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好的沟通,让聋校数学学习“更有温度”

2019-04-08邢国林

文理导航 2019年9期
关键词:交往聋生数学学习

邢国林

【摘 要】聋生的听力障碍导致其语言缺失,从而引起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的不足,因此,在聋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其沟通心理;创设主动的参与条件,训练其沟通技巧;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完善沟通机制,这样就能构建“有温度”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沟通;交往;聋生;数学学习;评价

由于听觉障碍导致语言缺失,聋生的沟通与交往能力普遍较差,因而对他们的智力、行为、人格、心理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培养聋生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对于其发展智力、矫正行为、健全人格、完善心理,发展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与方法纷纷出现,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也异彩纷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刻板的解题训练,也增加了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师生共同成长历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构建沟通交往的数学新课堂,引领学生徜徉其中,体验数学之奇,感受数学之趣,领悟数学之妙,能够使数学学习成为聋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沟通欲求

聋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经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首先需要教师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一)尊重,铺设平等的沟通欲求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而使聋生感受到这种平等关系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特别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对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力求态度和蔼,情绪饱满,语言、手势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

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对于新的知识点,大多能理解并正确解题。而到八年级整理与复习阶段,课本要求量出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学生读题后完全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此时,我用温和的眼神鼓舞他们,引导他们联系“点到点的距离”的知识,大胆思考、合作探究,尝试选择点到已知直线上任意点的距离,从而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实就是“点到已知直线的垂足的距离”。在这里,我并没有因为学生的彻底性遗忘而斥责或批评,而是尊重他们现有状况,适时启发,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成功解决问题。

(二)信任,挖掘平和的沟通心态

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学习潜力。著名的皮格马力翁效应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充满信任,并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与信任传递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任、依赖和尊敬教师,给教师积极的反馈。特别是我们特教工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暂时后进的学生。

关于信任,我的教学工作中有个反面案例:在教学“数的整除”时,由于概念较多,我多次对概念进行强化,并且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给学生练习。当初我的教学期待是中等偏上的学生大都能正确解答就不错了,然而,在交上来的作业中,一直后进的张某出乎我意料地得了全班前几名。我当时很诧异,执着认为他是抄袭别人的,于是我脸挂下来要求他老实交代。他满脸委屈,打手势申辩说是自己做的。我不信,重拿一份试题要他重做。事后得知,的确是我误会他了。虽然我在事后极力补救,可张某的眼睛里总有一种漠然,不再愿意主动跟我交流。

二、创设主动的参与条件,训练沟通技巧

有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需要创设主动沟通的参与条件。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活动。因此,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参与条件,能够体现不同的教育思想。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主动沟通的参与条件要进行恰当的启发、生成。

(一)启发——沟通的钥匙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全体的有效参与程度。《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教育目标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启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去观察、操作、思考,促使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在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沟通。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并提出问题: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让学生主动地表演,并积极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通过角色内外的沟通与交往,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

(二)生成——沟通的桥梁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可以说,“生成”成了评判课堂教学是否鲜活的显性标志,成为评价师生沟通与互动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教者要依据聋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情感与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与点拨,生成更多动态的、开放的沟通桥梁,从而抵达新的沟通彼岸。

例如:有位低年级老师让学生练习找“倍数”,教者创设了“一个冬天的夜晚,2、3、4、6、7还在室外,他们只有找到了朋友才能住进房间”的情境。巡视中,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给“7”画了座房子。师:“为什么要给‘7画房子呢?”生:“2、3、4、6都找到朋友住进房子去了,7怕黑怕冷,所以给它盖座房子。”善良的孩子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教者及时抓住这一课堂生成,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7也找到朋友呢?学生纷纷献计献策:“7可以和4、3做朋友,因为7=4+3。”“7可以和3成为朋友,因为3+7=10”……这一环节,虽与本课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却复习了学过的知识,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激活了学生思维。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完善沟通机制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数学沟通活动时切忌告诉学生这里那里不对,而应该关注学生整个交往过程中的倾听态度倾诉习惯,关注他们表达和应对交往能力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在评价中遵循公平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学生得‘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兼顾公平,并且联系聋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同伴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互相学习,让家长也来参与学生的成长历程,并从有助于学生發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

评价的方式多元,可采取“自主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观察”和“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还伴有“数学小日记”,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小日记”活动,鼓励学生学习写数学沟通日记,并在班内开辟专栏,把学生的数学沟通日记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沟通交往的效率,完善沟通交往机制。

04年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徐本禹老师说:“我愿做一滴水,将教育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折射给孩子们。”构建沟通交往的聋校数学新课堂,必须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沟通心理;创设主动的参与条件,训练学生的沟通技巧;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完善沟通机制。愿沟通的阳光使数学学习更有温度,照耀聋生的心灵,温暖他们的生命!

猜你喜欢

交往聋生数学学习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