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星文化与中国电影明星的诞生

2019-04-10游晓光姚远

电影评介 2019年22期
关键词:电影明星影戏特刊

游晓光 姚远

近20年来,电影学界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明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著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本土明星产生的原因、生存语境及其社会功用;另一类从产业角度考察本土明星制的发展历程。然而,我们可曾想过以下这些问题:

电影明星是一个“外来事物”,他们为何被译作“明星”?我们今天对明星的认知与百年前的国人是否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以今天的明星观回溯过去是否会出现偏差呢?我们追究这些问题,不惟是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更因为这是我们进行本土明星研究的概念前提和逻辑起点。

一、西方影星与电影明星文化在华出现

如同电影是舶来品一样,对于中国人来说,电影明星也是舶来品。1910年代,随着欧美电影艺术和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华市场的扩大,电影明星文化现象在中国出现了。

(一)演员的浮现

电影诞生之初,以记录为主的影片并没有“演员”,随着剧情片的出现,电影演员应运而生。由于喜剧片是最早成熟的商业电影形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主演也较早引起世人的注意,其中的代表就是美国演员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和哈罗德·劳埃德(Harold Lloyd)以及法国演员麦克斯·林戴(Max Linder)。他们也是最早进入中国人视野的电影演员。

1922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份电影专业刊物《影戏杂志》,在此之前,关于电影的广告、报道和消息散见于《申报》《新闻报》《游戏报》等综合类和娱乐类报纸之中。笔者利用“《申报》全文数据库”,对这份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1872—1949)、影响最大的报纸进行了检索,发现电影演员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16年1月15日《申报》刊登的爱伦活动影戏院的广告中,而这个演员就是卓别林。[1]商家通常会选择影响力大的媒体刊登广告,那么可以推断,《申报》即便不是第一个,也是中国较早使用电影演员名字的媒体。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推定,在1916年之前,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知道银幕上那个头戴礼帽、留着小胡子、身穿破旧的紧身礼服与宽大裤子、脚蹬大皮鞋、手拿拐杖的流浪汉就是卓别林。此后,更多外国演员的名字出现在中国媒体上,除去劳埃德和林戴之外,还有羅斯科·阿巴克尔(Roscoe Arbuckle)[2]、玛丽·璧克馥(Mary Pickford)、珀尔·怀特(Pearl White)等。此后关于这些演员个体的信息也逐渐丰富起来。

(二)银幕之外

查阅当时的资料可以发现,关于西方著名电影演员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个人成功史、财富以及私人生活三个方面。

当时的媒体首先对这些演员何以成功和成名比较关注。格蕾丝·吉娜德(Grace Cunard)是一名美国女演员,也担任导演和编剧。在评述她的成功经验时,国人称其在创作剧本时,“得其端绪穷数日夜之力,加以整理芟之补之接之”[3];作为演员,“盖能与剧具化者”[4]。一位名叫梅丽华珍的女演员,表演投入认真,“几经危险,曾多次危及生命”“跌断筋骨,晕绝数小时之久”“从烈火中□身跃出,□肤均被灼伤”。[5]其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关于电影演员的传记文章登载在媒体上,如关于卓别林的《影戏滑稽大家:卓别灵》[6]和《卓别灵自述》[7],关于哈罗德·劳埃德的《笑匠之罗克》[8]和《陆克和》[9],关于玛丽·璧克馥的《美国影戏汇总明星曼丽璧华自述之语》[10]等,这些文章也格外关注演员的奋斗经历。

收入和个人财富成为衡量这些演员成功的重要标尺,这也是媒体报道的另一个重点。曾经只剩五枚硬币的玛丽·璧克馥,1915年时年薪达到了5万美元。[11]在英国马戏团时,卓别林的月收入只有一两英镑,而自从他主持电影公司以来,其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一剧七万金”,有八部影片打包卖出了20万英镑,一战中购买英国国债达15万。[12]

