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激越 恣肆淋漓
——赏祝允明《北郭访友七言律诗》
2019-04-10
祝允明(1461-1527),明代著名书法家,字希哲,长洲(今苏州市吴中区)人,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枝指生、枝山樵人等,世人称为“祝京兆”。其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曾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通判。他擅诗文,工书法,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征明、王宠、陈淳并称“吴中四子”。祝允明早年受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影响,后受李应祯的指授,因而在书法上具有很高的素养,《明史》说他“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文章有奇气,当宴疾书,思若涌泉。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明朝是汲取帖学营养致力于书法创作、书法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处在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书法家,大都比较注重精神性、表现性以及自我个性的挥发,带动了书法新的变革。祝允明、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人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书法大家,他们将传统的帖学书法推向了高潮。明代书法艺术成就的取得,显然与此一时期思想解放、尊崇个性的新思潮出现有关。明代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以及稍后狂禅之风的盛行,都影响到了书法领域,将书法艺术带进新的发展时期。
祝允明的书法成就,与这一历史时期思想观念的变革、文艺思潮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关系。祝允明的草书在当时就已经有“书圣”之誉,被誉为狂草第一,“书学自《急就章》以至羲、献、怀素,无不淹贯,而狂草本朝第一”“当时评者云其书法顿挫雄逸,放而不野,如鹤在鸡群,风格迥绝”(明朱谋《续书史会要》)、“近吴中祝京兆、文待诏皆专门毫翰,吴人所谓‘书圣’,谁敢异议”(詹景凤语)。《北郭访友七言律诗》,便充分体现了其在狂草书方面的精湛造诣。
祝允明科举仕宦很不得意,直到晚年即1514年才有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的授任,由此踏上了仕途。正是在此次知县任上,祝允明因访友起兴,才有《北郭访友七言律诗》的问世:“风物幽妍上郭宽,访朋因得一回看。家家黄土墙三尺,处处清溪竹数竿。欲雨欲晴云半密,如秋如夏汗微干。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冠。北郭访友一首,书廷仪轴子,枝山。”此诗以白描的笔法描写了作者在郊外访友所见到的情形。“风物幽妍”的别有景致,当是最适合高士、隐逸之士、山人的退隐之所。远离城区的郊外小村,晴雨自适,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富于诗意的幽闲栖居生活。
《北郭访友七言律诗》在祝允明的狂草书法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书法家趋向晚年、草书风格近于成熟的代表作。其章法布局非常注重气势和节奏的展开,自开端起笔即呈现出惊人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祝允明磅礴激越的精神情怀。在空间处理上,祝允明多采取四面撑满的方式进行布局,没有过多微妙处理,而是长枪大戟,纵横出击,对空间进行分割、安排,真力弥漫,给人密不透风之感,营造出雨骤风狂的空间气势和运行节奏。雄放的气势以及激荡的视觉冲击力,将狂放纵逸的审美意象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此作在字形处理上多取欹侧之势,使得字势飞动,形成若飞若动、若跑若停、若张若弛、若蹲若卧的情态。再加上有意加以扩张的造型处理,或有意拉长纵长的字形,或有意加以扩大横向的扁形字体,或有意加大扁方、肥瘦、大小、斜正的对比,传达出作者纵放雄浑的结体、造型能力,使豪纵的精神情感、激越的审美意象在空间结构上获得酣畅淋漓的展布。
祝允明的狂草笔法多来自对怀素、张旭、黄庭坚书法的继承,提按和使转交互使用,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很近,造成非常强烈的内在张力和冲撞、对冲之力,形成了汪洋恣肆的笔墨风神。此件《北郭访友七言律诗》草书,笔法精熟,无论用墨、用水都表现出草书用笔所特有的一些特点。如注重湿笔、淡墨的运用,深得燥润对比的奇特效果,即使数百年过去了,看上去仍如刚刚写成一般,于半润半枯间呈现出动人的韵致,不能不让人惊叹其笔墨的高妙和用水、用墨的精湛以及在线条上洗练明净,纵横自如,营造出苍润清雅、老辣秀嫩的笔墨感受。其恣肆淋漓、豪纵清狂书法风格的确立,其若飞若动书法视觉特色的形成和幻如烟雾审美意象的出现,都在书家的用笔上极为充分地显现出来,奇特的笔墨法度提升了祝允明狂草书的水准和高度,从而拉开了与一般书家的距离。
《北郭访友七言律诗》明.祝允明 148.8cm×51.5cm 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