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体育行为坚持性动机的具体表现
——以小学生为例

2019-04-09王志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杭海路小学浙江杭州31111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训练队姚某归属感

□ 王志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杭海路小学 浙江 杭州 311110)

人的有意行为都是指向一定目标,并有某些原因引起的。动机是人们指向某一目标的。激发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动机。学生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参与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身体锻炼的活动、课外体育知识习得及一些和体育文化相关的社会活动行为。坚持性动机则是学生为了获得以上需要而产生的长期从事某项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活动行为的意向。提高体育技能、与人交往、强身健体追求成功、展示自己、情绪宣泄、增长知识等都是学生参与体育行为的目标和愿望。这些愿望和目标可以由内在动机来激发主要表现为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归属需求,可以用下面的模型来表示:

图1

学生内部微弱的内在动机难以表现在平时的体育行为中。但当它在学生脑中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促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和行为上发生变化。在体育学习和运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行为努力和坚持性就是学生内在动机的外在表现。

不同的动机对体育行为的作用是各有千秋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如发动功能、选择功能、强化功能、维持功能。本文着重从这些功能来分别论述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在体育行为坚持的表现。

1、自主需要在体育行为坚持的表现

1.1、自主需要的定义

自主需要指个体希望具有控制事情发生、发展及其结果的能力,即希望能够更多地依赖自己而不是他人做出决定。如果受到他人或外部事件控制时,大多数的人会感到不愉快。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1.2、教学案例

三年级男生沈某,由于小时候家里对小孩的饮食不加节制,以至于到了三年级,身高1.33m,体重 76kg。体检过程中已经查出,血脂、血压偏高,走路也很吃力,是班级中有名的小胖子。接到该班级后,体育教师上了一节关于肥胖和瘦弱的保健知识课。课后该男生来问体育教师是否有方法将他的肥肉减掉一点,老师告诉他可以来学校的训练队试试。从第二天开始他就一直跟着学校训练队训练,经过老师一学年的指导该生的体重下降了13.1kg。该生直到现在还一直感谢小学的指导过他的老师。

1.3、案例解析

该生听了《肥胖和瘦弱》的保健课,使其了解了肥胖的危害。从自身健康角度考虑该生有了减掉肥肉的自主需要。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自我需要使其产生了想别人求助的内在动机。这就是心理学的动机发动功能的完美体现。最终该生选择了和学校训练队一起参加训练,经过一年的坚持使其实现了部分需要,这也为其以后坚持参加体育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理念基础。当然他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是说一帆风顺的,比如让其减每天的食物就经过很多人做其思想工作。开始在学校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进食的,但是回家却没有按照吩咐去做,通过许多老师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其的自主需要得到强化,这才使得其回家也按要求来执行其减肉计划。他的种种表现都在证明自主需要能很好地产生内在动机,有了内在动机才会使体育行为的坚持得到很好地表现。

2、能力需要在体育行为坚持的表现

2.1、能力需要的定义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心理特征。达成一个目的所具备的条件和水平。

能力需要是帮助个人在分析自主需要计划后产生出一个自我能力提升的心理功能模块。该模块能帮助自身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及早发现能力的瓶颈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为自身实现能力提升提供心理方面的保证。其实,能力提升计划制订的过程就是一个平衡自身各工作中心所要承担的资源负荷和实际具有的可用能力的过程。对各工作中心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精确计算,得出体力负荷、力量负荷等资源负荷情况,然后根据工作中心各个阶段的可用能力,对各工作中心的能力与资源进行平衡,以便实现自身资源消耗的利益最大化。

2.2、教学案例

五年级女生高某,她是学校体育教师一致公认的体育苗子。从三年级我们就开始关注这个女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情况,也及时的请她加入学校田径队进行训练。可是该生持才生傲,对老师的训练计划敷衍了事。对这一现象训练队的教员们是看在眼里恨在心理,总想找个机会杀杀他的傲气。在四年级下半学年的学校运动会中,将她报了400m和800m两项,没想到事与愿违她虽然没有把第二名拉开很大距离,但最后两项都拿了第一。这次过后其的气焰更加嚣张了,训练课时常旷课,训练过程出工不出力,成了带坏训练队伍的害群之马。教练员们还是舍不得这位体育苗子的荒废,在五年级上半学期举行的区运动会中还是帮她报了400m和800m两项。在赛前动员会上,我认真观察该生。她表现出信心满满,必拿好成绩的甜蜜微笑。比赛过程很激烈,她也很认真,但是3分55秒和1分16秒的成绩使她与名次无缘。这对于一个一向以体育特长树立自信的她来讲无疑是最大打击,比赛回程的车上痛哭流涕。

