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与劳动教育的新课题

2019-04-10班建武

中国德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个体劳动生产

信息社会的劳动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生涯教育主动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学会科学地进行人生规划。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信息社会进行劳动时,才不至于被劳动的自由所吞没。

毫无疑问,劳动教育正成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很多学校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了诸多有关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劳动教育的有益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基本上都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对象开展劳动教育,而对于新时代的劳动形态却鲜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劳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重大硬伤。

实际上,劳动教育必须立足于鲜活的生产实践才能确保其生命力。对于当今世界而言,劳动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化生产已经成为带有主导性的社会劳动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劳动教育,还是主要基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代的劳动形态来开展劳动教育,那么,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必然是难以保障的。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劳动教育实效性。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信息社会的劳动形态特点,并据此开展更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

一、信息社会劳动形态的特点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可以说,信息社会正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新常态。在这一信息社会新常态中,劳动的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农业社会主要以人力的使用为其基本劳动形态,工业社会的劳动形态则主要表现为对大机器生产的操作,那么,在信息社会,自动化生产则成为其基本劳动形态。具体而言,以自动化生产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其劳动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生产和应用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生产中,经验和体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社会中自动化的劳动,主要依靠的是高科技的综合运用。没有足够进步的技术为前提,自动化的生产就无法实现,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生产。因此,在信息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将变得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科技的进步是以知识的突破为前提的。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对知识和科技的依赖程度也越高。因此,在信息社会,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凸显。实际上,信息社会的诞生本身就源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突破。没有大量信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信息社会将难以维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信息社会的劳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以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为核心的新的劳动形态。

2.劳动的准入门槛空前提高

对于农业社会的生产而言,劳动者的准入门槛是很低的。在很大程度上,劳动者凭借其生理的自然成熟就可以顺利进入农业生产劳动当中。虽然工业社会的生产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比农业社会要高,但总体而言,其所要求的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机器操作能力。劳动者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从事相应的生产劳动。但是,对于信息社会而言,劳动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对人力的直接使用也就越低。这就使得信息社会的劳动者的准入门槛极大提高。比如,随着现代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人超市、无人宾馆的出现,将对那些低技术含量的工种带来极大的冲击。这就使得个体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凭借着自己的劳动力天然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这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不是一种个体天生就具有的先天能力,而是需要个体在后天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掌握。这实际上就提高了信息社会劳动者的准入门槛。劳动在信息社会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将成为信息社会劳动的新常态。

3.劳动的自由度明显增强

不管是农业社会的生产还是工业社会的生产,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自由度相对较低。他们的劳动往往受制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缺乏个体的自由选择。比如,农业社会的生产必须以四季的更迭为条件,不能自由地根据需要来进行生产。而工业社会的生产则是必须以人与机器的同时在场为前提,人受制于机器的安排。但在信息社会,个体劳动的个体化将明显增强。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的劳动将更加的柔性,更容易依靠大数据的力量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生产。与此同时,工业社会中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个体的工作时间和空间也因此变得更富有弹性。由此可见,信息社会的劳动将不再受制于传统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劳动本身的限制。在信息社会中,只要信息网络系统畅通,劳动可以变成一种个体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进行的自由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自由度将明显增强。

4.劳动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

劳动与生活的二分,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突出特点。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有着非常明确的上下班边界。上班则意味去劳动,而下班之外的时间就是个体的生活。个体的劳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其生活品质的提升。但是,在信息社会中,个体的劳动与生活具有越来越高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既表现为上下班的边界在不断模糊,比如,凭借着现代信息技術,所谓的在家办公正成为一种现实;也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具有了劳动的意味,比如,现代电子竞技的出现,诞生了一大批的职业玩家。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竞技已经由一种纯粹的游戏休闲转变成了带有明显劳作特征的比赛活动。对于信息社会这些新的职业而言,如何生活与如何劳动基本上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此外,由于信息社会劳动的自由度、个体性在不断增强,劳动本身也越来越多具有娱乐的意味。在信息社会,很多人的职业选择更多地是基于个体的兴趣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时候的劳动对于个体来说,过程性、体验性和意义性的东西或许比劳动所可能带来的物质报酬更具有吸引力。即个体更多地是把劳动内化为生活的应有之义,而不是被动地将劳动视为生活的对立面。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社会中劳动与生活曾经明晰的边界带来极大的冲击。

