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9-04-10马万成肖学平李建飞崔建梅程学军
马万成?肖学平?李建飞?崔建梅 程学军
培养肩负时代重任的合格接班人
马万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反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作为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性。“立德树人”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应体现立德树人的工作要义。
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孩子。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所以,立德首先要将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加以强调和落实。我们通过每天颂唱校歌《好学生就该做栋梁》,“小孩子,也有大志向,好学生,就该做栋梁!”激励学生们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百名榜样”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们向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仁人志士、时代楷模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学校为五年级学生开设国防教育课程,通过军训的磨砺,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保家卫国的意识。
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具有“中国烙印”的孩子。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需要从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学校提出培养“三气”精神: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学校通过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每逢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等渠道在学生心中深深地埋下爱国的种子。学校还大力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立“立人书院”,开展“乐诵经典”古诗考级活动;成立“艺和工作坊”,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优秀传统工艺技术;另外,还有民乐、武术等多个社团。民族小学的校园古香古色,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和教育的味道。学生从小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培植中国文化的根基,培养了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加强品德修养,培养仁爱有情怀的学生。品行在于修养,我们倡导并巧花心思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品德修养、规则意识和文明礼貌。校园中,孩子们见到老师、同学,还有客人都会微笑、打招呼;七彩乐园中,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安全使用规则和礼仪要求方能玩耍。将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开拓视野格局,培养有知识、有见识的学生。学校倡导“像办大学那样办小学”,目的就是要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每周五下午,各年级、各班都组织召开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还有各行各业的家长们走进实践课堂,带着孩子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生在多元、丰富的课程中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增长了知识、见识,培养了大格局。
树立高远志向,培养有奋斗精神的学生。学校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砥砺奋斗的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长,树立奋斗目标,并激励自己,通过不懈努力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我们在学生中挖掘敢于担当、不懈奋斗、取得优异成绩的小达人、小博士;为团结拼搏、奋发向上、取得佳绩的团体颁发“最高荣誉奖”,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全校学生学习他们团结奋进、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品质。每个人都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争做最好的我!
提升综合素养,擦亮学生人生底色。学校将阅读、习字、跑步作为民小师生每天的必修课,在育人方面实施“六个一”工程,培养学生拥有“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个好身体、一份好担当、一生好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天一小时的跑步锻炼对于民小学生来说,是雷打不动的习惯。学校也一直弘扬劳动精神,倡导“人人有事做、处处有人管”。在学生中实施项目负责制,每个学生都有劳动服务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劳动,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在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作为百年老校,民族小学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大会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学校必将凝心聚力,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万成,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
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
肖学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教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深刻阐述了“立德树人”之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要求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之本,立德铸魂,学校德育工作大有可为。
中国教科院厦门实验学校秉持“惟精惟新”育人理念,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创新路径,挖掘京剧国粹深厚文化内涵,探索品牌特色办学之路,在创新传统德育工作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运动、阅读、手机(电脑)使用等习惯;以时政教育为主线,鼓励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关注民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为有大爱、大德以及大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携手中国戏曲学院引入京剧这一德育载体,以艺术促进人成长,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人与传播者。
开辟设立三条德育主线
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学校集中从三条主线开展德育工作: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主线,由学校德育科、年段德育指导小组、班级德育工作小组三级构成,三者职责分明,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确保各项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形成学校、年段、班级德育工作环环相扣、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强大德育网络;二是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德育主线,由学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年级团总支、学生分会,班级团支部、班委会三级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年段部署,结合学龄特点,发动学生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如组建学生督导队,培育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學校、家庭、社会、自身四位一体的教育主线,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表彰优秀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经验、争取家长支持和配合、聘请派出所领导担任综治副校长等,形成“校内校外处处有人教,在校在家时时有人育”的德育特色。
强化任课教师德育意识
为进一步确保德育工作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在教工大会、教研组例会等多个场合,反复强化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要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入德育环节。以语文教学为例,学校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课文潜在的德育价值,以文化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如讲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在痛斥反动政府、追悼刘和珍的同时,更注重带领学生感受和学习刘和珍为了国家和民族,勇于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讲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借文中的议论部分“要成功,‘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告诉学生要树立高远志向,将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养成热爱运动、准时作息的良好生活习惯;要善于借助外力,寻求老师的帮助,获得同学的支持与配合。
以京剧为德育新载体
学校以培养文化自信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京剧文化德育工作,以京剧戏曲艺术辐射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京剧艺术汲取文化精神力量,讲好中国故事。2015年,适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学校与中国戏曲学院签署“京剧特色发展合作”协议,将京剧艺术引入校园。通过组织每周末的“京剧艺苑”夏令营、“京剧文化进校园开放周”元旦文艺汇演、艺术节京剧专场、京剧课间操、教师京剧合唱团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京剧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广泛和迅速的发展。学生在感知中国戏曲“行于美”“用于情”“达于礼”“致于和”等艺术审美特点的同时,也在戏曲故事中感受到“忠”“孝”“礼”“义”“信”“勇”等传统美德的力量与召唤,进而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教育强国梦想需要我们砥砺奋进。未来,我们将围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怀揣传承中华文化初心,持之以恒地开展德育工作,加速把中国教科院厦门实验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实验性、示范性和国际化学校!