回校后教练组找她进行了意味深长的恳谈会和分析讨论会。在聊的过程中,教练组都发现其在自己的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非常强的提升需求。为此教练组告诫该生以后要认真训练,按照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要求。通过半年的训练她的400m和800m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五年级下半年学校运动会中,她一马当先,将第二名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比赛后她也没有骄傲还是认真刻苦的训练,最终在六年级上半年她在区运动会中拿下了400m第一,800m第二的好成绩。

2.3、案例解析

分析高某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他开始的持才为傲,是因为她没有对手,没有能力需要。通过去参加区运动会让她看到了她的对手很多,她的能力还是需要提升的。这就产生了能力需要,有了能力需要就产生了提升能力的内在动力。她明白要满足的自己需要就必需按照教练组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这也是她坚持体育训练的体育行为坚持性的表现。在这个案例中高某在训练过程中还几次向教练组提出加大训练量的要求,当然她也成为后来进入训练队队员的榜样,为教练员带好下个梯队减轻了很多工作量。她的转变从运动心理学层面来分析,就是很好的运用了能力需求的内在动力。

3、归属需要在体育行为坚持的表现

3.1、归属需要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1943年其著作《动机论》中提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

(1)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得到互爱等;

(2)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有熟识的友人能倾吐心里话、说说意见,甚至发发牢骚。

而爱不单是指两性间的爱,而是广义的,体现在互相信任、深深理解和相互给予上,包括给予和接受爱。社交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归属需要是指当上两者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比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

个体对友谊、爱情、归属感、避免孤独等方面的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层次的交往关系。任何人都有同他人交往或相依伴、参与或隶属于某群体的强烈需求,都有喜爱某人并愿意接受他人喜爱的倾向。当个体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或大部分满足时,爱和归属的需要便成为他最关心并企求满足的内容,希望他人或群体所接纳、所喜爱并努力地爱他人。一个人若经常不被他人或群体需要、接纳、喜欢,则会感到空虚、寂寞、孤独、受挫折,甚至觉得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慢性人格困扰。

3.2、教学案例

一个由分校送到中心校来训练的学生姚某,开始的一两个星期他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和其他队员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教练组以为姚某明白自己是短期生,所以表现出独来独往。但是两星期以后教练组发现他和以前不在一起的运动员黏在了一起,而且还像小跟班一样为其他同学进行服务。这个现象使教练组很好奇,为了摸清这其中的门道,教练员找他进行了情况了解,原来他现在参加了他们几个自己组织的篮球队,而且还在外面打了几次篮球赛。虽然教练员明白他们的篮球赛不是很正规,但是姚某确实是找到了归属感。他已经融入了他们的团队,已经有了归属感。经过后期跟踪,得知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了初中毕业,这个过程中就是归属需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3、案例解析

姚某参加其他训练生组成的篮球队,是为了找到归属感。有这种感觉就产生了归属需要,所以他愿意像服务生一样跟在其他训练生的后面,为他们服务。通过接触其他同学也接纳了姚某,这使得其归属需要得到了满足。为了不打破这种感觉,他们就坚持通过篮球运动来维系。这也正是归属需要在体育行为坚持中的具体表现。

4、结论

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主要有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有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外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坚持所起的作用不大,但内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坚持所起的效果比较大。通过论述作者认为内在动机在体育行为坚持性的表现最为主要的还是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这三个需要、内在动机、体育行为、坚持意识的关系正如模型所表现的那样,它们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相互影响的关系,只不过是三个需要是内在动机在体育行为坚持性的具体表现。

猜你喜欢

训练队姚某归属感
大连市102中学男子足球队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相约自杀:未死之人为何构成故意杀人罪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向警察“借力”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醴陵市普通中学跆拳道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妻子办网贷行为异常丈夫及时报警止损
自称病痛一摸就好 女"神医"进派出所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