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要破除学生成长的制约
2019-04-10田夏彪
学校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人?除了把既有的知识和规范传授给学生之外,还须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帮其确立起良好的自我认同,形成学、思、行相统一的自觉,不断破除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各种束缚和制约,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首先,学校要破除名利等级观念,积极倡导“仁爱好学”的价值取向。
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学会合作、沟通,不把同学和他人当成竞争对手相互提防,将学习变为一件争“名利”的事情。这问题看似很小,却能折射出当下诸多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弊病。学校常常以“模范学生”为标准来评价所谓的后进生,在这种“以己所长比人之短”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权力、名利等级观念逐步形成,加之学校、教师和父母要求孩子比别人要“强、好、厉害”的“奖励性”强化,他们形成了学习和生活要“超人”的心理,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追求或表达“存在感”,同学之间的“争斗”便在所难免。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实践务必要破除名利等级观念对学生学习的制约,让学校教育回归到激发学生生命潜力、培育学生良好品性的价值取向上来。学校要积极倡导“仁爱好学”的道德实践,让师生围绕着生命、生活、自然、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知识教学、交流对话,让学生在校园这一浓缩的“社会”中去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带着天真、激情、好动的身心特征投入到充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教育资源探究中去。同时,学校要营造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氛围中去获取知识、训练思维、感受友谊,去除“争名夺利”的压力,把学习变为一种自觉,促使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同学产生亲切感、对学校生活产生依恋。
其次,学校要破除知识应试观念,确立“成人成己”的宗旨目的。
长期以来,重考试、重成绩、重升学等观念意识已根深蒂固,学生的学习重心都在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作业、巩固练习等环节上,其目的无外乎是学生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重点中小学或是大学。在这种观念下,最为典型的社会现象是为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催生了所谓的“學区房”“培训班”等教育经济产业,美其名曰“一切都围绕着孩子的成才”。可以说,在知识应试和成才导向之下,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断被延长,诸如体育锻炼、音乐欣赏、活动游戏、自然与社会实践体验等时间不断被压缩,学生还要承受考试成绩要超越班级其他同学的负担,心理压力沉重。
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和谐的学生,学校理应破除长期以来捆绑学生、家庭和学校的知识应试观念,使学校教育回归到促使学生变得更好的宗旨目的上来,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和个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变成最好的自己。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场域,要通过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的设计和运用,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使他们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自我个性的表现获得成就感和力量感。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就要使学生在获得多元综合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解决好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解决好自我认同问题,从而充分发掘自身禀赋与资源基础,实现更好的发展。
再次,学校要破除权威支配观念,构建“自由民主”的交往规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学生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过程,这其中便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学生要构建什么样的交往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实中,学校“权威支配”的主体交往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既受到成人逻辑价值、社会权力等级价值的影响,也与学校评价管理制度的绩效量化相关。在父母看来,孩子小不懂事,理应听从父母的安排,这种思维延伸到学校,则是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要求,要做到在家是父母的好孩子、在校是老师的好学生。而所谓的“好”,则是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并认真完成父母和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这也是当下众多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关系的真实写照,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被人们所意识到,诸如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实践能力是薄弱的。究其原因,学生在“权威支配”的教育教学交往中,他们的主体性不断被作为“强者”的老师、父母的“目标指定”和严格要求所遮盖,自我意识在面对学习的疑惑、行动的选择时往往被老师和家长的“决定”所取代,进而形成了按部就班地完成逐级升学考试的学习倾向。
当然,学生应试成绩可以经由学校和老师的高压要求和训练而有所起色,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生只有热爱学习、保持好奇心、勇于突破创新,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断战胜和超越自我的生命主体。为此,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确立“自由民主”的交往规范至为重要。师生共同体围绕着课程知识内容而展开积极的沟通对话,结合各自生活、社会和文化经验对课程知识进行交流探讨,真正将课程知识激活,有效地实现知识的“活学”与“活用”。在这种交往规范下,教师要善于和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权利与责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学生要在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关系的基础上自觉地学习和反思,自主理性地解决各种矛盾难题,在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田夏彪,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谷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