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认知和理解
2019-04-08陈诚
陈诚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基础,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并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关注点已经由关注知识的学习,变成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健康成长和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自部编教材整合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提出了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经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本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课程的核心素养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内涵及与知识的关系
所谓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2016年底,国家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初中《道法》课程体系中分别体现为:七年级《道法》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三个方面;八年级《道法》核心素养包括心理健康、法治观念、社会和谐三个方面;九年级《道法》核心素养包括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和谐、国际理解、人生价值六个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教材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进退”的。只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才有可能获得越高的素养。如果我们将知识和素养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教学会占据素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主张向“素养”的知识“宣战”,那么“素养”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只有不断加强知识教学,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为“素养”的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
二、《道法》课程核心素养的本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此学科后行为的表现,也是育人的价值所在。《道法》作一门德育学科,就要求我们要理解其核心素养的真正本质,也就“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三点一心”。“一心”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也就是以人为本为中心;所谓“三点”,指的就是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健康生活、道德品质以及法制观念。将这三点作为其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一方面是此科目的宗旨所规定,另一方面是由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所决定。众所周知,本学科与其它的学科不论在知识范围还是思想理论方面都大不相同。本学科的宗旨就是促进初中学生在品质、心理、法律认知以及公民义务和权力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向上活跃的奋斗目标,促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正确养成。
1.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指的就是日常的行为习惯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表现,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做到健康生活首先就是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追求人生理想,崇尚奉献和创造。此外,还应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自身的生活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以健康的方式对待。另一方面就是健康的人格,其所指的就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要保持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还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知和评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自控力和进取精神,善于自我管理和调控。例如:在学习《师长情谊》这一单元时,以家庭之间的相处、师生之间的相处以及朋友之间的相处作为其主要内容,从多个方面讲述了沟通交际以及家庭朋友的重要性,告知学生这种健康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益于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2.道德品质
所谓的道德品质就是人在平时生活或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具有稳定性的,凸显出个人在道德、思想等方面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可以物尽其用”。大德指的是关乎国家和民族,追求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动力。认同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支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并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予以发扬,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所谓的守功德指的就是在社会领域、各个群体间的道德。守公德主要包括:要遵守公共秩序,要拥有维护公共秩序的精神和参与的能力;要善于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有团队合作精神,对他人要以感恩相待,对人对己要富有责任心,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好意识,追求绿色生活方式;要积极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而严私德指的是存在于个人之间的道德或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个人在行为、思想以及为人處世中所遵守的道德,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省、自律与约束。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严于律己,是非分明,孝礼并存。
3.法治观念
所谓法治观念指的就是学生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法治观念是以法律为基础,要求我们要遵法、守法和用法。遵法就是要学生尊重法律,从内心崇尚法律的严谨与权威,具有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要敬重法律畏惧法律。其主要内容包含有:尊崇法治,崇尚宪法,自觉守法,敬畏法律,依法行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等。而守法指的是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时时警告自己不要触及法律的底线,活跃在法律、纪律和规则的范围内。其主要内容包含有:提高法治能力、增强法治观念、公民意识、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以及程序意识等。用法则指的是在尊法守法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法律,以此来保护自身的权益,内容包含有: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以及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等。例如:在学习《走进法治天地》这单元时,分别从法律遍布我们生活各处、了解法律以及守法,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就会更加深入的了解法律,从而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道法》这门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应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和进行实践。其次,本学科核心素养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其实质就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就必须要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将其品德教育立足于健康基础,将教学目标伫立于学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从而来促使学生良好品德思想的形成,以及道德素养的提升。最后,还要注意坚持以“四性”为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人文性、思想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只有将四性作为学习法治课程的基本原则,才可以使学生从思想、实践、人文等各方面的身心得到养和熏陶,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66-68.
[2]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104-106.
[3] 刘燕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析——以责任担当为例[J]. 考试周刊, 2018(40):123.
[4]曹娜.浅析思想政治学科与核心素养的结合[J].才智,2017(6):19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