个人财富的激增使他们从普通人中分化出来,神秘感与日俱增,其私生活自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当时最受媒体关注的是卓别林与其第一任妻子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的离婚案,以及卓别林与多位女性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卓别灵夫人离婚小史》[13]《卓别灵夫妇离婚别载》[14]《卓别麟离婚案之供词》[15]之类的文章不胜枚举。《美国影戏汇总明星曼丽璧华自述之语》也用大量篇幅陈述了璧克馥的饮食起居和娱乐爱好。1920年圣诞节,《申报》刊登了《影戏名伶之圣诞琐述》[16],向观众揭秘卓别林和阿巴克尔如何过圣诞。林戴息影后的去向,阿巴克尔的婚姻生活也被披露。[17]

可以看出,其时中国媒体对于上述内容的热衷程度并不亚于对演员的银幕形象与演技的关注。西方明星研究者指出,“明星实为明星生活方式的形象”[18],“当演员在银幕之外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的重要性达到或超越表演技能的重要性时,他们就成为了明星”[19],明星的特点是“职业生活/私人生活的二元对立范式”[20]。根据今天电影学者普遍认可的标准,1920年代初期,电影明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已经出现了。

二、本土电影明星的诞生

任何事物要在其他国家/地区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都要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电影明星这一群体/文化现象亦是如此。西方著名电影演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促使国人开始正视这个群体,并努力将其嵌入中国的文化脉络和发展轨迹之中。正是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中国电影明星出现了。

(一)称谓与希冀

查理·卓别林、哈罗德·劳埃德、麦克斯林戴、玛丽·璧克馥……今天我们将这些20世纪初期的著名电影演员称为“明星”,似乎并无不妥。然而,1910年代,国人除称其为“明星”(明星曼丽璧华)外,还有“君”(卓别麟君)[21]、“家”(美洲女戏曲家梅丽华珍)[22]、“女士”(玛丽毕克女士)[23]、“女郎”[24]、“名伶”[25]等称谓。这些称谓采用传统表达方式来定义和形容电影演员这一新兴群体,且多为褒义。譬如,“家”是指掌握某种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女士”在古时释为“有士人操行的女性”,“女郎”则指“女中之郎”。

通过查阅当时的材料,笔者发现如此称呼这些著名的电影演员不只是一种广告策略,其背后也有文化考量。首先,时人认为女性电影演员的成功,体现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璧克馥“以一贫家女子欲恃一己之才之美,一跃而为巨富,其难盍若登天,而在美国无往而不顾,其男女平等之象征矣”[26];其次,女性演员可以提升本国女性的国际形象,如果中国政府能让女性登上银幕,“斯诚中华前途之幸事矣”[27]。最后,西方演员对待职业的认真态度为国人所赏识。卓别林的成功得益于其“长期间之研究,殚精竭虑”[28];莉莲·吉许与姐姐多萝西·吉许随格里菲斯赴一战前线拍摄《世界之心》(Hearts of the world)时都只有十几岁,“坦然若无所慑,而濒于险者屡矣”[2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时人眼里,卓别林、玛丽·璧克馥、莉莲·吉许等被称为“影戏名家”“女士”“女郎”名副其实。然而,上述诸多称谓既不统一,又因为无法显示后者对国族前进方向的指引作用,而显得有些词不达意。那什么词能一语中的,又有普遍的社会接受度呢?

(二)国族命运与各行各业的“明星”

今天我們当然知道,“电影明星”接替了以上诸词。但是,涉猎当时更为广泛的资料可以发现,在“电影明星”通行之前,“明星”一词已经在中国社会被普遍使用。

“明星”一词,中国自古有之。古书上,明星常指“启明星(金星)”[30],有时还指代“彗星”“仙女” “织女星”等[31]。它与天文学或占卜学知识结合起来,往往具有指示和预示的作用(如某件事将要发生,某种自然现象将会出现),但并不用于指代或比喻现实中的人或物。

