体制机制相衔接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经济社会运作机制。

在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位华人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奥凯生物创始人崔占峰看来,“亲商服务”是园区改革开放先试先行的重要内涵,更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园区要追求更高端的产业和产业链布局,就需要精细化运作和服务。”

回忆起当年归国创业,崔占峰几乎走遍了国内各大科技园,最后决定落户园区。“我实地考察了园区四次后,切实感受到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园区真正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

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深化推进改革开放,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产业与创新发展上,还利用中新合作优势,持续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为区域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比如积极借鉴新加坡成功的社会管理经验,打造社会治理新平台,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鲜明特色。

苏州工业园区因改革而腾飞、因开放而奋起。新时代,肩负“在开放创新、综合改革方面发挥试验示范作用”的历史使命,园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改革走在前列、开放服务大局”的要求,扎实做好“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复制推广工作,为全省开发区功能提升和制度创新提供“园区经验”,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树立“园区标杆”。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园区人才
人才云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园区的开放样本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