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借贷是否具备增收效应?

2019-04-10梁博

时代金融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间借贷

梁博

摘要:在金融抑制背景下,农村家庭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在该背景下,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民间借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民间借贷对农村家庭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对民间借贷的重视程度,缓解农村融资压力。

关键词:民间借贷 收入增长 微观数据

一、引言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抑制问题普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在金融抑制和正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中国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贷款,尤其中国农村家庭的创业者,其贷款需求更难得到满足。而在中国农村地区广泛发展的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家庭融资难的状况。

二、民间借贷对收入提升的影响机理分析

民间借贷在农村的主要用途有两种,一种是抵御风险和平滑消费,另一种是获得创业所需要的资金。当民间借贷被用作风险抵御资金和消费资金时,其作用相当于增加了人们的福利,减少了人们日常收入用作消费的金额。这种作用能在短期内影响到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反映到数据上可能会提升村民收入水平。而当民间借贷成为正规金融的替代品,为创收行为提供资金时,它有助于帮助农民打破融资瓶颈,进行创业行为进而增加收入。

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民建借贷具备增收效应。

三、实证验证

(一)为了研究验证假设,我们设定以下模型:

其中,i代表不同的家庭样本,被解释变量incomei为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关键解释变量lendingi为民间借贷数额,Xi表示反映家庭特征、社区特征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控制变量,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学历、家庭规模、社区商业化程度、金融发展宽度指标和金融发展质量指标。εi为随机扰动项,β1、β2代表待估计参数。

(二)实证结果

本文应用Stata12.0对模型进行进行回归,为探讨不同控制变量对本文研究结果的影响,表1回归(1)、回归(2)、回归(3)、回归(4)是分别加入不同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主要解释变量民间借贷的系数为正且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民间借贷对农村家庭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即民间借贷有助于农村家庭的收入增长。在具体数值上,由回归(4)可知,民间借贷每增加1000元,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4.1元,导致其收入增长的原因可能如下:

一是民间借贷在农村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抵御风险和平滑消费,即民间借贷被用来进行医疗、教育、消费等行为。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缓解了农村居民大额消费支出的压力,减少支出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

二是民间借贷在农村的第二种主要用途是获得创业所需要资金,农村家庭通过民间借贷打破融资瓶颈,获得创业资金并进行创业增收行为,进而提高收入。

从控制变量角度出发,户主年龄和户主学历的估计系数为负但在模型中不显著,表明其对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无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在样本选择的过程中本文选取的样本为家庭样本,而户主的个人信息不能代表其整个家庭的信息,所以回归结果不显著。家庭规模的系数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家庭人口越多,农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低,原因可能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家庭主要劳动力有限且收入较低,在家庭人口增多的同时整个家庭的负担也在加重,导致其人均收入降低。就社区角度而言,社区内个体户和企业数量系数为正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社区内个体户和企业越多,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而衡量金融发展宽度水平的社区到社区居民最常去银行距离变量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显著,这表明家庭所在社区离银行越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社区内金融机构数量系数为正但不显著,无明显统计学含义。

四、结论

民间借贷在中国农村存在增收效应。而农村家庭规模、社区企业数量、社区银行情况对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亦会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农村家庭规模越大,即家庭人口越多,农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少。社区内个体户和企业数量越多,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社區到社区居民最常去银行距离越近,农村家庭享受的金融服务就越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

参考文献:

[1]马光荣,杨恩艳.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J].经济研究,2011(3):83-94.

[2]郭云南,张琳弋,姚洋.宗族网络、融资与农民自主创业[J].金融研究,2013(9):136-149.

[3]冯海红.小额信贷、农民创业与收入增长——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5):111-119.

猜你喜欢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的危机成因以及规范化发展路径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左手民间借贷右手不当得利
民间借贷类公证初探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