近代以来,“明星”出现了新的释义,各个领域中杰出的、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或机构,都可以被称为“明星”。笔者通过检索“晚清、民国报刊数据库”发现,1904年“明星”就被用于指称人。这个被称为“女界明星”的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女权运动先驱张竹君。一则名为《女界明星》的几百字短消息描述了她推动女权运动的事迹。[32]1910年代中后期,这种用法扩展到中外人物及各行各业,出现了“工学之明星”[33]“道德教育之明星”[34]“教会明星”[35]“劳动界之明星”[36]等诸多明星。

如果说围绕美国著名演员的个人经历、财富和私生活的报道向我们揭示了“美国梦”——白手起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平民大众的起点攀爬上社会等级的阶梯[37];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明星”一词的新用法蕴含着“中国梦”。

既然时人理解的“明星”与我们今天认可的明星不完全一致,那么此前的研究会不会存在偏差呢?具体来讲,他们认定的第一位本土电影明星会不会与我们所认知的不同呢?

(三)郑美:中国第一位电影明星

中国的第一位电影明星究竟是谁,据笔者考证,郑美是中国第一位被称为明星的电影演员。1921年创刊的《影戏杂志》第一期中,刊登了一篇名为《郑美》的文章。[38]据文章记载:郑美是广州人,随父亲在美供职期间,接受了西式教育。这使她明白中国女性的落后,“于是其志遂坚,欲为我国妇女生活改革之先导”。回国后,她进入医校学习;后再次赴美,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郑美性格活泼,喜欢音乐,目睹了美国电影事业的欣欣向荣后,她投身电影界,主演了《自由之花》(For the Freedom of the East,1918),本片讲述了一个满清女子追求婚姻自主的故事。由于出演本片,郑美得到了高度评价:“凡观斯剧者,莫不眉飞色舞欣然相告曰,此我国在美洲之著名影戏界明星郑美也。”为何只主演了一部影片的演员就可以被称为明星呢?文章开篇的几句话给予了颇具说服力的解释:

欧美影片之来中土者众矣,大都以欧美人士写欧美风俗,以为记载。剧中人之以我中国人充扮演者绝少,间或有之,非扬我之丑,即充不重要之角色,或离奇,装束或乖谬,其举止徒足以博观者之一笑耳。我国民之所以轻视于外人者,此其一大原因也。至于我国人之能于影戏界中占明星一席之地,充一剧之要角,出人头地为一剧之主人,足使我中华民国扬眉吐气于影界者,自安迭生创造以来,盖无有焉,有之惟其郑美也乎。

《自由之花》后,郑美又演出过《莲花心出世》(Lotus Blossom,1921)和《信》(The Letter,1929)两部影片。事实上,郑美参与演出的三部影片在中国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她本人也鲜被媒体提及。今天我们将这样一位演员称为“明星”,会让人哑然失笑;然而,若以当时对“明星”的评定标准,她确实可以称为明星。

由此可见,“电影明星”的出现其实也是国人救国富国心态在电影领域的投射。那已经形成的明星观念会对国人制造和评价本土电影明星产生哪些影响呢?

三、影响:本土明星评估体系的最初形成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本土制片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明星崛起,无论是生产系统还是评价体制都受到了上述明星观的深刻制约。

(一)“电影明星”首先是“社会明星”

与当时社会的明星观一致,草创时期的中国影人也将成为一名社会楷模视为明星的最高追求。郑鹧鸪就对出演《孤儿救祖记》的郑小秋寄语:“不过我对于他的希望,不希望他在影戏界里做个明星,却很希望他将来做一个社会上的明星。”[39]

在实际的商业运作过程中,这样的认知和期待就转化为对演员和明星的营销策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宣传演员和明星的革命活动。譬如,汤杰参加过辛亥革命[40];郑鹧鸪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均有所作为[41];林楚楚也追随丈夫黎民伟参与革命事业,“与同志讨论政治社会改革大计,横五洲纵千古,女史洞重旨要,参以主见,闻者叹服”[42]。然而,真正参与过革命活动的电影演员毕竟是少数,为此,电影生产者便将他们的从影行为上升为国族意志。李旦旦“冀本重改良政治之精神,以改良社会,女士体会斯旨慨然出任演员”[43];胡蝶“前岁来沪。会电影事业勃兴之时。随立志投身影界。”[44]

