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中SAQ训练法的实验研究
——以篮球课程教学为例
2019-04-08吕明明孟祥龙
吕明明,孟祥龙,刘 阳
身体素质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人体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的机能能力。[1]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也存在诸多问题: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2]多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强化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3]特别是处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关键期的中学时期,更成为强化身体素质形成体育习惯的关键期。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与首要任务[4]。
通过亲身参与以及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观察了解后发现,现阶段学校体育课堂依然较多的沿用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模式,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反映出学生完成动作时“幅度不到位”“基本动作学不会”“身体不协调”等问题,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灵活性、协调性等素质的强化,这不仅影响到了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
SAQ训练法是速度(speed)、灵活性(agility)、快速反应(quickness)结合的一种训练方法,它主要强调全身整体的动作效率,主要侧重如何能在相同时间内反复完成的动作次数更多等为目的的训练,总称为“SAQ训练”。SAQ将速度分解为速度、灵敏和快速起动技巧三个方面对运动员进行的速度训练。SAQ训练法作为一种身体功能性训练,包括了动作衔接的加速度、稳定性及减速等练习在内的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SAQ与其他训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理念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的技术学习特点,有利于参与者更好的理解和运用。[5]本实验以中学体育篮球课程为例,试图将SAQ训练理念、内容融入中学体育课程中,并针对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实验,探究SAQ训练法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运用效果。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学课堂中SAQ训练法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目录、SCOPUS(全球最大文摘引文库)等检索,查阅了相关文献,掌握本论文的研究现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全面了解了本论文的实验各环节的相关知识、教学实验原理,为本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电话采访等采访手段,对体能训练以及篮球专业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分析与改进意见,及时解决论文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做相应修改,确保试验设计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调查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问卷回收率100%。
对专家问卷进行问卷发放并提出建议,并经过与专家沟通问卷问题,并将最后问卷采用重复发放的办法检验问卷的信度。
问卷信度检验:
采用重测法对专家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在问卷调查15天后,对原专家问卷进行二次调查,测量一致性指标均为R=1,P<0.01,该调查结果达到了测量学所要求的信度标准。
1.2.3 教学实验法
本次教学实验的实验对象是沈阳市XX中学初中部八年级的学生,实验组采用SAQ训练法替代传统游戏及基础训练环节,对照组采用传统练习方式进行训练,实验后对比采用SAQ训练法的篮球授课的教学效果。根据研究目的,将实验前、后测得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T检验以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计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验的真实性。
2 实验设计与实施
2.1 实验主旨
本实验在篮球课堂教学过程中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在课堂练习中运用SAQ训练法与常规训练方法课堂教学中篮球专项技术提升与身体素质提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通过实验研究SAQ训练法的引入对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效果。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结构设计
中学课堂中篮球教学过程是以类似模块化教学为学习过程,不同单元的教学任务有着严格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规定,所以在不改动现阶段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本实验将SAQ训练法的若干练习部分、方法分阶段的进行学习,将SAQ训练融入体育课堂篮球多种变向运球的教学单元中,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尽可能高效的将学生所需的SAQ练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达到多项目整合练习的效果,力争使SAQ训练法在不改变现有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得到更为充足的身体练习。
2.2.2 实验计划的设计
授课内容要求:除SAQ实验内容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其他练习项目与过程基本保持一致,确保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其他练习中没有其他差异。
SAQ练习:整个实验周期为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每周2节体育课,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分在于体育课程准备部分中及身体素质练习部分,将游戏与基本脚步练习等部分替换为SAQ练习项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他部分保持不变,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他时间授课方式与授课时长保持不变;其中SAQ训练包括前期一个月的单项SAQ训练项目练习与后期一个月的SAQ综合练习,练习难度、动作要求幅度、速度随实验的进度递增。SAQ训练法的具体安排见表1。
本次SAQ训练法的实验研究将篮球变向运球组成整个的单元进行学习,在本实验中将SAQ训练法划分为两个部分,将前两周设为SAQ训练法技术动作练习的基础部分,在该时间段内,前两周(即前4个课时)主要使学生基本掌握SAQ训练法的不同练习方式与手段,在之后的六周(即12个课时)主要使学生通过不同练习方式的循环练习增强身体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
