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从清华、北大的农村新生比例看教育公平

2019-04-08徐以卫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村学生教育公平北京大学

徐以卫

【摘要】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领域的重要话题,备受重视。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普通高等院校的每年入学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出发,分析教育公平问题,强调重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保障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 农村学生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我国教育公平的问题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性别和地区差异,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亟待改善。虽然国家和教育部已经明确阐明,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下构建面向所有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但为了真正保障农村学子的义务教育并提高其开放城市优秀大学容纳度是十分困难的。“寒门难出贵子”,对于农村学子能否通过自身努力考入优秀大学的疑惑越来越多,而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优秀大学的农村学生录取比例,我们能清晰认识到,追求公平且高质量的农村教育刻不容缓。

一、文献研究

杨東平通过对于农村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的研究,指出研究型大学对于农村学子的容纳率并不高。这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变动的因素有关,但主要体现出的仍然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改善,但整体水平依旧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我国贫困地区共有1100个县,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占全国的40%,学生占全国的33%。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杨东平教授认为,对于横亘在我国国情面前的历史教育差距,仅有高考这种形式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具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对于促进城乡间教育公平,在入学机会上应给农村学子提供补偿机会,用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为了保障“起点的公平”。

刘云杉等人在1978~2005年北京大学录取新生中的农村学生为对象,对于其不同身份群体、地域差异进行了研究,指出1978-1988年北大学生中出身农村的学生为29.1%,在城镇化转型、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的过程中,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发生变革,农村学子在研究型大学的角逐中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因地域教育程度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官帽型数据为主的省市,大多地处边缘、经济落后,这些地区输出精英呈垄断趋势。北大招生实行按省分配录取名额、省内按分数择优录取的原则,掩盖了城乡地区之间存在的“先赋性”因素。因此,教授认为,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处于地域之别,位于身份之争,其能否在新型城市化的阶段中能否更加深层的实现教育公平化,这更值得期待。

张旺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时产生教育不公平的制度原因。这体现在城乡之间的教育管理、教育投入、教师管理等方方面面,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政府出台了“一费制”“两免一补”“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城乡教育不公问题仍然存在。张旺认为,我们应该落实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保持城乡一体化的个性化特色,加强投入制度的落实以及教师管理制度。

二、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报纸研究发现,1989年高校录取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为43.4%;在1999年扩招后,农村学生比率上升,2000年为48%,2003年首次与城市生源持平;2005年农村学生的比例达53%;2012年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的59.1%。然而即使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他们进入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却在下降。

以清北为例,北京大学在1985年农村新生比率最高达38.9%,而在2005年仅为17.7%,在2008年为18.5%。而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为16%。

2013年,北京大学首次公布了该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农村生比例达14.2%,较2012年增长1.7%。2014年,北京大学新生中农村户籍占18.5%,为近年来最高。2015年,北大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达19.14%,实现了多年连续增长。2016年,北大校本部共录取农村考生近500人,比例为16.3%;清华大学农村户籍新生约占录取总数的17%。

以清北为代表的重点高校中农村新生比例不高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研究型的高等院校从学校政策、招生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北京大学,在2015年启动筑梦计划;清华大学,在2011年启动自强计划,以此开辟专门途径来弥补农村学子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空缺。计划实施后,2015年,北京大学录取农村学子比例达到19.14%;2014年,清华大学录取农村学子比例达到16.5%;2017年,清华大学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录取了352名考生,创下了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实施以来的新高。并且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行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政策,从2014年起许多高校实施面向农村学生的单独招生计划,这有利于促使农村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比率提高。更为基础的还应该通过改变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补充和更新师资来提升教学质量。国家也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平衡城乡教学资源,缩小城乡教学差距,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提升农村学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三、原因探讨

虽然教育部、高校层面已经走出了有益探索,但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一路坦途。

1.基本国情

从我国国情来看,城乡差距仍然是横亘在我们面前最困难、最基本的教育国情。虽然都认为高考是寒门子弟鱼跃龙门最便捷的通道,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约束,仅仅通过高考中形式上所达到的公平是不够的,所以研究型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2015年启动筑梦计划;清华大学在2011年启动自强计划,专门开辟相应途径来弥补农村学子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空缺。在教育公平方面,我们首先最需要的是有质量的教育,因为只有质量高的教育才可以充分提高和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给予他们提升的途径时,他们才能够抓住机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公平。而对于保障教育质量,有合格优秀的教师至关重要。

国家如今对于人才的选拔具有多样性,“人才”的定义不再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我们还需要社会经验丰富、创新精神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而农村学子多从小进行农活或者多多少少帮助家里维持生计,参与劳动生活,大多具有艰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而由于农村教育实力和资源的短缺,农村学子更需要从小培养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确立更高远的目标,拥有更具有驱动力的学习动力,为了“跳出龙门”,相对来看,需要付出比城市学子更多的努力。而如今,“上大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言论也层出不穷。如今社会氛围的改变,农村学子不仅很难保障“起点的公平”,而“过程的公平”也很难深入。农村学校大多重视对于学生书本上的教育。而对于如今城市实行的“互联网+”等教学模式,农村学子很难快速适应。高考的题目大多结合当时的时事新闻和热点考查。如果对于过分偏远、消息闭塞的城镇来说,农村学子将很难及时接收到信息,也会成为一个短板。

