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上有茶园
2019-04-08宁坚
文、图|宁坚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苗族汉子李庆,与妻子常国英一起在大山里用了四年的时间,将一座596亩的荒山变成了青青茶山。在他的帮助下,目前已有23户贫困户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成为当地的一段美谈。
雷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42岁的李庆住在雷山县永乐镇野牛村,2014年初,他和妻子承包了邻村和平村的596亩荒山。这座荒山海拔1350米,位于雷公山山脉之中,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茶叶生长,但交通十分不便,从永乐镇到茶山只有15公里的路程,汽车却要在山里盘旋50分钟才能到达,步行则需要至少四个小时。
初中毕业后,李庆前往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务工。在福建务工期间,李庆与常国英相识,婚后两人有了儿子。29岁时李庆回到家乡养猪养鸡,却先后遭遇禽流感、猪瘟等问题,导致血本无归。2012年初的一次意外车祸,他的左臂和左腿有三处粉碎性骨折,在病床上他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虽然接连受到打击,但在妻子的不断鼓励下,他再次振作起来,后来,他在县城一家茶园帮助管理茶场。2013年底,他萌发了自己创办茶园的想法。
2014年1月,夫妻俩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们把家搬到了山上,支起了帐篷,因为没有水电,不通公路,基础条件太差,没有人愿意过来给他们帮忙。在596亩山上,夫妻俩一步一步地开垦,风餐露宿,星月为伴,可谓是尝尽了酸甜苦辣。
四年来,李庆将微薄的积蓄加上东拼西凑的59万元及56万贷款,全部投到了茶山上。当地政府对他们的创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2017年5月,镇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将上山的小道铺成水泥路,无偿提供了173吨的有机肥料,还盖起了10个180平米的蔬菜大棚,电路和自来水也将很快接到他们的家里。
入春后,茶山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茶树,老茶树上也冒出了嫩嫩的茶尖。为做好采茶准备,李庆提前到永乐镇购买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等其他用品,常国英则抓紧时间给茶树施肥。
春茶是茶山的第一道出茶,尤其是明前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向来非常受欢迎。李庆说,清明茶青是上年秋季形成的越冬芽,在新的一年清明前发育而成,越冬芽的物质积累得丰富,叶肉肥硕柔软,其制成的茶叶品质优异,耐于冲泡,茶水爽口回甘。为了保证茶青的质量,李庆要求采茶人必须采一芽一叶的茶青。
现在,市场对明前茶的质量要求非常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果能在清明节前采摘更多的优质茶青,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抢占市场。李庆意识到,找帮手采茶是迫切之急,如果能雇请和平村贫困户帮助采茶,也能带动他们一起致富。于是,他在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前开着雇来的三轮车到和平村,在7点前,将23名贫困户妇女带到山上采茶。
永乐镇和平村是一个纯苗族村寨,位于雷公山的半山腰上,可耕种的土地非常有限,全村173户人家,贫困户就有71户。采茶中,常国英负责给采茶人做好早、中两顿饭,为了提高采茶的效率,午饭直接送到茶园里。到了下午6点,李庆收购她们采下的茶青,再将她们安全送回村里。
雷公山上的茶叶含硒量是一般茶叶平均含硒量的15倍,高达2.00-2.02微克/克。雷公山上的茶青因产量有限,主要供应给雷山县城的几家茶叶加工厂加工成银球茶或者银尖茶,雷公山银球茶是贵州的十大名茶之一。这属于特种绿茶的加工工艺,主要工序为杀青、两次揉捻、四次烘炒、选料、筛末、称量、成形。经过炒制加工后,精制为小球状,每颗直径18-20毫米,重2.5克。为了茶青保证质量,每天傍晚,将收购的茶青进行初步筛选、摊青后,李庆连夜开车翻越雷公山将茶青送到79公里外的雷山县城,等他返回到家里已是半夜。
在茶山上,夫妻俩还利用山上天然的草资源发展起了畜牧养殖。目前,李庆养了四头牛,用山上青草喂牛,再用牛粪给茶树施肥。下一步他想喂养40头牛,这样整个茶山就不缺肥料了。夫妻俩还在蔬菜大棚里种植了西红柿、土豆、南瓜和辣椒地等作物,还养了8只鸭子12只鸡,打理茶山间隙,他们就打理蔬菜大棚。
帮他们采茶的23户贫困户妇女来回茶山的交通和吃饭费用都由李庆负担,大家都愿意来茶山采茶。清明节前后一个月,这些采茶女,收入最高达到4200元,最少的也有3500元。她们高兴地说,是李庆夫妻带着她们走上了脱贫路。
谈到未来,李庆非常自信也充满了信心。他说:“再过两年,雷山至榕江的高速公路就要路过永乐镇,到时我要把茶山打造成一个集采茶、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有机生态茶园,我会聘请周边更多的乡亲过来帮忙,那时候,我们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