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荣与诗意,一座国际化新城的文化画卷

2019-04-11向煜

现代苏州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州园区文化

○记者 向煜

25年波澜壮阔,苏州工业园区如同一段传奇,镌刻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壮美画卷之中。园区的文化创新创造,也从史诗般的发展历程中汲取了丰富养分。当今,放眼园区,我们也看到格外绚烂的文化画面。

快速“裂变”文化增量带来的竞争力

作为一座新城,园区在文化积淀上是薄弱的,但文化发展不仅只有积淀一种方式,不然如何理解,一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文化名城,如今却也籍籍无名呢!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文化增量”的理论。

而在这方面,园区具备十足的竞争力。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许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近年来,园区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明确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快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目前,园区全区拥有文化企业3800多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营业收入超688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7%。与此同时,园区还快速涌现了一批优质文化项目——3家企业获得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补贴,7家单位入选苏州市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骨干企业,4家企业荣获2018年苏州市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的称号,9个项目入选2018年苏州市重点文化项目。从无到有,园区文化产业的“增量”令人惊喜。

“诗与远方”不分家,“增量”还体现在文体旅协同发展上。从一片茭白地,除了“土著”,就算是苏州人都很少踏足,到2018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19亿元、增长12.87%,旅游创汇、入境游客、酒店入住率等核心旅游指标继续领跑全市,园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

同时,一批文体旅融合项目初见成效,李公堤文创街区成为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阳澄湖半岛湖滨健身道获评“魅力江苏、最美体育”2018全省最美跑步线路,7个项目入选苏州市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金浦9号苏州设计小镇开园,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建成开业。

回顾往昔,虽然这片土地没有给予人们太多可以传承的文化,但园区人匠心独运,用聪明才智实现了文化品牌活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全民阅读季从第一屆走到第八届,2018年阅读季期间,在园区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开展形式各样、种类繁多的阅读交流活动2000余场,让居民们大饱文化繁荣之福。

从2010年至今,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从第一届“金马”赛道上仅有4800名“跑者”,到本届金马共收到来自51个国家及地区共计59545人的报名申请,“金马”已经成为马拉松爱好者们的争相参与的赛事之一。不仅在爱好者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金马”也一路升级,成为苏州及周边地区最具规模的大型路跑体育赛事。2013年,金鸡湖半马成为国家级体育赛事;2014年,赛事获评中国田协铜牌赛事;2015年,获评中国田协银牌赛事;2016年起至今,金马蝉联中国马拉松最高荣誉——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金牌金马,实至名归。

与此同时,9届金鸡湖龙舟赛、6届金鸡湖艺术节、4届金鸡湖双年展、连续4年举办的iSING! 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百余场湖畔论坛……无不体现着园区品牌文化的竞争力。

以政促文为文化发展插上有力翅膀

2019年3月,诚品书店迎来30岁“生日”。苏州诚品书店首次举行“36小时梦游书店”不打烊系列活动,让读者在“24小时书店”中体验阅读零时差的美好。

回顾诚品将大陆第一家分店选址在园区,也颇有意味。当年诚品团队,收到园区的邀请时,发出了“难道要把书店建在烟囱堆里?”的疑问,而园区招商部门的答复是,“眼见为实,请来我们这里看看吧。”2009年,诚品的创始人吴清友应邀踏上了园区这片土地。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诚品和园区结缘了,2015年,诚品生活苏州在金鸡湖畔开门纳客,几年来俨然成为了所有来苏州的人们“打卡”网红地,也成为了苏州新的文化符号。

事实上,一座城市,把最好的地方给了书城,正是体现了决策者的视野和格局,彰显了一座城市的远大抱负。

园区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吸引撬动着各类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明.美术馆、东坊艺术空间等展馆和载体的开放,李公堤、斜塘老街等民营文化展馆极高的集聚度,同样体现着园区浓烈的现代文化氛围。

3月28日,一场名为“流•止——喻春泉水彩作品展”在李公堤文化创意街区明•美术馆开幕,据明•美术馆馆长杨辉介绍,自2015年成立至今,明•美术馆已经成功举办了百余场艺术展览。

“当年选择落户李公堤,主要是看中园区是国际化的园区,这里开放包容,国际文化氛围浓厚,是发展粉画艺术的沃土。但来了之后,我们发现,园区相关部门很快与我们对接上了,政府各个部门服务都非常周到,不仅在政策补贴上,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对接了各种资源”,杨辉坦言,在园区,政府与民营美术馆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杨辉介绍说,2017年明•美术馆就与园区共同策划发起了“美术走近你,艺术进社区”活动,“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2届,走进了园区50多个社区,吸引了上万人参加。一方面是将公共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园区人,同时,明•美术馆也在过程中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传播了出去。” 事实上,杨辉还参与策划了第四届金鸡湖双年展,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第五届展览了。

必须承认,一座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的新城,能在短短十多年,从文化洼地成功“变身”为文化高地,靠的就是文化背后的支撑力量,包括政策、机制、资金、人才的保障和政社的良性互动等。

