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范本教学的三条路径
2019-04-08郭玉芳
郭玉芳
“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一篇文章,不过几百字,其间要教的知识实在太多,一节课,四十分钟,往往顾此失彼。”常常听到一线教师如是说。
“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从文本到教学内容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充分发掘文本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言语生长点,并在教学中巧妙点拨,触及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心有所感,心有所触,进而心有所“动”,产生一种语言的向心力,萌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巧借文本中这样的语言生长点、能力提升点,模仿、借鉴、发展、创生课文内容,触摸语言的温度,转换内化语言,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路径一:“点”上转嫁,积累语言
“点”即词语、句式等。“为文如造屋”,字词即砖瓦。独立的字词是没有生命力的,当它存在于文本的语言环境中,就有了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生命自觉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这样的关键词语、句式,引导学生揣摩感悟,透过文字的肌理去与作者深度对话。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中,叠词、比喻、拟人等语言的“珍珠”随处散落,对教材中的这些素材加以整合、选择运用是学习比喻的一条最便捷而又最实用的途径。文中第二段描写银杏树的一句,运用了比喻和叠词,形象地写出了银杏叶的美丽和季节变换的缓慢,它与后面一句对枫树叶的描写句式相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细细品读银杏树的一句,然后通过对比发现规律,在学生获得直观体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仿照句式,改写文中的景物,如田野、柿子、橙子、菊花等,又通过对比发现整段话中句式变化的美。接下来,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出示一组家乡的风光图,让学生通过画面展开想象说一说。就这样,学生通过反复揣摩、涵咏、感悟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可以在发现中内化语言,享受探究、模仿、创新的乐趣。
朱熹认为,古人写文章作诗,多模仿前人,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言语形式,让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并将所学移花接木搬运到自己的文章中,往往会成为文中的亮点。例如:学生巧用《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句子仿写树林,把树比作绿色的云,想象花在比美,又将其比喻成受了委屈的小女孩正嘟着的小嘴;仿照《北大荒的秋天》写出季节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内化,在文字间往返穿行,积累语言,构建属于自己的言语图式。
路径二:“线”上嫁移,搭建框架
“线”即文章的结构样式或表达线索。就像盖房子时的设计图,有了这样“线”性的框架,写起文章就有章可循。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这样的规律尤为重要。台湾著名小说家许荣哲在《小说课》里提到好故事的标准: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他的阻碍是什么?他如何努力?结果怎样?情节怎样转折?最后的结局如何?接下来,本文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章,引导学生探寻数字“三”的神奇。《蒲公英》中,蒲公英种子的三种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三种不同的命运;《三袋麦子》中,三只动物三种处理麦子的方式导致了三种不同的结果;《哪吒闹海》中,哪吒的“三闹”,一次比一次勇猛,从而塑造了不畏强暴的小英雄形象。通过对比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出好故事的模式:对比式(两个不好+一个好),递进式(两次失败+一次成功)等。并再次链接经典文章印证这样的观点,在阅读感悟中体会故事的跌宕起伏,揣摩作者借“三”引发的精巧之处。基于这样的阅读基础,创设情境,抛出“运木头”“一块蛋糕”等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运用三段式尝试编写故事。像这样,将文章典型的结构和行文思路,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可以在读与写之间搭建桥梁,实现读写融合。
当然,还有《掌声》一课以事物当作线索的表达方式,《北大荒的秋天》的总分结构,《赶海》的详略描写,《石榴》的时间顺序等等,在循序渐进的模仿训练中,学生的写作之路也渐渐有了方向。
路径三:“面”上嫁接,探究方法
“面”即段落或材料。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段落,可能是一个人物描写,可能是一处场景,可能是一段启示……我們可以从中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荷花》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叶圣陶爷爷从荷叶、荷花的形状、大小、多少、颜色、姿态等方面对花儿的描写,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选择熟悉的一种花进行细致描摹,从花的形态、颜色等方面着眼,引导学生观察,尝试作文。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廉村连绵十几亩的油菜花地,使学生徜徉其中,看花儿摇曳,蜂蝶飞舞。他们或闻,或望,或想,笔下的油菜花自然也就有了形象的姿态,有了生动的风采。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像这样的文本有很多,不仅是仿写,在阅读中也能进行巧妙嫁接。比如:统编版第六单元抓住关键词理解一段话。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教学中,紧扣“美丽”,探寻小兴安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树”展开教学,品味相同的景物中不同的特点,又通过抓关键词“数不清”感受树数量之多,形态之美,与文本对话;透过文本的“数不清”,引导学生体悟揣摩文字背后更深的含义。课后再推荐学生阅读《桂林山水》《九寨沟》,学生们就能举一反三,用这样抓关键词、对比阅读的方法,揣摩文字、内化语言。甚至是在第七单元的教学中都可借鉴抓关键词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训练。只有在这样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而且在课后仿写中也能借鉴这种方式,从“读—悟—写”以文本为例,聚焦语言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言语表达实践中得到历练、成长。
这样板块式的教学,就是典型的范本教学,有效提取了文本最有价值之处,可以从纷繁的教材文本中,淘洗到那一颗最闪耀的金子,让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共振,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