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文献综述
2019-04-08龚绍臣
龚绍臣
摘 要:本文通过研判有关“校园贷”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其他学者针对“校园贷”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继续研究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以期望获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校园贷” 大学生 有效预防
大学生群体有着旺盛的购买力和与之不匹配的资金来源。他们敢花钱却又没钱,集体生活让他们不自觉的相互攀比、彼此模仿,这就无意中刺激了他们的消费需求。而“校园贷”正是看准大学生这一消费特点并将他们视为主要目标群体,门槛低、审核不严,收费不透明成为变相的高利贷,甚至造成诸如学生无力还款而跳楼自杀的社会悲剧。[1]
自2002年,招商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后,多家银行都将发卡的目标人群瞄向了校园,大学生持卡人数不断攀升,大学生的逾期还款率也不断上升,发生了多起大学生过度透支信用卡事件。数据显示,2009年底大学生信用卡不良率在4%左右,于是同年银监会发文禁止向18岁以下大学生发放信用卡。“校园贷”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出现并代替校园信用卡的新生事物,随之在短短几年之内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
但目前有关“校园贷”的研究主要站在批判的立场,从金融风险的角度、从监管的角度以及从法律的角度研究“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而面对“校园贷”这一新生事物,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做什么、又做得了什么的研究则令人堪忧。2016年3月,建宁县公安局黄志敏、熊纬辉分析了“校园贷”类P2P平台的优缺点,提出应加强监管力度明确监管主体,推进平台的规范运作。2016年5月,河北经贸大学宋程程分析大学生郑德幸“校园贷”的悲剧个案,提出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素养培养的合理化建议。2016年12月,广东海洋大学郭仕样分析了“校园贷”的发展历程、现存隐患及监管,提出加强“校园贷”监管,提高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建议。2017年3月,沈阳师范大学王晔浩分析“校园贷”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贷”乱象,就需要从平台出发,强化平台的责任,规范平台的行为。2018年1月,西北农林大学王子悦结合“校园贷”的几种常见类型,对其诸多的乱象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在刑法的视角下反思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与影响,进而规范“校园贷”的发展,为刑法的完善提供相关参考。
总之,现有研究对大学生“校园贷”现象批判较多,而对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的深层次原因较少分析;对大学生参与“校园贷”原因的主观归纳较多,实际调研较少;对大学生参与“校园贷”事后补救措施研究较多,事前防范研究较少。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手头拮据却充满消费欲的大学生群体成了“校园贷”争夺的阵地,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网络贷款开始爆发式的增长。“校园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其快速发展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和支持,但也带来了盗用同学名义骗贷、学生反复借贷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出现欠贷自杀、裸条借贷、暴力催收的不正常现象,亟待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鉴于此,笔者准备开展针对 “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3]
笔者拟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校园贷”状况进行深入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的现状究竟如何?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情况如何?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校园贷”对大学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影响的途径如何?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此能做什么,又做得了什么?如何有效预防?该调查引入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级、年龄、专业、家庭所在地、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等,对不同类别大学生参与“校园贷”情况及影响因素做深入探讨;通过实际调研,深入分析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的深层次原因而非主观归纳;进一步明确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事前有效预防大学生参与“校园贷”,而非事后批判或补救。[4]
本研究组成员全部为学院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长期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同时研究组成员平均年龄三十岁,青春飞扬、充满活力,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参与研究的热情高涨;且所有成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业务素质良好,肯钻研,观念新,全体组员有着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该研究还得到了学院分管学生工作书记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从而有利于课题的整体推进,最终顺利完成。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希望达到的预期效果有三点:第一,进一步深化“校园贷”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积极寻求对大学生“校园贷”方面的理论解答。第二,推动大学生加深对“校园贷”的认识,树立理性消费行为。第三,促使高校教育工作者从较深的层次去思考和改进大学生“校园贷”教育工作,推动高校“校园贷”风险防范教育的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程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素养培养问题浅谈[J].时代金融.2016年第五期下旬刊(总第625期).
[2]郭仕样.校园贷平台浅析[J].时代金融.2016年第12期下旬刊(总第646期).
[3]王晔浩、王若瞳、王林骄.“校園贷”平台法律责任研究[J].法制博览.2017.03(下).
[4]王子悦.基于校园贷乱象的刑法反思[J].法制与社会.201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