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探讨

2019-04-08杨小平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治疗

杨小平

【摘 要】目的:观察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措施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接诊的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5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A组29例接受超声消融介入治疗,B组29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分析两组病情的缓解情况,并对各组的溶栓时间等指标作出比较。结果: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比B组的79.31%高,P<0.05。A组的溶栓时间为(4.59±1.18)d,比B组的(8.62±1.73)d短,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时,采取超声消融介入疗法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进行佐治,可显著缩短其溶栓时间,提高疗效,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治疗;骨科创伤;超声消融

【中图分类号】 R248.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3-03-266-01

对骨科创伤者而言,在术后通常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加之后创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血液流动明显变慢,进而导致其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本病以患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间歇性跛行以及溃疡等为主症[1],若情况较为严重,亦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故,正确、及时的治疗对于本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分析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措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接诊的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共58例,并将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A、B两组(n=29)。A组有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在28-70岁之间,平均(48.26±7.13)岁;骨折手术者,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1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10例。B组有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在27-70岁之间,平均(48.92±7.61)岁;骨折手术者,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1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9例。患者对此研究知情,依从性良好,耐受治疗所用药物。研究在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对两组的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常规处理法对两组进行干预,适当抬高患肢,同时予以包扎处理,指导做适量的肌肉主动收缩训练。B组加用尿激酶,详细如下:尿激酶,8U/次,静脉点滴给药,需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优球蛋白溶解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尿激酶的使用剂量,本药品由“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11020549。A组在B组的基础之上加用超声消融加入疗法,也就是通过髂静脉将栓子规范化的取出,并对患者施以超声消融和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的溶栓时间,并经综合分析后作出比较。

1.4 疗效评估[2](1)显效,血栓与临床症状彻底消失。(2)好转,下肢深静脉基本通畅;相关症状明显缓解。(3)无效,血栓溶栓效果不佳;相关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计算临床总有效率按照如下公式进行:[(显效+好转)/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溶栓时间分析 A组的溶栓时间为(4.59±1.18)d,比B组的(8.62±1.73)d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35,P<0.05)。

2.2 治疗效果分析 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比B组的79.31%高,P<0.05。如表1。

3 讨论

在接受骨科创伤手术治疗后,患者比较容易罹患的一种并发症即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而该并发症的发生除了对加重患者的病情外,还会影响其手术疗效,延长术后病情康复所需的时间,降低预后效果。相关资料中提及[3],骨科创伤后,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明显增加,且血流速度明显变慢,使得血液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加之受术后下肢制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肌肉收缩力明显减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下肢深静脉回流的效果。故,血液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以及血流速度明显变慢等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诱发因素。

现阶段,常规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师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疗效不理想,且溶栓时间比较长。为此,临床医师还应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为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寻找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超声消融介入治疗被更为广泛的应用在了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有报道称,在常规药物干预的基础之上,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辅以超声消融介入治疗,疗效确切,且有助于缩短溶栓时间,减轻疼痛程度,促进预后改善[4]。此研究中,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B组高,P<0.05;A组的溶栓时间比B组短,P<0.05。提示积极采用超声消融介入疗法对缩短患者的溶栓时间以及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意义。为此,临床医师可将超声消融介入疗法作为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种首选辅助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于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对其施以超声消融介入治疗,可提升疗效,促进血栓溶解,建议采纳。

参考文献

[1]彭磊.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國伤残医学,2015,(2):91-92.

[2]党小雅.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3):497-498.

[3]赵德芝.骨科创伤术后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17,36(17):162-164.

[4]王希山.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3):12-13.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治疗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不同治疗方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甲氨蝶吟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