在后六周(即12个课时)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将原定的几种练习方式进行顺序上的变换,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练习过程,使学生在不失去练习兴趣的前提下不断地通过练习次序变换,使学生身体练习得到充分的刺激。
表1 训练具体安排
2.3 实验对象
本实验的对象是在本校八年级16个班中随机抽取四个班进行实验,实验人数为原有自然班人数,将这四个班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A班、实验B班与对照A班、对照B班(如表2)。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情况
2.4 实验时间
本次实验的时间为本学年10月8日-12月3日,保证8周教学时间与一周的前测时间。
实验地点:学校篮球馆
2.5 实验指标选取
2.5.1 基本身体素质
指标选取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以及《体育课程标准》以及现阶段学校体育测试考核内容,将身体基本测试内容设定为:50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并通过这几项基本测试内容考察实验前后学生身体体能的基本状况。
2.5.2 篮球专项技能练习
在篮球专项测试考核阶段,通过参考《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指导性书籍、文件,对授课内容标准以及时间进行考核,将测试内容设定为四种综合变向运球(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篮球行进间胯下变向运球、篮球行进间背后变向运球、篮球行进间后转身变向运球),并通过所得的实验结果来反应本实验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本身的作用。
2.6 实验内容
在本实验过程中为实验组设置了有别于常规素质训练和篮球专项练习的方法,其主要在结合传统素质练习与专项练习的同时强化速度基础上的神经肌肉控制,试图通过单位时间内的练习加强实际练习质量与重复次数,并通过多样性的手段提升其身体的协调能力。
篮球运动是高对抗性的体育运动,它要求运动参与者拥有良好的身体协调与控制能力,本实验以篮球行进间变向运球的课堂教学与练习为例,结合中学课堂的实际教学环境,并通过作者设计以及专家学者的筛选将实验过程中SAQ训练项目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
2.6.1 单项练习设置
初步练习设置(前两周课)
2.6.1.1 小碎步+追逐跑练习(见图1)
练习要求:每组两名学生,一次可分多组练习,练习开始后学生进行原地小碎步练习,每组两名同学在场地站成一路纵队间隔3米,当听到教师鸣哨时启动有后排学生追逐前排学生,再鸣哨时停止以此类推,到另侧端线或抓住的组停止练习。(要求:追逐过程中必须沿所在直线追逐跑,不得脱离原有路线跑动。)单项练习的练习时间为实验开始后的两周时间,旨在通过初级的SAQ相关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动作,并在初期建立学生的练习信心。
图1 小碎步+追逐跑练习图示
练习目的:通过小碎步加冲刺跑来练习学生的爆发力与反应速度,提升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通过教师鸣哨启动与急停,提升学生的反应速度,结合两名同学的相互追逐增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2.6.1.2 模仿练习(见图2)
练习要求:要求全班同学在场地一侧边线站立,每组两人间隔3米进行练习,要求在教师鸣哨后前一名同学连续的进行不同方式的脚步练习与身体协调性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快速前移至另侧边线,另一名同学在教师鸣哨后一边对前一名同学进行模仿练习,一边快速的移动追逐前一名同学,直至拍击到前一名同学或到达另侧边线。(具体见图2)
图2 模仿练习图示
练习目的:通过模仿练习中模仿人的动作变换来提升模仿者在行进间的灵活性与反应速度,并通过合理的障碍设置来模拟篮球运动过程中的变向练习,以促进在篮球过程中队员运球变向中身体灵活度的提升。
2.6.1.3 软梯练习(见图3)
练习要求:所有同学在一侧边线站好,每组对应一组绳梯,在教师下达开始口令后按教师要求每次课至少以三种不同方式进行软梯脚步练习,练习后从软体左侧快速冲刺返回并重新开始练习。并且在每次课练习完成后组织一次软梯接龙分组对抗赛。
图3 软梯练习图示
练习目的:在软梯练习过程中,通过软梯脚步训练增强学生的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增强做脚步动作的灵敏性,提升学生的协调性。
2.6.1.4 快速过障碍练习(见图4)
练习要求:在本练习中,所有同学站在场地一侧,听教师口令每排同学快速移动绕过标志桶达到对面边线,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得穿越或碰到地面标志物,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会随机发出“停止”“前进”指令,当“停止”时所有同学原地快速小碎步练习,当“前进”时迅速恢复过障碍练习。
图4 过障碍跑图示
练习目的:在本练习过程中通过快速的过障碍练习,增强学生全身的协调能力以及脚步的灵活性。
单项练习项目分析:
单项练习主要是在练习初期使学生学会并熟练一些简单的SAQ训练过程中的项目,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SAQ练习方法,并在练习时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学会基础的练习项目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团队荣誉感,并在练习过程中提升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
2.6.2 综合练习(后六周练习)
小碎步移动、后转身、滑步、多种方式过障碍跑(见图5)
具体练习方法与要求: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将现有的篮球场分为如图5的1、2、3、4、5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根据当时所在课的教师的布置,将每块区域设置成不同的练习场地;学生将由起点出发依次根据教师设置不同的过障碍方式分别通过1、2、3、4、5区域,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教师的临时鸣哨迅速做急停+原地小碎步练习。
图5 综合练习图示
综合练习阶段主要是通过多种训练方法的融合将整体的SAQ训练整合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能;在练习过程中又通过多样的运动形式增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并通过模拟篮球变向运球相关的技术动作来促进与提升主要授课内容——篮球多种变向运球的课堂练习质量与练习进度,综合练习时间为实验开始的两周后,作为系统的SAQ训练能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更快的提升身体素质。
2.6.3 实验过程标准与要求
授课要求:除SAQ实验内容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其他练习项目与过程基本保持一致,确保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其他练习中没有其他差异。
SAQ练习:整个实验周期为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每周2节体育课,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分在于体育课程准备部分中及身体素质练习部分,将游戏与基本脚步练习等部分替换为SAQ练习项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他部分保持不变,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他时间授课方式与授课时长保持不变;其中SAQ训练包括前期一个月的单项SAQ训练项目练习与后期一个月的SAQ综合练习,练习难度、动作要求幅度、速度随实验的进度递增。
