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恐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9-04-08于路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于路

【摘要】社交恐惧是指面对社交情境时出现焦虑与回避的行为,对个体的社会功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交恐惧的概念出发,总结近年来学者对社交恐惧的研究成果,剖析了社交恐惧的影响因素、测量方式、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

【关键词】社交恐惧 评估工具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社交恐惧又称社交焦虑,是指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当情景出现时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行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大家上网冲浪,在线上与他人交谈甚欢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现实生活中社交方面的恐惧感——害怕突然打来的电话,害怕与亲戚交流,害怕参加一个聚会,在街上遇见熟人不敢打招呼……对于人们而言时有发生。目前,相比于大热的网络线上交流,线下交流、现实相处受到一定忽视,如何解决社交恐惧、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社交问题也成为一个问题。在前人针对社交恐惧症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从社交恐惧的概念、社交恐惧的测量、社交恐惧影响因素分析、社交恐惧对个体的影响及改善策略五个方面,对社交恐惧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及讨论,以期更适合现代社会背景的社交恐惧干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一、社交恐惧的概念

社交恐惧又称为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公共场合下惧怕出丑的心理情况。《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将其定义为一种过分的境遇性害怕,即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和社交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害怕自己会出丑和行为窘迫。社交焦虑这一概念最早由Mark和Gelder提出,认为其常见表现有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害怕参与公共场合,害怕在他人面前吃饭等。我国心理学研究者郭晓薇认为,社会恐惧是一种对人际处境的反应,伴有回避行为、忧虑以及紧张的情绪出现。另一心理学研究者李波则认为社交恐惧往往出现在个体暴露于陌生社会情境中或可能受到他人审视观察时。因此可以看出,社交恐惧具有出现在公共场合、伴有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及回避行为的特点。

部分学者将社交恐惧分为两个亚型,分别是广泛性社交恐惧,即在大多数社交场合都焦虑和非广泛性社交恐惧,即单纯的社交场合焦虑。后者较为少见。

二、社交恐惧的测量

目前社交恐惧的评估工具研究较为丰富,包含行为评估、认知评估等多种方式。本文对主要的社交恐惧测量工具进行了整理,具体如下:

1.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Liebowitz教授于1987年编制,信度和效度均很高。量表共包括24个项目,每一项均有一个既定的社交场景,每一项分0~3四级评分。有公共场合的行为情景、表达情景等。

2.社交恐惧量表(SPS)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这份量表是目前国外研究者应用较多的量表。由Mattick等人编制,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共39道题(SPS共20道题,SIAS共19道题)前人研究显示,该量表信效度均较好,12周后的重测信度可达0.9。它们通过测量多种社交情境下的焦虑或害怕的情绪来反应被测试者的状况。

3.简要社交恐惧量表。该量表是Davidsion于1991年编制的,共11个项目。评估被测试者在不同社交情境下的表现以及生理方面的状况来反应情况。重测信度为0.986

4.社交自陈量表。该量表是Glass于1982年编制的,共有30个项目,其中正性思维与负性思维项目各占二分之一,前人研究显示信度良好。被测试者需要先与一位异性试验人员的助手交谈,通过谈话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发生频率判定个体的情况。

5.社交功能评估量表。该量表也同样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测试。通过对话的流畅性、声音质量、谈话内容、眼神交流、谈话舒适度五个方面反应被测试者的情况。

除此之外我国心理学学者钱铭怡编制了《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包含22个项目,用于测量我国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

三、社交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社交恐惧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遗传因素、人格因素、早年经历、家庭环境等。

1.遗传因素。Stein等人在1999年通过双生子研究数据分析后认为社交焦虑较大可能是遗传决定的。Skre使用了与Stein等人同样的方法计算了双生子社交恐怖的遗传率,结果发现社交恐惧症的遗传率高于其它恐惧症(Skre,2000)。在2008年Taylor等人在Stei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只有女性双胞胎受到遗传的显著影响,而男性则没有。

也有Mancini等人在1996年调查了26名患有社交恐惧症父母的 49名子女,发现有 24名子女存在明显的社交焦虑趋向。接着在2000年Lieb等人具体计算出直系亲属中有患社交恐惧症的比直系亲属中无患社交恐惧症的人发病率高三倍多。在2009年Micco等人的再次计算——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的3.91倍,也印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交恐惧与遗传因素有很大相关性。2017年德国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也发现了社交恐惧遗传背后的基因原因,更加印证了社交恐惧与遗传因素有关这一结论。

2.人格因素。多项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的患病与人格因素有很大关联。一项研究显示88%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人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内向、害羞、敏感、胆怯、易紧张等。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在生活中容易出现社交问题;性格内向、情绪不稳的个体也容易出现社交恐惧。陈春锋、黄薛冰、沈凌霞等人在不同时期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批评、自尊水平、完美主义等心理有很大关联。

