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四王”学故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漏》的教学策略谈
2019-04-10周巧文
□ 周巧文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为学习故事。故事都有一个共性:篇幅较长。如《漏》一文共有20个自然段,四页纸,是一篇很长的民间故事。教学长篇幅的故事,如果“全面开花”,品词析句,教学时间显然不允许。因此,教师要弱化讲析,强化实践,也就是要简化教学过程,采用简洁明快的板块式教学方式。
一、示范引领,评选“朗读大王”
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漏》这篇民间故事,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又富有特色,具有丰富曲折的情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在朗读中感知故事、积累语言、积淀情感。伴着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沉浸其中,故事变得更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一)创设情境为语用
课前学生已读过课文了。但那是个体的朗读,其中的乐趣体验也只属于学生自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朗读当作有明确听众的表现手段,既放大了故事的趣味性,又潜移默化地发挥了朗读的语用功能。
师:课前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部分学生回答“有趣”,大多数学生兴致不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希望你能感受到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大大的乐趣。课前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了好多遍,我觉得太有意思了!想把它分享给一年级的小朋友,那我怎样读才能吸引他们?
生:读好听点。
师:这可是对一个人朗读水平的大考验啊!这节课我就要在咱们班寻找一位“朗诵大王”,让他教我读故事。就以《漏》这个故事的开头为例,请来教教我吧!
(生踊跃举手,师随读指导“脊背、胸脯、嘴馋”的读音)
当学生读完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做评委,根据自己实际听到的故事开头评选出班级的“朗读大王”,这样不仅读故事的学生特别投入,听故事的学生也十分认真,而且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觉得好的朗读进行不自觉的模仿,学习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内心外显悟形象
朗读,是依据文字念出声音,需要念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有的时候,这“声”“色”“情”“感”是藏在文字背后的。要使“念”成为出神入化的“朗读”,还需要教师精心地进行设计,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中,成为故事中的一员,那样就能获得想象的翅膀,和角色产生共鸣,显现出文字背后的“声”“色”“情”“感”。这样朗读,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理解故事,把握形象,体验情感,还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动的语言训练,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生读故事的开头)
师:老虎和贼会怎么想?我来问问你这老虎(贼),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生补白“虎”和“贼”的心理,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
师:你找到感觉了,再来读读这个开头吧。
故事角色的内心活动一经学生的嘴说出来,理性的书面语言就有了情感的支撑,学生自然和故事角色有了“心灵的碰撞”。
二、模拟情境,出炉“表演大王”
学生都有热爱表演的天性。之前的朗读已经有了“表演”的元素,随后学生默读故事的开端部分(第1至9自然段),准备进行表演。教师引导学生分配故事中的角色,如老爷爷、老婆婆、小胖驴(没有台词,但要有形体表现)、老虎、贼以及画外音(故事的叙述者)。
师:同学们,读故事有趣吗?
生:有趣。
师:想来演一演吗?(生积极性很高)老师为你们提供第一场戏的剧本,请按小组排练台词,再和小伙伴一起来演一演。我们要评选“表演大王”哟!
(出示第一场戏的剧本)
角色:老爷爷、老婆婆、小胖驴、老虎、贼
场景:晚上,下着蒙蒙小雨
(拉开大幕:小胖驴吃干草,不时抬头低叫;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贼用手在屋顶上挖。不一会儿,老虎钻进了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
老爷爷:(躺着,摇了摇老婆婆)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躺着)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虎和贼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了)
虎:(趴在驴圈里)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吓得浑身发抖)
贼:(蹲在屋顶上)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腿脚发软,脚下一滑,摔到虎背上)
虎:(撒腿往外跑)坏事,“漏”捉我来了!赶紧跑哇!
贼:(拼命抱住虎脖子)坏事,“漏”等着吃我哩!赶紧跑哇!
(生自由分组,分角色排练台词)
师:请各小组来演一演,看看谁是咱们班的“表演大王”!