二、信息社会劳动教育的新课题

劳动之于劳动教育而言,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目标的劳动,主要指向的是劳动者劳动素养的培养;二是作为内容的劳动,主要指的是以劳动为对象的教育内容;三是作为途径或载体的劳动,即通过劳动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不管是何种含义的劳动,其形态的变迁,必然会给劳动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信息社会中自动化生产这一新的劳动形态,同样会影响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具体而言,信息社会的出现给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社会劳动的知识化使得对何为劳动这一问题的追问成为当前劳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的前提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劳动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以体力的消耗为其主要表征。这也是过去劳动教育所强调的重点所在。甚至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劳动被等同于体力劳动,进而所谓的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如果说,这样一种关于劳动的认识在生产力发展低下的农业社会中具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那么,在信息化时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已经得以充分彰显。在这种情况下,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显然不符合当下社会生产的现实。因此,信息社会中的劳动教育,需要赋予劳动更具历史解释力的内涵,充分将大量的知识生产、科技创造等形态的劳动主动纳入劳动教育的视野中。只有当我们从信息时代的劳动形态来重新审视现有的劳动教育的时候,才能够发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作为的空间更加宽广。认识这一点对于当前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对于很多地处城市中央、学生数量庞大的学校来说,要在学校中再开辟出一定的场所作为学生学工、学农的场地是很不现实的一件事情。因此,如果我们的劳动教育仍然只强调从农业和工业社会的劳动形态来开展劳动教育,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否定学工、学农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实际上,从前文论述可以看出,信息社会的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而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摆脱特定空间的限制的。只要学校为学生创设了知识生产和应用的条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时代的劳动教育。因此,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是这一劳动形态的主力军。为此,信息社会中的劳动教育要积极引导在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中,学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信息社会劳动教育必须倡导的基本价值。

其次,信息社会劳动准入门槛的提高如何避免新的劳动排斥?诚如前文所述,信息社会的劳动更多的是一种自动化的生产,其对人力的直接使用将大幅度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信息社会劳动,就意味着个体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缺乏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个体,将被排除在劳动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关系将发生历史性的更改。在过去,劳动意味着辛苦,意味着社会阶层的低下;而不需要劳动,则意味着特权,意味着身份的尊贵。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劳动成了社会阶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在信息社会,劳动依然是一种社会阶层划分的重要标准,但是,其内涵则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信息社会,由于劳动者准入门槛的提高,谁是劳动者,谁就代表着社会的精英,广大缺乏必要现代信息素养和科技素养的人,将会被信息社会的劳动所排斥。如果劳动在信息社会中变成了一种社会的知识特权,那么,现有的劳动教育如何自处?这或许是劳动教育在信息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理论和实践挑战。

因此,如何避免这种新的劳动排斥的出现,就必然成为劳动教育在信息社会不得不面临的新课题。应对这一课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即普遍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和科学技术,使其充分掌握信息社会自动化生产的基本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消灭由于信息社会劳动门槛提高所带来的劳动排斥的最重要的路径。为此,劳动教育必须加大有关信息化自动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劳动是一种资格,这种资格的获得必须以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学生要想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自觉和主动地学习。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在信息社会,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劳动基础。

再次,信息社会劳动自由度的增强必然要求个体提升其自我生命的主动规划能力。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中,个体的劳动,包括时间、地点、速度等等,基本上没有自我选择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较大的压迫性。但是,在信息社会,个体选择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劳动,基本上成了个体的一种自由。这实际上就对个体的自我生命规划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缺乏对自我发展的规划和设计能力,那么,信息社会劳动自由度的增强也许对于他而言将会是一种灾难。但是,如果个体能够自觉规划自己的人生,那么,信息社会所提供的劳动自由将是其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最有力条件。

因此,信息社会的劳动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生涯教育主动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学会科学地进行人生规划。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信息社会进行劳动时,才不至于被劳动的自由所吞没。

最后,信息社会劳动和生活边界的模糊使得个体的闲暇生活问题在劳动教育中变得非常突出。很长一段时间里,生产与消费、劳动与闲暇都被当作二元对立的两极来看待。不管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生产与劳动往往被赋予更为积极肯定的意义,而消费和闲暇则被当作消极的一面来看待。这就使得个体的消费教育、闲暇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在信息社会中,自动化的生产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由此带来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空前丰富和人们闲暇时间的明显增多;另一方面,自动化生产所实行的弹性化生产赋予了个体较强的劳动自主性,从而也将本该属于生活范畴的消费与闲暇和劳动融为一体。因此,如何消费、如何休闲等問题也构成了信息社会劳动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

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符号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的缺位。在这方面,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其“全人教育”体系中就明确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富的教育”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的本质及内涵,培养其有节制地理性消费,是信息社会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此外,怎么规划时间、利用时间、管理时间等方面的闲暇教育也必然需要信息时代的劳动教育予以主动回应。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劳动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新定义劳动、如何避免新的劳动排斥、如何提高个体的自我规划能力、如何开展消费教育和闲暇教育等问题正成为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班建武,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个体劳动生产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热爱劳动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食品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