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

2019-04-08杨琭莹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护理

杨琭莹

【摘 要】本文记录了一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间歇导尿的护理过程,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护理措施,总结了间歇导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3-03-189-02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伤、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可能导致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致残率极高。脊髓损伤后,患者极易发生排尿障碍,给患者及家属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可能导致尿路感染、结石及肾盂积水,危及患者生命[1]。传统留置导尿方法可能需要长期留置尿管,不光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也会导致慢性膀胱挛缩,影响肾功能。清洁间歇性导尿是近几年康复科常用的护理康复措施,可定期排空膀胱、解除尿潴留,同时锻炼患者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2018年7月我科收治一名脊髓损伤后留置尿管的病人,进行一系列康复治疗,拔除尿管,间歇导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18年7月7日在船上高处作业时不慎坠落,高度约3-4米,当即双下肢运动感觉消失,二便障碍,无胸闷胸痛,无头痛头晕,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胀,无尿血等不适,被送至当地医院,查CT提示“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伴椎管占位,腰1、2两侧横突骨折”,10天后在全麻下行“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脱位伴截瘫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予对症治疗,双下肢运动感觉逐渐有好转出院。现患者仍存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二便障碍,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来我科门诊就诊,门诊拟“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收住入院。右侧股四头肌肌力1级,余0级,左侧伸膝肌力4级,屈膝肌力0-1级,踝背伸肌力2级,脐平面以下感觉逐渐减退,感觉无完全消失。予营养神经、护胃、活血促骨折愈合、预防抗凝及对症治疗,并予气压、低频、针灸、肢体关节主被动训练、起立床训练、高压氧等综合康复治疗。2018年9月5日予拔除导尿管,改为清洁导尿,制定饮水计划,记录排尿日志,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目前患者排尿功能好转,小便可自解。

2 康复护理措施

2.1 肌力训练 对患者腹肌、腰背肌、双下肢各肌肉进行肌力训练,对于1~2级肌肉进行辅助主动运动,3级以上肌肉采用抗阻肌力训练。

2.2 平衡训练 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和立位平衡训练,训练由静态到动态,由睁眼到闭眼,由坐位到立位,由自动态到他动态,循序渐进。

2.3 转移训练 训练患者独立转移的能力,包括从卧位到坐位转移、床上横向和纵向转移、床至轮椅和轮椅至床的转移等。

2.4 步行训练 开始可以在平衡杠内训练,包括四点步和二点步,逐渐过渡到助行器或者双拐。步行训练要求上体端正、步伐稳定、步态均匀。

2.5 膀胱电刺激 使用膀胱功能治疗仪,治疗强度以患者能感觉到轻微刺痛为准,不得超过患者耐受程度,若患者存在感觉障碍,治疗强度应以肌肉出现适度收缩为准,不得盲目调大剂量,避免患者皮肤电灼伤,每日一次,每次20 min。

2.6 膀胱控制训练

2.6.1 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 常用凯格尔盆底肌练习法,主动收缩耻骨尾骨肌(肛门括约肌),让患者想象在小便过程中憋尿的感觉,保持肌肉等长收缩10s后放松,重复10次,每天3~5次。

2.6.2 排尿反射训练 发现或诱发“触发点”,通过反射机制促发逼尿肌收缩,已进行主动排尿。常见的排尿“触发点”是叩击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阴茎龟头等。叩击宜轻而快,避免重扣。

2.6.3 代偿性排尿方法 通过手法和增加腹压等方式促进排尿,患者坐位,放松腹部身体前倾,屏住呼吸10~12s,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和盆地底部,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防止腹部膨出,增加腹部压力。

2.6.4 水出入量控制训练 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的习惯,膀胱的生理容量约400ml左右,因此每次饮水量以400~450ml为宜,每日进水量不需要超过2000ml,保持尿量800~1000ml/d左右。

2.7 間歇导尿 间歇导尿又称清洁导尿,是指由非医务人员(患者、亲属或陪护者)进行的不留置尿管的导尿方法,以减少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提高患者的生活独立性。动作必须轻柔,不可暴力,避免尿道损伤,残余尿量少于80~100ml即可停止间歇导尿。

3 小结

间歇导尿法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它弥补了长期留置导尿管的弊端,使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得到周期性的扩张、收缩,使尿液得以排空,膀胱可因此维持近似生理状态,帮助膀胱功能和括约肌残存功能及控制能力恢复;而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维护膀胱顺应性,保护肾功能,并可以反射性调节大脑及脊髓相应神经细胞的功能,对恢复膀胱自主排尿起重要作用[3]。间歇导尿的过程中,指导患者适时适量饮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饮水计划的执行直接影响到膀胱功能的恢复。应充分考虑到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饮食习惯、饮食规律、生活习惯以及治疗安排,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个体化的饮水计划,同时督促其执行。进行导尿前需彻底清洁双手,当插入导尿管有困难或遇到阻力时,不可使用暴力,应稍等片刻,让膀胱的括约肌放松,之后再进行尝试,拔出导尿管后若发现少量血丝,不必惊慌,但若血丝量转多,需立即告知医生[4]。本案例患者拔除导尿管后采用间歇导尿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患者简单易学,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自我间歇导尿,目前可自行小便,无感染及并发症。临床中,间歇导尿的时机选择极为重要,当患者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的情况下,拨出尿管,及早实施间歇导尿,可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剩余功能、回归社会[5]。

参考文献

[1]唐芳, 艾艳, 朱世琼.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11(2):135-137.

[2]刘健, 邵寒梅.清洁间歇性导尿患者的疗效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33—434.

[3]付杰, 蔡秀娟, 彭全成, 等.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 2010,25(1):76-77.

[4]冯辉.对间歇性导尿术的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2014,11(27):226-227.

[5]李琨, 肖萍, 王熠平, 等.脊髓损伤患者实施间歇导尿指征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0(25):35-37.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
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