【肖学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实验学校校长】
多渠道点燃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心灯”
李建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战略性、理论性、指导性。讲话特别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一些学校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至少有两点很关键:
一是许多学校在教育价值追求上出现了偏差。当下的社会、政府、学校往往以升学率论英雄,基本忘记了“培养什么人”这一命题,破坏了原本稳健、从容、优雅的教育生态,使得学生和家长不得不走上分数至上的残酷竞争之路。追根溯源,我以为,这是价值观出了问题。教育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需要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状态。
二是学校道德教育不够“走心”。我们总是一再地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做着太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无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成长规律,用压制、训斥、包办、灌输替代尊重、信任、赏识、唤醒。我们常常以抓质量为幌子,以对孩子好为借口,一边用素质教育标榜办学的辉煌,一边用分数算计着孩子的成败。我们的德育好多时候缺的不是口号,而是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真正位置;缺的不是外在的教化,而是学生内在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觉醒。
针对这些情况,近些年来,我校重点在三方面作了探索:
一是重價值引领,确立核心主张。我们提出“教育是为了生命自然生长”理念。认为学校要创设适合生命自然生长的教育生态,倡导释放天性、日常浸润、心灵滋养和环境熏陶,关注每个生命的心灵和精神的成长,以最自然的方式帮助每个生命自主呼吸、自信绽放、自然生长。学校德育要遵循生命最自然的本意,走进学生的心里,发现、珍视孩子内心最初的纯真和绚烂,顺应其天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做更好的自己。
二是守住主渠道,聚焦课程课堂。课程、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心灵成长最有影响力的是日常课程教学。学校提出“自然生长”的课程理念,积极建构以“自然、自主、自信”三大主题课程群为重点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丰富的载体。实施常态课堂改进行动计划,以“大作业学习单”为载体,以学习要素导学、“互联网+”助学为路径,以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同质竞赛、异质帮扶为策略,顺性而教、顺学而导,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业进步和道德的自然生长。
三是探索多样化,注重自我体验。学校积极探索德育课程化、德育活动化、德育生活化。整合德育资源,构建校本德育系列课程,如环境文化课程、常规教育课程、习惯养成课程、多元评价等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定期举办“一营”(夏令营)“两日”(校庆纪念日、校园开放日)“三周”(足球文化周、射击文化周、心理文化周)“四节”(科技文化节、读书文化节、体育文化节、艺术文化节)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全员、全程、全学科育人机制,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项目,实施全员导师制、学科代表制、小组竞赛制、小小先生制和自主管理制。紧贴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成立“少年法学院”“检察官工作室”,设立“三园”生活课程、“自然行走”课程等途径,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在生活情境中养成自信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我看来,校园应该是促进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的地方,是润泽心灵、提升精神力量的场所。学校教育其实可以很自然、很真实的。就像日常的一日三餐,普通而真实,既可以平平淡淡,也可以热气腾腾。
教育要回归自然本真,回归生命主体,回归生活本位,归根结底就是要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点燃每个孩子的“心灯”,唤醒每个生命自然生长的力量,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负责,进而让孩子们成为心灵的主人,这是我们践行“自然教育”的初衷,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
【李建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胜蓝实验中学校长/书记】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崔建梅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学校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不断思考。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学校责任与担当更加明晰,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学校坚持的“立足未来,根植本土,遵循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节律开展系列育德活动”进行梳理、凝练,完善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活动化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做到环境育人。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创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机制。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坚持每月一个好习惯活动。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突出在“做”中养成好习惯。开展“明星”评比活动。以体验教育为途径,结合实际创设具有特色的体验项目,在全体学生中深入开展争当学习星、读书星、劳动星、卫生星、体育星、合作星等十项评比活动,引导学生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德育细节化
“习惯修身,细节立人”。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龄段学生教育的重点,开展“分层序列化”好习惯教育。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递进顺序,提出每个年级 2 个学习习惯和 2 个生活习惯、九个年级 36 个好习惯培养序列,努力塑造“温暖幸福学生的样子”。提出目标之后,关键在于践行。以“好习惯圆人生幸福梦”为主题,通过“班主任讲坛”“教师讲坛”“红领巾讲坛”“家长讲坛”及“道德讲堂”,传播好习惯理念,交流好习惯培养方法,讲述好习惯故事;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好习惯教育情境体验活动,采取全员参与、专家指导、课题引领、环境熏陶、纳入课程、家校携手、小组合作、表彰激励等多项有效措施来抓落实。