第二,当时的中国“尊西崇新”,宣传旗下演员的新思想、新行为成为电影生产者打造明星的重要策略。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了新学制和一系列教育法令。重视教育、重视智力投资成为一种社会风气[45],象征文明、现代、健康的女学生更是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因此,接受过近代教育成为了各电影公司宣传旗下演员和明星时必然提及的信息,杨耐梅“就学于沪务之务本、稗文及爱国各女校”[46],王汉伦“肄业于梵王渡圣玛利亚书院”[47],胡蝶“幼卒业于培道女学”[48]。同时,他们的西式技能和爱好也被推崇:梅墅“尤长英文,且精缩写术”[49];傅绿痕“善奏钢琴、雅好跳舞、尤擅拳术”[50];李旦旦“游欧洲,娴习法语”[51]。

(二)演技评价与表演研究

电影明星纵然要做社会上的明星,但他们毕竟是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因此,演技也成为生产和评价本土明星的重要指標。

许墨卿指出:“愿为电影明星……要知道电影中所需要的技术很多,并且都不是容易学的,若使能表演深刻,并且兼长各种技术,还不愁成明星吗?”[52]谷剑尘也说,明星是“脸上有戏,身上有戏,手足有戏,化入剧中,能达剧情之明星”[53]。这样的观念带来了以下两点影响:

首先,赞扬明星的演技,成为他们打造明星、推销影片的必备手段。郑正秋这样谈到《最后之良心》中的两位演员:“这部戏里,得到一位很有身分而抱大志愿底萧素养女士,又有一位艺术天才善于表演底宣景琳女士,替我这部戏增光不少。”[54]在《多情的女伶》中,宣景琳一人分饰女伶母女两人,明星公司的广告中写道:“从模样上看,虽是仿佛,但是从艺术上看,就判若两人了。”[55]民新公司称张织云的表演艺术“已名传中外,脍炙人口无容多为介绍”,“凡来参观的诸艺术家,都断定织云演过这个角色以后必能增高她在影戏界的地位”。[56]当时电影公司自办刊物经常会转载其他媒体褒奖本公司影片的评论,而明星们的演技也是作者评论的重点之一。

其次,既然培养和评价明星都需要将表演作为基本标准,那么电影表演规范的制定也就势在必行,因此,电影人和媒体人写作并译介了大量研究电影表演的文章。其中,代表性文章如《新剧家不能演影戏吗》《电影演员须知》《谈内心表演》《课余漫笔》《表演术》等。[57]

(三)私生活的规训

私生活的披露是制造明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这个问题也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究其缘由,这还是与当时人们的明星观有紧密的关系。

第一,私生活的混乱与无节制曝光,会降低电影演员/明星的社会声誉。周剑云说:“新剧演员之人格多数破产,新剧之名誉亦一落千丈,是非新剧本身之罪,演新剧者既自弃于社会,社会人士始不复重之也。”[58]谢梅痕指出,电影演员有“极高贵极尊严之声誉,有真能改良社会发扬艺术之价值为第一要素,岂可与舞台伶人而同日语也”[59]。因此,1926年6月,韩云珍、傅绿痕、魏秀宝等四位女明星为新开业的“卓别麟饮冰室”冷饮店担任招待,这在电影界引起了轩然大波。[60]时人认为这有辱演员尊严、贬低了演员身价[61]。

第二,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夫在诗外”。万籁天称赞外国明星“丽琳甘熙……尝练习其悲,虽寝饭不废”,范朋克的成功“也非一朝一夕之故,修养有素也”。[62]陈醉云在谈电影演员的内在修养时,说要“阅览书报”“多看影戏”“随时默察”……[63]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社会—演技—私生活”明星评价体系。这个体系被国族话语所统摄,由社会辐射到个体,从银幕上延伸至银幕外。最终,理想的电影明星应该是“社会明星”。