综上所述,社交恐惧症与人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内向敏感、爱自我批评和否定、易紧张、完美主义的个体更容易患有社交恐惧症。

3.早年經历。杨玲等的一项研究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缺陷感强,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麻爱华等的研究也得出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童年期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有关,童年期虐待严重水平越高,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越严重,起病年龄越早。并且这些经历对社交恐惧症有诱发作用。由此可见,早年孤独感、缺陷感强,有虐待经历的个体社交恐惧症发病率更高。

4.家庭环境。苏程等的研究证明了家庭环境与社交恐惧的相关性:社交恐惧症患者家庭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因子分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家庭环境存在明显缺陷。麻爱华、王相立于2013年的研究也表明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及自尊程度越低,病情越严重、起病年龄越早。

四、社交恐惧对个体的影响

社交恐惧对个体的现实生活有一定影响。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社交恐惧已成为心理障碍重要的起因,仅次于抑郁和酗酒,成为第三大威胁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

社交恐惧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在公共场合会感到害怕,不敢讲话、进食等,严重者会出现心慌、出汗、呕吐、眩晕等。林雄标等人对50位社交恐惧症患者与65位正常个体的社交恐惧相关研究显示,患者的回避行为明显常伴有抑郁和强迫症状。正因为对于社交情景的惧怕与焦虑,有社交恐惧症状的个体会对相关情境产生回避行为,因此会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庭、学业和工作。

对于高中生而言,社交恐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由于社交恐惧而不敢与人讲话、提出问题,在一些需要展示的场合也不无法正常表现,影响学业及人际交往。而对于大学生和成年人,这种影响更加突出。在工作场合不敢与人交流,开学生会或工作会也不敢表达,朋友聚会不敢参加,最终会导致人际交往功能损害,更加孤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五、社交恐惧的干预策略

1.系统脱敏法。这种方法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导致焦虑、恐惧的情景,通过心理放松对抗这种情绪。在患者可以忍受的范围内设置明确界定的、逐级区分的情景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使患者逐步克服对社交情景的恐惧。

2.精神分析干预。精神分析疗法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通过追溯患者早期创伤与缺失,探讨患者的人生经历,来帮助寻找早年可能导致其出现对社交情景恐惧的创伤经历,进而帮助患者客服对该经历的恐惧,达到在社交情境中不再害怕、紧张的目的。这一疗法主要是针对由于信任而造成的社交焦虑的患者。

3.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批评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这种疗法通过帮助患者实现对社交情景的认知重建来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如对于“他人打量自己”这一行为的威胁认知,或者是做一些焦虑的克服训练,并且把认知和行为联系起来使得相关症状减轻。

4.人本主义干预。人本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有能力发展自己。在社交恐惧的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中,治疗者通过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对患者持积极的看法,作为一个陪伴者、倾听者来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于社交情景的恐惧,提供爱与关怀,鼓励他实现自我成长,进一步挖掘患者的潜能,改变现状,治疗病症。

六、总结与讨论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社交恐惧具有出现在公共场合、伴有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及回避行为的特点;其次,社交恐惧的形成与遗传因素、人格因素、早年经历、家庭环境有关;再来,社交恐惧会极大的影响个体的生理、社会等功能,最终造成个体生活质量下降;最后,社交恐惧的主要干预策略有系统脱敏法、精神分析干预、认知行为干预、人本主义干预等。

由上述结论可以看出,目前在社交恐惧的起因、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全面。建议未来研究者可以从所处社会环境对社交恐惧的影响、更适合中国社会情况的社交恐惧评估工具、社交恐惧的预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改善社交恐惧的策略。另外,对于社交恐惧的干预还可以通过周边朋友、家人的协助,引导患者走出社交恐惧。例如弥补患者早年的创伤经历,给予患者足够的爱与关怀等。

参考文献:

[1]胡志雄,吴海燕.社交焦虑障碍研究综述.读天下,2016,(22) :179.

[2]景雅芹,贺司琪,贺金波,周玲玲,李静.社交焦虑的生物学基础:生理、遗传和进化的证据.心理科学进展,2015,(8) :1418.

[3]刘兴华,钱铭怡.社交恐惧症的评估方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3) :179.

[4]麻爱华,王相立.家庭环境、认知倾向、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懼症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8) :58.

[5]苏程,黄钢,胡连新.家庭环境对社交恐惧症的影响.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7) :515.

[6]汪隽,樊嘉禄,凌艳.社交恐怖症研究综述.中国校医,2011,(4) :473.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漂泊中的追梦人
浅析中国文化工业时代的粉丝现象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