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称谓语“宝宝”的过度泛化现象及其原因剖析

2019-04-08黄莹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儿童期权势宝宝

黄莹莹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200444)

一、前言

作为网络新兴称谓语的“宝宝”一词从2015 年一产生便因其可爱、幽默的表达方式而风靡网络,成为时尚、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喜爱的网络热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从形式特点、语义特征、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通过举例来说明“宝宝体”的走红、分析其流行的主要原因等等,但是由于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刻,多数文章不能关联到相关的理论依据,缺乏深入的理解。

值得关注的是,现下的“宝宝”一词,不论是在使用主体、指称对象上还是使用场合、情感内涵上都和其在刚刚流行的时期有所不同,泛化程度越来越深,甚至成为一些人的日常口头禅和打招呼用语,听话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一开始的喜爱、觉得有趣渐渐变得不适应、感到厌烦。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试图通过分析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以及权势同等理论,对当前“宝宝”一词的过度泛化和人们的态度转变作出一些解释。

二、称谓语“宝宝”的产生及流行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宝宝“一词解释为“名词,对小孩儿的爱称。”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输入关键词“宝宝”,可得到49 条例句,除去其用作名字的情况,有23 句的“宝宝”指的是小孩子,22 句的“宝宝”指的是小动物。由此可见,“宝宝”可以指称所有的新生命,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宝宝”还可以用在对爱人、恋人或女性闺蜜之间的称呼。

在网络平台上,“宝宝”作为称谓语的使用开始于一些女生以撒娇、卖萌为目的的自称。例如:

“吓死宝宝了。”

“宝宝好方。”

“我还是个宝宝。”(摘自微博)

用名词借指自己或他人,是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因为儿童的代词习得相对于名词来讲要晚的多,小孩子往往受到身边大人的影响,用自己的名字或者“宝宝”来代指自己。一些女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对儿童语言无意识或者刻意地模仿,塑造出一个乖巧可爱的“准儿童形象”,意欲得到对方的喜爱、包容和照顾。除了可以用于自称,“宝宝”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的一般聊天中称呼他人,如网购服务、游戏对话、交友平台中等等。在虚拟的空间里,交际双方使用这种亲密的称呼能够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提升个人的亲切度和好感度,从而快速进入一种轻松、随意的聊天状态,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成功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求新、求异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追求。“宝宝”一词既满足了人们寻求创新与陌生化的表达的愿望,符合人们追求纯真、渴望关注的心理,又充满幽默感和娱乐精神,亲民性强,加上大众的跟风模仿,导致其广泛地流行开来。

三、称谓语“宝宝”的过度泛化

有了大众传媒的渲染和传播,加上网民身份的双重性,该词语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尤其是关系亲昵的同龄年轻人私下聊天的称呼和表情达意的工具。随着流行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今许多青年男性,甚至有一些中年人也开始使用“宝宝”一词称呼自己或他人。究其原因,或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说话方式,达到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从而顺利完成交际活动;或是以活跃气氛为目的,对自我或他人进行的一种调侃和玩笑。

在指称对象上,“宝宝”从一开始仅用于自称,逐步地演化为称呼关系较亲近的人,但仍以女性为主;如今发展成可以称呼陌生人,成为了一些人的日常口头禅和打招呼用语,使用次数也越来越多,问候他人、介绍自己皆以“宝宝”开头。如果再加上“宝宝”可以用来表示新生命等含义,在一个句子中可能出现多个“宝宝”并存的现象,如:

“宝宝听说,群里的**宝宝有一个三岁的宝宝。”(摘自微信群)

在称谓语“宝宝”日益泛化的过程中,听话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由最初的喜爱、觉得有趣,变得感到膈应、不舒服,如果说话人过于频繁地使用“宝宝”一词,听话人甚至会感到厌恶,不愿意继续谈话,交际行为有可能会终止。

四、原因剖析

每个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称谓语“宝宝”从产生到如今的过度泛化,这其中除了有网络用语自身热度下降、难以长久的必然趋势之外,还包含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接下来,本文将从年龄因素、性别认同、权势同等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性别因素:女性化倾向