结语

文章从跨文化传播和发生学角度,梳理了外国明星传入中国与本土明星出现的历史进程。以下从两个方面做总结:

第一,中国本土明星出现的原因。电影明星为何会出现,或者说明星文化为什么会形成?西方明星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文章无意对西方学者的这些观点作出印证与判断,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国家独立富强的强烈愿望,强有力地推动了本土明星的出现。中国的明星不是由电影界扩展至整个社会,相反,是社会中蔚然成风的明星文化将电影现象吸纳其中。

第二,中国电影明星文化的独特性。理查·戴尔指出美国明星的总体形象可视为美国梦的翻版。[64]通过文章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说,中国明星的诞生也承载着“中国梦”;如果说本土明星有一个总体形象,那便是改良社会的楷模、启迪民众的先知,即“社会明星”。这种明星观影响至今,2017年,成龙、黄晓明、王俊凯、谢芳等32位中国老中青著名电影演员(其中大多数都可以称为明星)拍摄了系列公益广告《光荣与梦想——我们的中国梦》;201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企业责任研究中心联合指导,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和责任云科技联合发布了《中国影视明星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2018)》……从1931年被侮“红颜祸国”的胡蝶,到1961年周恩来亲自提议并批示的22位“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再到今天“筑梦新时代”的当红影视明星,百余年来,社会责任与背后的政治正确似乎一直是中国明星的“试金石”与紧箍咒。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国人将“社会明星”视为电影明星最高追求,而对其独特性有所忽视。对此问题,笔者另撰文论述。

瘦鹃.美国影戏汇总明星曼丽璧华自述之语[J].中华小说界,1915,2(7)。此前,电影学者陈刚指出,“ 明星”一词是英文电影杂志中“Star”的中文转译, 最早出现于1921年4月创刊的中国第一本专业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参见陈刚.早期上海电影明星文化消费的形成[J].当代电影,2012(8).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可能有误。

这些字词的释义,如不做特殊说明,均源自中国社会客户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参考文献:

[1]爱伦活动影戏园[ J ].申报,1916-01-15(9).

[2][17]瘦鹃.影戏话(四)[ J ].申报,1919-08-07(14).

[3][4]瘦鹃.影戏话(七)[ J ].申报,1919-10-18(13).

[5]影戏家之危险[ J ].申报,1920-03-19(11).

[6]倜.影戏滑稽大家:卓別灵[ J ].小说画报,1918(14).

[7]张梧碧.卓別灵自述[ J ].先施乐园日报,分载于1918-08-31\09-01\09-02\09-03.

[8]雪芳.笑匠之罗克[ J ].申报,1921-03-9(14),1921-03-10(14).

[9]志芳.陆克和[ J ].影戏杂志,1924,1(1).

[10][11]瘦鹃.美国影戏汇总明星曼丽璧华自述之语[J].中华小说界,1915,2(7).

[12]卓别灵之进矣[ J ].时报,1919-07-08(13);瘦鹃.影戏话(四)[ J ].申报,1919-08-07(14).

[13]丰.卓别灵夫人离婚小史[ J ].时报,1920-10-27\28\29.

[14]灵芬.卓别灵夫妇离婚别载[ J ].游戏世界,1921(1).

[15]卓别麟离婚案供词[ J ].时报,1921-02-02\03\11\12\13\14\16\17.

[16]丰.影戏名伶之圣诞琐述[ J ].申报,1920-12-25(14).

[18][英]理查德·戴尔.明星[ M ].严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5.

[19][英]克里斯汀·格莱德希尔.明星制:欲望的产业[ C ].杨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

[20][美]理查德·德克多瓦.明星制在美国的出现[ M ]//杨玲,陶东风.名人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0-171.

[21]爱伦坡影戏院广告[ J ].申报,1916-09-03(15).

[22]影戏家之危险[ J ].申报,1920-03-19(11).

[23]瘦鹃.影戏话(九)[ J ].申报,1919-11-12(14).

[24][29]瘦鹃.影戏话(十三)[ J ].申报,1919-12-16(14).