2011年年初,园区将“文化兴区”定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把“文化繁荣行动计划”列入园区转型升级的“九大行动计划”。并且,对于文化发展的投入,园区也从不吝嗇——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项资金,同时,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园区文化建设,努力凝聚园区文化建设合力。

而对于最直接保障的文化人才引进,园区也使出浑身解数。据了解,2019年园区将继续围绕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强化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艺术中心、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公共文化中心等专业人才支撑,及早推动文体中心骨干运营团队建设,完善管理和运营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此外,园区还将不断统筹抓好多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素质,补全基层文化建设短板。

全民乐享打造人人能参与的文化大餐

退休后,从吴中区搬到园区的李英开始寻找机会重拾过去的舞蹈梦。她向记者透露,现在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坐五站地铁,到园区文化馆进行半天的舞蹈训练。“我已经参加了三次园区组织的广场舞大赛了,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名次,但是重在参与嘛。很高兴园区能够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不仅实现了跳舞的梦想,也可以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退休生活。”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部主任李明告诉记者,广场健身舞蹈大赛可不仅仅是普通的广场舞,其追求的是运动与艺术相结合,同时更强调体育健身与艺术审美的延伸。参赛的队伍也从最早的46支,发展到2018年的206支,共有6000多人次参与了演出。

事实上,广场舞大赛只是园区群文活动发展的一个缩影。园区深谙文化应该是一项化人的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做好文化事业的出发点。所以,多年来,园区的文化发展除了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园区的群文活动真正辐射到每一位园区人。

“以文化馆为例,当年刚刚成立时,仅有7、8支文艺团队,而截至目前,全区148个社区,已经涌现了600余支文体团队,而且其中99%团队都是市民自发组建的。”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众基础,园区也通过政府搭台,打造了文体节、金鸡湖大舞台、广场舞大赛、歌唱比赛等等群众赛事,让市民们可以轻松找到合适的平台展现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馆还在各项赛事中引入“导师制”,并后续开办艺术培训班,提升群众的文艺水准,提高园区整体公共文化水平。

近年来,园区始终围绕“文化兴区战略”,着力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19年园区将以公共文化中心设立为契机,逐步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的“三馆”公共文化服务龙头作用,优化公共文化要素配置和产品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普惠均衡”向“优质精准”提升。

同时,还会加快实事项目建设,2018年投入资金改善了中央公园、李公堤、湖东邻里中心、独墅湖邻里中心市民广场的硬件设施的提升,2019年推进北部文体中心建设,优化完善南部、东部文体中心功能定位,启动草鞋山遗址公园筹备工作,切实提高奥体中心、中小学校、科教创新区高校等现有公共文体设施使用效率,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布局,促进公共文化供需精准对接。

文化地标园区的自信写在“脸上”

谈及苏州工业园区,无论“老苏州”还是“新朋友”,金鸡湖畔那座“小鸟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早在2007年,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刚刚落成之时,就让园区拥有了“对话世界”的美誉。而经过12年发展,这里也不断刷新着城市与世界对话的高度,使这里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神圣殿堂。

园区的一个个文化坐标就像一张张文化名片,记载了园区人的文化生活,点缀了园区城市的文化风貌,也让人记住了园区文化繁荣发展每一步走得坚定且踏实。但,园区绝不满足于此。在引入不计其数的高品质演出同时,园区还挖空心思地塑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软地标”。

2019年4月28日,建团12年的苏州芭蕾舞团将携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唐寅》先后赴拉脱维亚里加、波兰比得哥什进行演出,这也是苏芭第六次携原创舞剧走出国门。如今的苏芭,早已得到了市场和业内的一直认可,成为了响当当的园区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始终坚持在原创舞剧中注入江南元素,苏芭每到一地演出,都能将苏州的文化特质传播到当地,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苏州、吸引到园区。

同样,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也在成立后迅速展现实力。2019年农历春节,苏州交响乐团首次登上纽约联合国总部舞台。在音乐总监陈燮阳的指挥下,音乐家们为观众呈上一场中西交融、年味十足的中国新年音乐会,将东方中国、天堂苏州的交响好声音向全世界传播。

苏芭、苏交两朵“苏州文艺新花”的华丽绽放,让园区拥有了文化自信的十足底气,而成功举办首届冰壶世界杯、国足热身赛、马拉松、双年展、“iSING!Suzhou”、龙舟赛、帆船赛等重大文体活动,则让文化自信写满了每一位园区人的脸上。

园区的品牌文化活动,杨辉认为,其可以更上一层楼。“园区不缺文化事件,事实上,园区几乎是一年不中断地为市民准备好了文化活动,但是我们缺少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这样能够盘活全球能量的‘主打’品牌活动,希望未来,能够诞生这样的活动,助力园区文化建设向着更高的质量前进。”

文化建设高质量是对文化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升华。文化建设迈向高质量,要求以更高的文化发展站位、更优的文化发展格局、更强的文化福民力度,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期盼,实现文化发展“质”的飞跃,更好地实现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园区担当”。

正如杨辉所言,明清时期,苏州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期望不久的未来,我们的文化可以重现当日之辉煌。

猜你喜欢

苏州园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谁远谁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