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针三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研究

2019-04-10董必文王余燕李雪松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眼针神经炎症候

董必文 王余燕 李雪松

周围性面神经炎也被称之为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以口眼歪斜为主,临床发病率较高,一般均为患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造成,患者在受寒、病毒、神经功能低下时均有可能发生周围性面神经炎疾病。该病发病急,并且发展速度极快,一般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即可发病,起病之初患者多感到耳后、耳内及下颌角伴有不明显疼痛感,患者发病后单侧面部肌肉瘫痪,因此表现为口角歪斜症状,临床中少部分患者出现味觉丧失及听觉异常问题。该病对患者身体及生理上均造成严重更影响,对此,本研究将眼针三联疗法治疗BP,与电针二联疗法进行对照试验,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价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中医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2],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2015年6月—2017年12月的门诊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病例尾号数,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平均年龄(50.66±2.81)岁,平均病程(10.27±5.35)天,症状积分(21.20±5.49)分,男女比例为14∶16,H-B分级(5.11±0.92)分。对照组平均年龄(50.50±3.12)岁,平均病程(10.26±5.00)天,症状积分(19.70±4.76)分,男女例为13∶17,H-B分级(4.91±0.75)分。两组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纳入患者均了解相关内容,并自愿参与,研究全过程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设立治疗组(眼针三联:眼针+电针+柴胡牵正颗粒)与对照组(电针+柴胡牵正颗粒),每组各30例,以国际通用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H-B标准)[3]进行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眼针三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予以电针:患者平卧,常规消毒后,针刺合谷、地仓、人中、承浆、四白、太阳、攒竹、得气后,接电针,留针20 min,1次/d,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柴胡牵正配方颗粒(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提供)。药物组成:柴胡12 g、姜半夏12 g、黄芩12 g、党参18 g、蜈蚣3 g、全虫18 g、炙甘草12 g、僵蚕12 g、白芷12 g、苍术12 g、防风12 g、细辛3 g。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眼针(上焦区、脾胃区,均双侧):患者平卧,常规消毒后,用0.20×25mm毫针,距眶内缘2 mm处平刺入3 mm,不行捻转手法,留针20 min;1次/d,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症状积分标准 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不适、下额角或耳部或乳突部疼痛12项,分正常、轻、中、重四级,分别评定(0、1、2、3、4分)上述所得总分便是BP中医症状积分。

1.3.2 面神经分级标准(H-B标准)[3-5]Ⅰ级:正常。Ⅱ级:轻度异常,Ⅲ级:中度功能异常,Ⅴ级:重度损害,Ⅵ级:完全麻痹。首诊开始评分,以后每周进行一次,由同一医师完成。参照H-B分级评分,每级评定1分,完全麻痹评6分,正常评1分。

1.3.3 安全性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RT、尿RT、肝病实验诊断、肾脏病实验诊断、ECG,评价安全性。

1.4 疗效判定标准[6]

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中医症侯积分减少≥95%;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中医症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或轻度病理性联运动;中医症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形不对称,中医症候积分减少<3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不齐时采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愈显率为96.67%,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 面神经H-B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H-B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与2周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4周,观察组H-B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周围型面神经炎是临床中的多发病之一,该病患者多表现为额纹消失、眼部无法正常闭合、鼻唇沟浅化、口角歪斜等,大部分患者均是在经冷风吹后发病,临床中针对面神经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患者炎性症状、面部血运、病毒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因患者面部功能及美观均造成影响,因此对本病治疗方式予以研究十分必要,对此,本研究针对面神经炎患者实施眼针三联治疗,该种治疗模式下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显著缓解,并降低其面神经炎对面部肌肉功能的影响。现代研究已证针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消除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再生能力[7-9]。泻法使交感和副交感受到抑制,尤其副交感抑制明显,从而提高植物神经机能,促进机体代谢;补法则使交感和副交感兴奋,以副交感兴奋明显,从而抑制植物神经功能,使机体镇静、休复。补法泻法针灸通过改善微循环从而控制水肿、炎症及神经受压[10]。面瘫针刺治疗应及早介入,急性期是最佳时机,应浅刺、弱刺为主;恢复期补虚驱邪为主,应平补平泻[11]。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胡日光、李云芳等[12],通过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面神经炎,治疗痊愈率6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80.00%,与该研究结果一致,证实眼针三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眼针三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不仅能减轻急性期的水肿、炎症和微循环障碍,还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与传统电针与中药结合相比,眼针能显著改善BP的症状,提高治愈率。

表2 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分,±s)

治疗组 30 21.20±5.49 2.20±1.13对照组 30 19.70±4.76 11.13±8.54 t值 - 1.130 5.677 P值 - 0.262 0.000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H-B评分变化组间前后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H-B评分变化组间前后比较(分,±s)

治疗组 30 5.11±0.92 4.21±1.02 3.50±1.55 1.86±1.05 1.27±0.64对照组 30 4.91±0.75 4.5±1.02 4.19±1.50 2.82±1.42 1.87±1.14 t值 - 0.922 8 1.101 1 1.752 1 2.977 3 2.513 7 P值 - 0.359 9 0.275 4 0.085 0 0.004 2 0.014 7

猜你喜欢

眼针神经炎症候
近10年眼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更正说明
视神经炎的悖论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眼针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应用研究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眼针疗法近20年临床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