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用笔
2019-04-10
草书的笔法最为丰富,虽点画万千变化,终不离擒纵转折。擒谓收得住,纵谓放得开,转折谓行笔之方圆。而这些都源于提按,即提得笔起,按得笔下。但用笔要自由,还须深刻理解“提按之间”四字。所谓提按之间,其意为“按不为死,提不显虚”。这个道理深通于孔子的“中庸”之意,所谓“不偏不倚,正道而行之”。这是一种很高的要求,不到心能使腕、腕能转笔的自由境界是难以企及的。
笔断意连
笔急势圆
回环映带
草书中的所有笔法都可通过提按派生出来,如轻重、快慢、迟速、起伏、方圆、大小、正斜、虚实、粗细等等。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及草书时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这使转要做好,首先要运笔自如,识提按之理。古人草书,特别是狂草,转多于折,行笔如风行水上,轻快自如。遇转折勾搭处,飘忽而过又不显弱,笔下力量源源不断,徐徐而出,快处不野怪,慢处不凝滞。“二王”的草书,特别是王羲之的,最具此法则,他的《修小园子帖》最具这个特点。怀素《自叙帖》使转有余,而提按不足,已现板滞;宋代黄庭坚的《太白忆旧游诗》用笔虚实、迟速、浓枯很有特色,比《自叙帖》韵致为胜。明末傅山的《五峰山草书碑》写得浑然苍茫,不见端倪,但详察之,也全由行笔提按达自由境地而致之。古代章草、今草有字与字之间不全连,而气脉不断者,如王羲之《豹奴帖》《十七帖》,陆机《平复帖》、索靖《月仪帖》、孙过庭《书谱》等,也全是在“提”字上下工夫。明白了提按在草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便可谓思过半矣。取古人法帖时时揣摩,想象其行笔之脉络,观其节奏变化,再勤加临写验证之,日久便自能解其真谛,绍于古人。
尝观小孩成长,得到一点感触,证之“提按之间”于书法之学习的重要性,也甚合理。初生婴儿于行、走、坐、卧全无规则,而其渐长渐能从事各种行为,盖其先为有生命者也。而生命源于呼吸。这呼吸意同于书法中之“提按”。呼吸之间,沛然有气,气充盈而欲动,再导之以行、走、驻、卧之法则,没有学不到的道理。书法也一理,提按之间,点画、字已有生命,虽则一时不能中规中矩,但日日锤炼定也能达到动静有则的地步。
草书贵在势,所以行笔要荡得开,特别是巨幅大字,更需如此。黄庭坚、祝允明、王铎、傅山等人在这方面都很出色,这首先要提得笔起,以腰为轴,执笔手臂至腰不能僵,要圆和轻松,这样力才不滞。双足抓地,不能虚空,全身整体之力贯至笔端,古人讲杀锋入纸,说的也是这种力度感。故初习草书,易用指、腕、肘、臂之力,气不圆和,写出之字形易具,而气不能沉雄,正如黄庭坚之“如船夫撑篙”,傅山之“即使小字亦应如千金铁杖拄地、全力送之”。
这种用笔方法开始时不易掌握,但日久其中妙处自现,不仅利于草书之挥洒,更利于身心健康。古人说心使腕,腕驱笔,这固然是就肌理而言,但更应含深层意思。这“心”当为心胸讲。现代学书者对技法很重视,特别是许多书家写到一定程度,觉着再难以进步,可以将古帖写得很像,但就是感觉缺少一些东西。这问题便出在心胸上。“胸中有丘壑”是经验之谈,不深刻理解这句话并努力开阔胸次,要想在书画特别是草书上有所建树,确实很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层次的修炼应是草书用笔的根本。舍去这方面,写字只是描摹,终无甚真境界可言。
浓淡干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