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胸穿抽液次数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分析
2019-04-09朱凤娟
朱凤娟
结核性胸膜炎属于肺外结核病的一种,是指结核分枝杆菌以及代谢物进入高敏机体胸膜腔中而引发的胸膜炎,其早期表现为胸膜肿胀、充血,表面有浆液性和纤维素渗出,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将会形成多房积液,可能会增大疾病治疗难度[1]。目前,临床对于结核性胸膜炎的抽液方式、次数、抽液量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2]。因此,选取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就显得尤为关键。尿激酶是纤维蛋白酶原的直接激活剂,能够促使胸腔内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减轻胸腔粘连程度,降低胸腔积液黏稠性,进而改善肺的限制性通气障碍。本研究就增加胸穿抽液次数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盘锦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 7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病床单双号分为两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15~50岁,平均(33.59±6.82)岁;积液量:中量21例,大量14例。试验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16~51岁,平均(33.72±6.91)岁;积液量:中量22例,大量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伴胸腔积液临床表现,X线胸片与B型超声检查显示胸腔积液征象;胸水蛋白超过30 g/L、pH值低于7.3、乳酸脱氢酶超过200 U/L、腺苷脱氨酶超过45 U/L;存在结核患者接触史;经抗结核治疗后取得一定效果;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胸膜活检显示存在结核性肉芽组织[3]。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一线抗结核方案(2HREZ/4HRE,H:异烟肼;R:利福平;E:乙胺丁醇;Z:吡嗪酰胺)治疗。首先借助B型超声进行定位,标记穿刺点后,指导患者取坐位,背对医师。常规铺巾消毒后进行浸润麻醉,进针抽取胸腔积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胸穿抽液治疗,第一次抽取量<700 ml,然后每次<1000 ml,每周2~3次。经 B型超声检查显示有多个细小分膈难以定位或胸水深度低于2 cm时,则停止胸穿抽液。
试验组患者增加胸穿抽液次数,并给予尿激酶治疗,在行胸腔穿刺术中,胸腔积液第一次抽取量<700 ml,然后每次<1000 ml,每周4~6次。每次抽液结束后,在 B型超声下观察是否存在分膈,确认存在分膈后,给予尿激酶10万U联合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直至经B型超声检查显示存在多个细小分隔难以定位或胸水深度低于2 cm时,则停止胸穿抽液。另外,在抽液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心悸、面色苍白、头晕等表现,也应停止胸穿抽液。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胸腔积液减少 80%以上,发热、乏力、出汗、食欲下降、畏寒等临床症状消失;好转:胸腔积液减少50%~80%,发热、乏力、出汗、食欲下降、畏寒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胸腔积液减少50%以下或增加,发热、乏力、出汗、食欲下降、畏寒等临床症状均无改善,甚至加重[3]。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2 胸穿抽液情况 包括胸穿抽液次数、胸穿抽液量。
1.4.3 病情控制及并发症情况 病情控制指标包括胸膜厚度、胸水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血气胸、胸膜粘连、胸腔感染。
1.5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纳入 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胸穿抽液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胸穿抽液次数、胸穿抽液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胸膜厚度、胸水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胸穿抽液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胸穿抽液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胸穿抽液次数(次) 胸穿抽液量(L)对照组 35 4.27±1.53 1.13±0.48试验组 35 8.02±1.96 2.51±0.75 t值 8.922 9.169 P值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胸膜厚度(mm)胸水控制时间(d)住院时间(d)对照组 35 4.36±0.95 23.97±4.01 28.03±5.52试验组 35 2.80±0.79 12.33±3.28 13.18±4.26 t值 7.470 13.293 12.600 P值 0.000 0.000 0.000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全球 1/3人群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130 000人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而病死[4]。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率高达30%,其好发于青壮年[5]。结核性胸膜炎易形成胸膜粘连,若不能及时进行彻底抽液以及治疗,将会使胸膜增厚,进而形成纤维分房、分膈以及包裹积液。而且大量的包裹积液将会使胸廓下陷,肋间隙变窄,导致肺功能降低,还会出现胸腔积液压迫胸腔情况,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障碍以及淋巴循环障碍[6-7]。因此,需要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尽早进行胸液抽尽,解除心脏、肺以及血管压迫症状,使患者肺功能受损率降低,减轻结核中毒现象,降低体温,更有利于肺快速复张[8]。但一次性抽取胸水过多,容易出现不良后果,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
尿激酶属于第一代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物酶,可以加快肺复张,减轻胸膜肥厚,积液包裹,故而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9-11]。胸腔内注入尿激酶联合增加胸穿抽液次数应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侯纪涛[12]的研究表明,给予尿激酶治疗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未给予尿激酶治疗患者,且抽液情况与胸膜厚度均优于未给予尿激酶患者。提示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可提高胸水抽取量,减少胸液吸收时间。
有研究者指出,胸腔置管可降低胸腔多次穿刺而出现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还会有效避免对肺组织造成损伤[13]。还有学者认为,胸腔置管可对胸膜产生持续性刺激作用,增加胸液量,从而延长置管平均时间,且易出现相关性感染现象,对胸水结果造成不良影响[14]。在超声引导下可同步实现胸穿进针与超声检查,有助于准确定位胸穿抽液位置,以防对肺组织造成损伤。也有学者主张在每次胸穿抽液过程中,可尽可能缓慢抽尽,胸液抽取量可>1000 ml[15]。从自我保护以及治疗安全性方面分析,由于胸水增加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若一次性抽取大量胸腔积液,容易引发肺水肿、胸膜反应、呼吸循环衰竭等不良反应。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良后果,可通过增加胸穿抽液次数,建议以缓慢抽尽的方式。
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增加胸穿抽液次数与尿激酶联合治疗可改善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组的胸穿抽液次数、胸穿抽液量多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增加胸穿抽液次数与尿激酶联合治疗可提高胸穿抽液量,避免了因积液残留而再次导致病情不断反复发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胸膜厚度、胸水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结果表明通过增加胸穿抽液次数与尿激酶联合治疗可减少胸水控制天数,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促进早日康复。试验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验证了通过增加胸穿抽液次数与尿激酶联合治疗可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引发血气胸、胸膜粘连、胸腔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临床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通过增加胸穿抽液次数与尿激酶联合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胸膜厚度,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性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