2.家庭背景

不容忽视的是,家庭背景、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学子首先从农村走入城市,家庭背景對他们的确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实力的不足,在北上广等研究型大学密集但物价较高的城市来说,即使可以申请到奖学金的补助,生活费对于他们也是一笔极大并且令人头疼的开销。由于家里背景,他们往往有着负担家中经济重任的角色,“北漂”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大多人的选择。来大城市打拼的代价极大,农村学子需要更加健康的体魄、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理性的头脑,来选择自己的求学和工作道路。

3.个体现状

对于个人而言,已有研究型大学反映,由于城乡学业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定向招收的农村学生难以适应学习。不同学生从小家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就存在很大不同。从小上补习班、学习奥数英语的城市学子对于学科的启蒙教育首先优先于农村学子,因此农村学子在各阶段的升学过程中处于普遍劣势。农村学子对于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的运用不如大部分城里的学生,而表达、社会交往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从而才能适应学习生活、胜任学业。大多数的农村学子进入研究型大学求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能够顺利的进入社会,而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极大代价,不少农村学子不禁反思上双一流大学的意义是否仍然巨大。

《中国青年报》曾在2018年发表过一篇名为《农村孩子考上北大,然后呢?》的记录型文章,里面记录了数名从农村、从建设工地考上北大的学子在入学后的学习体验。一名在建筑工地上给父亲帮工考到北大的学子以前认为,从小到大学习是最不累的事情,在他的生活成长环境里,几乎所有人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北大。“考上北大,就相当于半只脚进入了上流社会。”可刚进入北大的他,发现“考上北大似乎也改变不了什么”,“都说要守家乡,使这片故土富饶起来,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做”,他说到,因为从小不熟悉电脑上的Word、Excel,在第一年计算机课程上险些挂科;因为从小英语底子不好,在英语公开演讲和学习哲学课时,同学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尽情发挥,吐露出一口流利的外语,而自己提前准备一夜却都赶不上。“压力很大啊。”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显示,自招和农村专项考生考入大学后的“容纳率”相差甚远,过半的自招考生都可以很快适应校园生活,而能达到同等水平的农村学子大约只有一成。

2018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面向受资助的2017级学生发布问卷。135份问卷中,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基础差,50%感觉自己缺乏自信并且不擅长社交,68%的人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好在北大的资助体系足以令学生不花一分钱也能完成学业。“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他渐渐开始学习打网球,去参加社团,去参加一些“更好融入同学”的活动,渐渐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开始关注农村和工人问题,和身边的同学老师时时交换意见,慢慢地受到更多认可,他意识到“这所学校的可能性更多”,发现只有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对集体的关心才是恒久的动力。“农村学子不需要逃离原生家庭,这反而是他们行动力的源泉”,尽管和一些城市里的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会产生不小的歧义,但他清楚地意识到,两种认识方式是平等的,是可以相互帮助并获得尊重的。

四、对策

1.高校层面

北大和清华等研究型院校应坚持当前面对农村学子的录取模式,在录取地区、录取条件以及入学后对于农村学子的专项辅导程序,都应再进一步完善化。对于其经济上的资助进一步落实到位,引导农村学子通过自己的选课模式、社交活动一步步融入当前城市化节奏过快的生活中去,使他们入学后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踏入城市后仍能体会到城市和学校为其营造的一种“归属感”和“容纳感”。

2.国家政策层面

“农村学子入学难”的问题也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在政策支持和保护上侧重于农村学子教育资源的分布,为其提供更加面向现代化、面向科技化的多元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政策的倾斜,不仅仅是资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资源的优化,从短期来看,中心校、兄弟校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作用;从长远来看,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需要落到实处。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建立,网络远程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国家教育部门也可以尝试从远程教育方向向广大农村地区投放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如省级名师在线课堂等,可以为农村学生搭建接受优秀、先进教育资源的平台。

3.农村学子

作为学习的主体,农村学子也不应建立“学习只为逃离原生家庭”的想法,努力为自己和家乡的明天拼搏,相信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一切是第一要务,坚持“知识改变命运”,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知识,提高自己,为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同时,学子也不能以考上大学、进入名校为重点,在进入大学后,应努力通过各项社交活动,多学多听,融入现代化城市和大学,更好的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回馈家乡回馈社会,实现人生更有意义的价值。

四、总结

结合以上分析,清北农村新生比例的问题不仅仅是重点高校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农村学子入学后容纳率不高,还是城乡教育分配不公的问题,都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的多方面努力。前路漫漫,令人欣喜的是,多年来努力的成效可观,最终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公平和高质量的农村教育,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每个学子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兼顾效率与公平,优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东平.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2]刘云杉,王志明,杨晓芳.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2005)[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42.

[3]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11) :9.

[4]程盟超.农村孩子考上北大,然后呢?[N].中国青年报,2018.

猜你喜欢

农村学生教育公平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La solitude
农村教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