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藤本课徒稿(九)
2019-04-10
2.典型性结构
中国画造型观的典型性结构,是指最能体现客观物象典型特征的部分。如花卉的花朵,蔬果的果实,山水的石型与山势,树木的枝条与叶子,人物的面部形象与形体特征、服饰特征等。典型性结构是客观造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造型中最精彩的部分。对典型性结构特征的表现,首先在于对典型性结构的提炼。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曰:“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风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对客观物象认真的观察、体悟是发现其典型性结构特征之所在,“得其所以然”的关键。典型性结构是客观物象最本质的造型特征,是“应物象形”的基础,对客观物象典型性结构的表现,是免除“画虎类犬”之嫌的根本。中国画要表现出客观物象的神采生机、气质风韵,典型性结构是其具体依据。只有恰到好处地表现客观物象的典型性结构特征,才能使中国画的造型既不失客观物象的真实,又表现出客观物象的内在本质,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要求。
图32 悬秋千金值
图33 秋声秋色
图31、32、33分别为牵牛花、瓜蒌和葫芦,叶片皆为单片多缺叶,藤蔓都是草本,都属共性化造型的范围,但果实作为典型性结构,决定了画中物象的表达。
中国画的造型观对典型性结构的表现,要立足于以形传神。形与神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形是神赖以存在的躯壳,但无神不活;神是赋予形以生命的灵魂,但无形不存。神在中国画中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它与客观物象的典型特征息息相关,强调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客观物象的典型特征,即等于捕捉到了神之所在。客观物象的典型结构特征,不仅体现了客观物象外在形态的特殊性,也展示了客观物象的内在气质与情感。有了典型性结构特征的存在,客观物象的造型才能传神达意,生情出致并摆脱了概念化,“神”也才能有所依,从而达到如荀子所言之“形具而神生”的造型要求。
典型性结构特征要达到传神的目的,同样要在概括、取舍的基础上对其强化与夸张。只有对典型性结构进行强化与夸张,才能超越对客观对象的模拟,更好地传神。通过对典型性结构特征的强调,超越了物象之外,脱离了视觉的绝对真实,典型性结构特征则成为“神”的载体。
典型性结构特征与共性化结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造型观。典型性结构特征强调了客观的相对真实性,并在强调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客观物象内在本质——神韵的追求;共性化结构以规律性的形式,强调主观的意志性对客观物象无关紧要之处和外形上的繁琐枝节以共性化的方式进行归纳、概括甚至舍弃,从而使典型性结构特征得到突出和强化。共性化结构因归纳概括与取舍,导致客观物象某些局部因规律化而“不似”之“遗貌”;典型性结构特征的强化则使客观物象的神韵得到了突出,从而超越了物象之外而“取神”。共性化结构因归纳、概括而为“同”,典型性结构因对个性特征的强化、夸张而为“异”。“同”以衬托“异”而存在,“异”因“同”的反衬而突出;“异”强调了客观物象的个性化特质,“同”弱化了客观物象的枝节与皮毛;“异”为客观物象造型的主体,“同”为客观物象造型的辅助。共性化结构的规律性与典型性结构的特殊性,共同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念,它把浪漫主义与具体物象融为一体,既表现了客观物象赖以传神的典型性,又体现了在画家主观意识指导之下对客观物象规律化的总结,天人合一、主客相合、物我相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画以意象造型为主旨的特殊造型观。
图34 岁岁垂藤尺幅间
图34葡萄叶片与藤蔓的结构与组织都属于共性化结构,但由于对典型性结构的葡萄果实在表现方法上的不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