德育多维化
打造温暖的家校共育合作关系。引导家长“学相同,做相同,思相近”,最大限度发挥共育合力,共同助力学生幸福健康成长。鼓励家长积极建言献策,让家长参与学校与班级管理,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开设“家长百家讲坛”,家长们根据自身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进班级上课,“今天爸妈当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成长体验,通过讲坛追求“5+2≥7”的教育目标。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开展好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又一途径。例如:聘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为社会监督员,聘请辖区派出所干警为法治辅导员,邀请交警队、消防队的同志走进校园,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教师的依法执教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法院庭审现场,通过法官的案情分析,实际观摩庭审现场律师辩护,在整个辩护过程中,对与错、正与邪、法与情、邪恶与黑暗的激烈思维碰撞,再通过法官与评审员的正确引导,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自主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人生规划,通过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明确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引导学生从现在的学业开始努力,激发责任感,建立信心,提高综合素质,主动获得发展。学校着重对学生进行三方面指导:1~5年级生涯规划:人生发展规划,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6~8年级学业规划: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9年级职业规划:专业方向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生存。因为中学阶段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职业规划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职业方向,使学生明白设计自己的未来人生是自己的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要切实将德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崔建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校长】
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學校
程学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认真学习,更精确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学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地指明了途径。结合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以下简称“交大附中分校”)的实践,我来谈谈一所普通中学该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立志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首要工作。立志是一切新开始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立志。对于交大附中分校来说,更是如此。交大附中分校的校训是“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融合了“小我”与“大我”的志向。我们学校基础薄弱,许多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也丧失了信心,学生们也少了些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远大的志向。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学校制定了“3581”(三年后中考成绩平均分达到500分。五年后中考成绩和北校区持平。八年后成为海淀区的特色名片学校。十年后学校出现自己的正高级教师)的目标,也让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个教师在不同的阶段,为自己制定一个个小小的切实的目标。在这些目标的树立、实现过程中,让孩子、老师自我向上意识觉醒,潜能得到发挥,自觉地融入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中。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神和规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与交大附中教育集团的“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校训恰相契合。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经典诵读、研学旅行等三大途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是培育校园文化,让师生自然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原本就含有文化的自然教化之意。学校以“雅”为主题,方寸之地也精心设计,深化校园文化。根据季节种植相应的中草药、时令菜蔬。建“八斗亭”,在全校师生中征集、修改对联,最后确定为“师生同修身由己而雅;厅阁本无才因人得名”。校园建设还融入了传统历史故事、中华优秀人物、书法、名句等。逐步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习、自然体验优秀传统的环境。二是经典诵读与书写。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已有八年,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熏陶师生的道德品质。除了晨读,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国旗下讲话相结合,持续开展了以《论语》等经典内容为主题的活动。书香润校园,诵读千古文章,师生们对传统文化渐生亲近感,潜移默化中,身心气质、行为举止也有所变化。三是活动引领,不断创新。今年进行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饮水思源之改革开放四十年”,让孩子们去了解、感悟、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就在分享和感悟中,“爱国荣校”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