2.6.4 专项考核标准与考试安排
专项考核技术测量标准:篮球考试成绩为技术评定与速度评定均采用十分制评分,篮球技术评定将参考体育与健康教材标准由两名固定专业教师进行评定取平均值。速度评定根据初测成绩及历年学生技术评定成绩进行五级划分,在速度评定时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区域完成基本的动作技术。
篮球行进间变向运球教学及考核标准见表3。
动作完成性测评,要求被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必须完成基本的技术动作环节,具体内容参考《体育与健康》,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定了四种变向运球的测试标准。
表3 评定标准
篮球专项考试测试安排:
学生将从篮球场一侧端线出发,通过4种变向运球并触及两侧底线后完成测试。测试中体前变向顺序为:提前变向运球、背后变向运球、胯下变向运球、后转身变向运球(见图6)。
图6 变向运球考核示意图
2.6.5 教学实验评定保障
2.6.5.1 为确保授课时间与练习方式的一致性,除游戏及基本练习部分以外,其他时间保持一致,实验组按照之前设计好的计划在准备部分运用SAQ训练法进行练习,授课内容为行进间的体前变向、胯下变向、背后变向运球。
2.6.5.2 采用单盲测试,被试的学生不清楚实验情况。
2.6.5.3 为确保实验的可靠性,除实验组准备部分变化为SAQ训练法外,其他部分皆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2.6.5.4 学期实验评定时,聘请统一专家对两组进行技评,确保准确性与公开性。
2.6.5.5 在学期评定时,两组人员都有固定人员在不清楚分组情况下进行评定,确保练习的有效性与一致性,同时在实验的同时了解学生的课下练习情况,并进行汇总与分析。
2.6.6 实验假设
假设一:在加入SAQ训练的篮球课程中,被试者的篮球技术评定能优于一般课程练习。
假设二:在加入SAQ训练的体育课程后,被试者的短距离爆发力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假设三:在加入SAQ训练的体育课程后,被试者的变向灵敏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假设四:在加入SAQ训练的体育课程后,SAQ训练项目能更好的调动被试者在体育课程中的积极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严格按照设定好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进行,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授课内容、方式上保持一致,并严格按照规定控制练习时间,确保实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在实验前后,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对实验对象保持场地、器材的一致。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分析
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发现(见表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素质都处于明显上升趋势,但通过将运用SAQ训练法练习的实验组与运用常规练习的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分析后发现,在50米跑项目和一分钟跳绳项目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在这两项数据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立定跳远项目上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验前后的实际对比中,采用SAQ训练对于50米跑以及一分钟跳绳项目有明显提升,而这两个项目又代表速度、爆发力与协调性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发现(见表5),在篮球技术得分方面经过对于测试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技术得分中两组技术得分的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对测试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出P小于0.05,说明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通过对技术与时间进行的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实验组在技术得分与用时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4 实验后三项测试内容对比分析
表5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技术评定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教学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研究,发现采用SAQ训练融入中学体育课堂在增强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等方面好于传统教学方法;在通过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比较发现,采用SAQ训练法在速度、灵敏性、协调性有明显提升。
4.1.2 通过对中学课堂中SAQ训练法的实验研究的分析发现,采用SAQ训练法的实验组在篮球变向运球课程中的运球动作质量以及完成速度都好于常规课堂练习下的完成质量与练习速度,这说明采用SAQ训练有利于提升变向运球的教学质量。
4.1.3 中学课堂中SAQ训练法的运用能够利用多样不同的组合练习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在课堂中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
4.1.4 通过实验过程发现,采用SAQ训练法和一般常规训练法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经过两个月的课时训练后,两组学生在练习后的跳远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4.2 建议
4.2.1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将SAQ训练方法和理念长期融入到体育课堂练习中,将SAQ训练与基础肌肉力量训练更好的结合。
4.2.2 学校体育课堂练习中应强化SAQ训练理念,使学生在技术练习过程中身体整体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将身体练习视为技术和运动安全的前提保障。
4.2.3 SAQ训练针对青少年身体发展不同敏感期,融入到整个学校体育教学阶段,将SAQ训练法从全年龄段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
4.2.4 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先进训练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并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勇于探索新的训练方法,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升与探究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