[25]瘦鹃.影戏话(三)[ J ].申报,1919-07-14(14).

[26]一之.旅美观察谈(二)[ J ].申报,1919-02-05(14).

[27]一之.旅美观察谈(四十八)[ J ].申报,1919-03-23(14).

[38]一之.旅美观察谈(四十三)[ J ].申报,1919-03-18(14).

[30]中国社会客户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15.

[31]“百度百科:明星”,https://baike.baidu.com/item/明星/74?fr=aladdin.

[32]记事 内国:女界明星[ J ].女子世界,1904(6):4-5.

[33]工学之明星[ J ].南洋,1915(2):1-2.

[34]贾季英.道德教育之明星[ J ].教育杂志,1916,8(6):89-92.

[35]忧生.北京教会近闻一束:教会明星出现[ J ].兴华,1916,13(37):18。

[36]瀛闻.劳动界之明星[ J ].广肇周报,1919(32):12-13.

[37]参见[美]列奥·洛文塔尔.大众偶像的胜利.赵江云,王佳,译.[EB/OL].(2011-11-23)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4786516.html.

[38]硫磺.郑美[ J ].影戏杂志,1921,1(1):24-25.

[39]鹧鸪.郑小秋[ J ].晨星,1923(3).

[40]陆洁.汤杰君[ J ].电影杂志,1924,1(7):1.

[41]痴萍、宋一鸿.郑鹧鸪传[J],明星特刊,1925(1):1-2;剑云.伤心的回忆[ J ].明星特刊,1925(1):1-7.

[42]海滨.林女士楚楚小传[ J ].民新特刊,1926(1):12.

[43]海滨.李女士旦旦小传[ J ].民新特刊.1926(1):12.

[44]匀红.胡蝶女士小史[ J ].天一特刊,1926(6).

[45]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98-1015.

[46]卢伯.耐梅女士[ J ].电影杂志,1924,1(1):1.

[47]任矜苹.王汉伦女士[ J ].电影杂志,1924,1(1):1-2.

[48]匀红.胡蝶女士小史[ J ].天一特刊,1926(6).

[49]陆洁.梅墅君[ J ].电影杂志,1924,1(4):1-2.

[50]演员小史[ J ].明星特刊,1925(2):1-3.

[51]海滨.李女士旦旦小传[ J ].民新特,1926(1):12.

[52]许墨卿.对电影演员说几句话[ J ].电影杂志,1924,1(6):1-2.

[53]谷剑尘.电影演员成名之后应当注意之二要点[ J ].明星特刊,1925(6):1-3.

[54]郑正秋.编剧者言[ J ].明星特刊,1925(1):1.

[55]多情的女伶之广告[ J ].明星特刊,1926(10).

[56]玉洁冰清广告[ J ].民新特刊,1926(1).

[57]陈山.行业规范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坛职业电影人的培育[ J ].当代电影,2017(1):106-112.

[58]剑云.本刊之使命[ J ].明星特刊,1925(1):1-8.

[59]谢梅痕.电影演员种种之我见[ J ].凤凰特刊,1925(1):16-18.

[60]卓别麟饮冰室正式开幕[广告][ J ].申报,1929-06-26(1).

[61]醉公.電影演员底副业问题[J].神州特刊,1926(4):2-3;亦可参见盠.明星论[J].天一特刊,1926(7):30-33.

[62]万籁天.谈内心表演[ J ].明星特刊,1925(4):1-4。

[63]陈醉云.影戏演员的修养——在民新影戏专门学校讲演之辞[J].明星特刊,1926(17):1-5.

[64][英]理查德·戴尔.明星[ M ].严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6.

【作者简介】  游晓光,男,河北张家口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早期电影研究、明星研究;

姚 远,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南京影业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904-1949)”(编号:19YSC0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电影明星影戏特刊
女影星王人美:银幕内外的歌舞、演艺与健美
民国电影明星的“健美”表演研究(1931-1937)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档案无锡”丛书推出新作《老影戏单的历史演绎》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
两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