学生按小组上台展示。他们能对角色进行揣摩,有了动作和表情,语气上更是惟妙惟肖。班级的“表演大王”诞生了。
三、授予方法,寻找“改编大王”
故事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释放童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合适的时机让学生进行想象练习,补白故事。如为了便于学生表演,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本剧,让故事潜入学生的内心。
(一)改编秘诀之一:拓展内容
故事在发展过程中会留有很多的空白。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空白部分进行想象,这样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
《漏》中写贼骑虎跑,“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但到底怎么跑的,课文没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补白,使之具体化。比如老虎边跑边一个劲地晃动身子,想要甩掉贼;贼边跑边一个劲地勒紧老虎脖子,勒得老虎嗷嗷叫。老虎遇到陡坡,跳了下去,一不小心摔倒在地;贼一颠,差点掉下来,还好紧抱不放。老虎害怕“漏”的攻击,挣扎着起来继续跑;贼害怕“漏”会吃他,越发紧紧地抱住老虎脖子。这样一想象,更多有趣的故事情节出现在学生的笔下。
故事的结局是老虎和贼滚下山坡,互看对方,“都吓昏了过去”。他们醒来后会怎样呢?课文隐而未写。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老虎吃了贼,一种是老虎被吓跑了。第二种更符合故事的思路,合情合理。这里改编的内容较多,宜用口述。
(二)改编秘诀之二:延伸情节
《漏》的情节是比较完整的,有引子,有尾声,故事主体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如果从培养想象能力的角度看,不仅中间部分可以填补空白,连结尾也可延伸情节。这里的改编,宜用笔写。
《漏》的中间:老虎和贼都“想想不甘心”,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漏》的结尾:老爷爷和老婆婆再说“漏”: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如果老虎和贼还在惦记着小胖驴,这时小胖驴又来到现场,听到他们的话又会有什么表现?会怎么做?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改编故事之前,需要教师教他们掌握改编的诀窍,也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模板。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选择喜欢的部分进行改编,走近故事中的角色,与故事再一次亲密接触。故事在学生的笔端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完成故事改编之后,班级中评选出“改编大王”。
四、走入故事,产生“故事大王”
经过之前的“朗诵大赛”“表演大赛”“改编大赛”,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清晰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了解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讲故事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能通过表达感受故事的精髓,并能体会故事给别人带去的欢乐。
(一)把握结构,厘清脉络
故事是有一定的结构的。清晰的故事情境图能帮助学生进行记忆,降低复述故事的难度。学生复述故事之前,教师要引导他们把握故事的结构,厘清脉络,便于更快地记住故事,在复述的时候“如鱼得水”。
学生在复述《漏》的时候,要完全脱离课本,可根据黑板上的示意图进行。图中的四条板书就是故事的四个过程:说“漏”吓跑虎和贼,逃命遇树甩掉“漏”,“漏”又来了滚昏头,天快亮了屋又漏。
(二)合理发挥,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不是背诵故事,教师在要求学生忠于文本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挥和想象,并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适当的“添油加醋”,能让学生将故事复述得绘声绘色。
此外,评选“故事大王”要有明确的标准:有主要情节,有声音情感,有动作表现。学生能根据示意图进行复述,基本把握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动作,并根据此前教学中的创编环节把故事复述得生动、形象。
五、学为中心,不忘常规任务
评选“四王”,是笔者教学长篇民间故事的有效策略。《漏》还是一篇精读课文,因此一些常规的教学任务还是要完成,比如识字、写字的落实不能忽略。那么,是安排一段时间来集中学习,还是随着活动的进程分散学习?识字不能脱离语境,写字需要“趁热打铁”,因此本课采用“随读识字”的策略。
(一)揭题环节写“漏”字
师:故事的题目是——漏。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生:知道。
师:我猜认真读故事的你肯定知道它是什么!来,请提笔在田字格中认真地写一写。
(二)朗读环节写“贼”字
师:山上住着贼(板贴),山下住着虎(板贴)。请你快速地在故事中圈出“贼”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贝”,右边是?
生:戒。
师:请你再仔细地看看!一样吗?
生:不是“戒”!
师:右边这个字念“rong”,意思是兵器的总称。你看看这图(出示相关图片),知道为什么是这两部分组成了“贼”吗?
生:拿着工具(兵器)去偷宝贝。
师:嗯,你已经知道了,以后肯定不会弄错了。请提笔写一写。
在评选“四王”的同时,将识字、写字渗透其中,增强了常规教学任务的趣味性,效果很好。
需要注意的是,评选“四王”,不能挤在一个课时里进行,而是可以根据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花费两到三个课时。
评选“四王”学故事,课堂的主角一直是学生,他们通过读、演、编、述走入故事,逐步深入故事,并在其中感受故事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