关于性别概念,有两个常用的术语:sex 和gender。sex 是生理决定的特性,即生理性别;而gender 是一种社会范畴上的定义,即社会性别。决定社会性别的因素包括参与的社会活动、承担的角色、所做的工作等,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方式不同,被赋予的地位不同,使用的语言形式也不尽相同。称谓语“宝宝”之所以能在一些男性之中广泛使用,一部分原因在于如今男性的女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社会男女的互补性不再像过去一样强,外在差异越来越小;学校教育过度“女性化”,家庭教育中父教普遍缺失;极端女权主义的泛滥也使得男性的阳刚之气逐渐扭曲、消失。一些男性在以女性为主导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备受呵护和照顾;同时又受到流行文化的诱导,性别意识模糊,“宝宝”一词的女性化特点很容易受到他们的青睐,并在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

此外,在跨性别交流中“宝宝”的频繁出现以及听话人的抵触态度也体现出了性别差异。异性之间交流时,讲话人的性别认同变得很弱,互相之间通过调节反映性别差异的语言使用频率来向对方的语言表示靠近,这就是交际适应理论。在网络交友平台中,因为有女性的参与,为了保持和他们的等同感,促进团结友好的交际氛围,一些男性会趋向于使用“宝宝”进行称呼,但这并不是所有女性都会接受的。如同上段所说,很多女性由于社会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性格偏向独立、中性,对自己的性别认知可能并非女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对“宝宝”这种称呼感到不舒服、厌恶,认为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从而抵触这种说法。

(二)年龄因素:心理儿童期

心理儿童期个体在一生中所要经历的各种转变似乎是生物性决定的,每个人都要经历一系列普遍的、一致的生命进程,但是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个人的生命历程受到文化差异、物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儿童期是一个清晰、独立的生命阶段,介于婴儿和青年之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 周岁以下的任何人。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年轻人直接从漫长的婴儿期进入到群体的工作角色之中,作为独立发展阶段的“儿童期”似乎并不存在,或者说“儿童期”在心理上被无限延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小孩子在很早的年龄就开始从事工作,他们和成年人一样工作与活动,但是心智的发展和成熟速度要远远慢于成年人。另一方面原因是全球化、科技化的社会发展使得现代儿童与成人曾经稳固的界限正在迅速消失,导致了童年的“消逝”或“延迟”。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在家人长辈精心的呵护和关爱之中长大,经历的教育年限越来越长,对于社会不甚了解;即使参加了工作,也缺乏自主精神和独立意识,拒绝承担成年期的责任,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自己依然是个“宝宝”,依然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关心和照顾,称谓语“宝宝”的产生完全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所以才能够得到如此普遍而广泛的使用。

(三)交际关系:权势与同等

权势和同等是交际关系的一组重要概念。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对后者就具有权势。权势是一种非相互的关系,因为两人不可能在某种范围内同时对对方具有权势;而同等是对称的,是相互的,因此与之相应的称呼语使用规则也是对称或相互的。很显然,称谓语“宝宝”是一个表示同等关系的称呼,在面对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时是不可以对其使用的。

其次,在日常交际中称呼对方,我们往往会使用礼貌性的标记,互动的参与者以此作为构建与他人关系的手段,但是对于什么是礼貌,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人际关系中,同等通常要比礼貌更加重要。“宝宝”并非一种礼貌标记,它和交际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有关,只适用于较为亲密的情况下,对陌生人贸然使用,可能会导致成见,使得交际活动被迫终止。

五、结语

“宝宝”作为一个网络新兴称谓语,它的广泛流行和过度泛化是有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的。

通过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称谓语“宝宝”的过度泛化以及听话人的抵触态度体现出了性别差异;(2)“宝宝”一词的流行与许多成年人存在心理儿童期的延长有很大关系;(3)称谓语“宝宝”是一个表示同等关系的称呼,并非一种礼貌标记,和交际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有关。

猜你喜欢

儿童期权势宝宝
权势中的部分等同关系——高等学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话语分析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骄傲与谦卑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
可爱宝宝超级秀
狐假虎威
伴儿童期忽略的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氢质子波谱对照研究☆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儿童期语言技能与成人读写能力:29年跟踪研究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