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持续质量改进在门诊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2019-04-09林淑芳赖名淦杨葵香
林淑芳 赖名淦 杨葵香
高危药品主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一旦使用错误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其病死的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频率并不高[1]。因此,门诊药房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应予以高度重视,确保高危药品使用的规范性、合理性,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差错事件[2]。为进一步提高高危药品的管理质量,本研究就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门诊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东莞市塘厦医院门诊药房2018年4—6月开出的162张高危药品处方为PDCA循环实施前组,于2018年7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高危药品处方,抽取7—9月份开具的198张高危药品处方作为PDCA循环实施后组。此外,参与本研究的人员均为该院门诊药房的18名药师,其中1名主任药师,1名副主任药师,7名主管药师,9名药师。
1.2 管理方法
实施前对高危药品给予常规管理,严格执行院内高危药品的调配、发放制度,即药师依据临床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审方、配置及高危药品专用袋发放。PDCA循环实施是在上述基础上融入PDCA循环管理,具体如下。
1.2.1 计划(P)阶段 成立高危药品管理质控小组,由主任药师担任质控小组组长,其余 17名药师为小组成员。小组根据《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要点(临床用药须知)》对高危药品处方进行点评,并对药房中高危药品的摆放、标识等管理状况进行督查。分析高危药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1)对高危药品的存储、调剂、领取、使用等缺乏必要的警示措施;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未能对高危药品产生干预作用;3)门诊药房缺乏高危药品目录及相关管理制度;4)部分医师以及药师缺乏对高危药品的风险防控意识,未接受系统的高危药品知识培训;5)药师在调剂前没有对高危药品处方进行重点审核与反复核对;6)部分高危药品标识丢失或未能对其进行及时更新等。见图1。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头脑风暴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商讨出优化措施并由小组组长负责监督,小组成员负责执行。
图1 门诊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图
1.2.2 实施(D)阶段 1)完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建立高危药品目录:结合该院门诊药房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完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医院门诊的实际用药状况,医务部、药学部联合制订该院门诊高危药品目录,并定期进行更新或调整。2)加强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药房中应设置高危药品专用储存区,并在高危药品上张贴明显的专用标识,同时高危药品需与高浓度的电解质制剂分开存放;实施专人管理,并设置高危药品使用登记表,记录高危药品的名称、发放时间、使用情况、开具处方医师姓名、领药人签字等信息[3]。3)制订并完善高危药品查对制度:做到“四查十对”,双人审核、双人发放,一旦发现处方出现差错需及时与医师联系核实处方。发放药物时药师需详细向患者交代高危药品的剂量、使用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4)加强专项培训:质控小组每月定期对全院的药师、医师以及护理人员进行高危药品专项知识培训,重点讲解高危药品的定义、种类和目录、院内高危药品管理制度、高危药品药理知识、高危药品临床使用安全知识、风险意识等,并定期进行考核。5)充分发挥HIS系统对高危药品的管理作用:在 HIS系统中添加合理用药监测模块,当门诊医师开具高危药品时,系统可自动对其以加粗、红色字体显示出来,发挥一定的警示作用。
1.2.3 检查(C)阶段 高危药品管理质控小组每月不定期对药师执行高危药物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抽查,同时对高危药品处方以及高危药品的储存、摆放情况进行检查和点评,同时讨论本轮循环中存在的或新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记录。
1.2.4 处理(A)阶段 以高危药品标识准确率、高危药品发药差错发生率以及高危药品风险防范管理达标率等指标为依据开展小组讨论和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每月检查结束后,应将上述指标的统计结果与上一个月的结果进行比较,确认整改优化的效果,并对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新的整改措施应用于下一轮PDCA循环管理中,进而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比较 PDCA循环实施前后处方中高危药品发放差错率。差错率(%)=发放出现差错次数/总处方数×100%。
比较实施PDCA循环前后门诊高危药品风险防范管理质量,由门诊药房药师对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进行评估,包括高危药品目录制定(在药品管理过程对高危药品进行统计、分析)、高危药品标准化作业流程(针对高危药品实施针对性管理流程、规范的具体措施及管理制度)、专区储存(针对高危药品实施针对性存储)、专用标识(针对不同高危药品张贴不同颜色标识)、有效期监测(检查高危药品的生产日期、临近保质期时间及使用安全性等),每项总分均为10分。
比较实施PDCA循环前后门诊药房药师对高危药品知识知晓情况,包括高危药品的定义、分类、品种、过量服用的解救措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高危药品发放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PDCA循环实施前的高危药品发放差错率为6.17%(10/162),PDCA循环实施后的高危药品发放差错率为1.01%(2/19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0,P=0.007)。
2.2 实施PDCA循环前后门诊高危药品风险防范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PDCA循环后门诊高危药品目录制定、高危药品标准化作业流程、专区储存、专用标识、有效期监测评分及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实施PDCA循环前后药师对高危药品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
实施PDCA循环后药师对高危药品的定义、分类、品种、过量服用的解救措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内容的知晓率均较实施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我国相关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对高危药品管理的重视度较低,缺乏行政性管理规定,其中较权威的指南是中国药学会于2012年颁布的《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其将高危药品管理要点总结为三项基本原则(减少差错发生可能性、差错可视化、差错后果最小化)和五项关键操作(双人核对、核对记录、用药史询问、调剂警示、发药宣教)[4-5]。
门诊药房是医院必不可少的一个服务窗口,主要职责是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并保障其用药安全,因此门诊药房在保障药物正常供应以及调剂正确的同时,还需加强高危药品管理,避免因高危药品错误使用而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 PDCA循环管理后的高危药品发放差错率明显低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且实施PDCA循环后门诊高危药品风险防范管理方面评分以及药师对高危药品知识知晓率也显著优于实施前。表明实施PDCA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有效提高高危药品的管理质量,避免差错事件发生。PDCA循环由计划、执行、检查反馈以及改进四个步骤构成,各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闭合式循环[7]。计划和实施阶段通过分析现状、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寻找目前高危药品潜在的风险以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制订对策,并严格实施;检查阶段则对PDCA中的计划与实施阶段进行检查,发现新问题,在改进阶段进行效果确认,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使其加入至下一轮PDCA循环中,进而实现持续性优化与改进,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本研究所得结果与韩成林等[8]在针对 PDCA循环方法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高危药品管理过程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效果较为明显,可规范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减少由于药品管理不当所致的用药安全问题。但本研究受医院医疗环境影响及样本数量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临床中需要搜集更多样本进行观察,以此验证PDCA循环管理在门诊药房高危管理中的效果。
表2 实施PDCA循环前后门诊高危药品风险防范管理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实施PDCA循环前后门诊高危药品风险防范管理质量评分比较(分±s)
时间 处方张数 高危药品目录制定 高危药品标准化作业流程 专区储存 专用标识 高危药品有效期监测 平均值实施前 162 5.41±1.29 6.03±1.05 6.38±1.12 6.34±1.04 6.48±0.93 6.12±0.67实施后 198 9.16±0.92 9.11±0.78 9.23±0.83 9.40±1.09 9.05±1.12 8.88±0.23 t值 5.304 5.240 4.562 4.571 3.962 8.693 P值 0.001 0.001 0.002 0.002 0.004 0.000
表3 实施PDCA循环前后18名药师对高危药品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例(%)]
综上所述,在门诊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实施PDCA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显著,能减少相关差错事件发生,提高高危药品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