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9-04-08刘瑞娜申俊明许芳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量表学者

刘瑞娜,申俊明,许芳辉

1 前言

在全球众多国家之中,美国最早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其代表人物——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其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与外部环境所给予的不适应、不平衡所造成的疲劳、焦虑等行为状态[1]。而我国则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启了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之路,该领域的领头人黄俊伟于1999年发表了我国首篇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章[2]。

2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学术论文回顾

本文以“职业倦怠”“回顾”“展望”“体育教师”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检索出相关文章199篇,进一步统计得出,91%的论文来源于体育期刊。根据相关论文的发表量、研究视域等,把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繁盛阶段和停滞阶段。从下图可知,萌芽阶段相关论文1篇,发展阶段46篇,繁盛阶段98篇,停滞阶段53篇。以下则是对四个研究阶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所作的阐述。

图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论文发表量

2.1 萌芽阶段(1999-2000年)

论文是学科发展动态评价的重要指标,是检测学科发展成果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1999年黄俊伟补齐了我国在研究“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领域的空缺,他对高校35岁以下的173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职业倦怠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社会意识、文化认知背景是导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并提出消除倦怠的相关策略[2]。

2.2 发展阶段(2002-2008年)

从2002年起我国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增加,并且随着新理论、新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开始采用新思路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思考与解析。

第一,我国大多数学者开始重新解读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如王晓芳(2007)通过概念定义形式 :种概念=种差+属概念,将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解释为是一种因体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属性以及心理落差长期得不到疏解而产生的倦怠状态[3]。

第二,国内学者依据国外已盛行的量表开始研制适用于自己研究的量表。如李国红(2008)曾在国外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调查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经验证量表的信度、效度均适用于研究[4]。

第三,更多的国内学者倾向于研究造成不同层级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以徐磊、张薇[5](2005),刘贺[6](2007)为例,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研究得出:(1)长时期存在的“重成绩,轻体育”思想使得体育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教师产生了一定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尤其以薪资福利差异和压抑的心理状态最为突出。(2)繁重的工作负担、短缺的体育场馆设施、千载难逢的外出进修机会使体育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李进朝[7](2008)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实况分析,认为造成中小学体育倦怠的原因为:(1)特殊的教学对象以及繁杂的工作任务造成的心理负荷;(2)体育教师个体对体育学科认识的偏差;(3)教学能力不能满足时代变化的需求。

2.3 繁盛阶段(2009-2012年)

这一阶段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首先,从地域视角来说,我国学者对陕西、四川、广西、河南、广东、天津、海口、上海、江苏、内蒙古等不同省份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如赵艳玲[8]、余少兵[9]分别对河南省和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其次,国内学者趋于在某一理论基础上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比如:刘明智、项贤林、彭国强从“人格因素”这一层面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分析,笔者系统论述了A型人格、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和控制点四个方面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度较高的人格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0]。朱晶以心理契约视角为基准,对达成、发展和调整阶段的心理契约破坏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11]。

2.4 停滞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开始,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呈现出停滞现象。第一,学者未能突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由图1可知,到目前为止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仍以其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研究为主,还是没有跳出现有的层次。

第二,最近五年该领域论文在相关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均无产出,大多数论文发表于四、五类中文文献,说明最新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与重大进展,因此在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短板区。

2.5 取得的主要成就

2.5.1 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通过对游江波[12]、许刚[13]、李昌军[14]、徐磊[5]、谢波飞[15]等此方面论文的精读,总结出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社会因素:(1)国家大政方针对体育师资力量的关注度和引领的缺乏;(2)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体系仍需完善;(3)公众对体育教师的低认可度。组织因素:(1)学校领导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度;(2)体育教师受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工作负荷的影响。个人因素:(1)体育教师本身不能对自己的工作压力进行合理的调控;(2)不能正确摆正自己在学校的角色;(3)个人的品性和处理生活工作的能力的高低。

2.5.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学科研究

近年来,部分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如黄晓俊、刘玉琴 (2015)等学者以哲学的价值观为视角,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分析研究[16]。朱晶(2016)基于心理契约,以高校和体育教师两个层面为出发点,研究调查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预防和消除对策[11]。

2.6 研究存在的不足

2.6.1 研究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不高、影响力不大

近二十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学界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等影响因子较高的核心刊物上所发研究成果极少,在图2的86篇论文中,只有11%的相关文章来源于核心期刊,由此可知我国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较粗浅,研究成果的价值以及影响的发挥还比较局限。

2.6.2 研究成果总量偏少,已有研究存在一定的盲点

1999年至今,该领域相关文章的发表量为199篇,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盲点。

其一,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趋于横向研究,而历史比较、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层级教师等的纵向研究较缺乏。

图2 相关文献的来源

其二,从使用工具来说,国内学者在Maslach量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需要进行了重新编制,但是其基本核心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在因地制宜、自主研制、创新突破方面还是欠缺经验。如,马全艳采用 Maslach 职业倦怠通用量表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17]。郭凤兰、闫晓通过修订量表对专科体育教师进行了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18]。以上学者所采用的问卷都是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需要所编制而成的,但其问卷的核心仍借用Maslach量表,在这方面未能真正突破。

3 对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美好展望

3.1 整体推进,全新发展,突破纵向职业倦怠的短板

目前,我国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小有成就,学者对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而纵向追踪研究一直是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短板。纵向追踪研究主要指在不同的时间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发生变化的现象,以及探索倦怠现象变化的原因。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突破短板,向着新的探究方向迈进。

3.2 丰富本土量表的编制,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水平

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工具为Maslach 职业倦怠量表—MBI。虽然该量表在部分国家已经成功的试行和运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心理测量学上的问题。各个国家的国情及大政方针、教育体系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他国家的量表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研究。因而,有必要根据研究方向编制或修订出适用于调查对象的本土量表。

4 小结

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还有一些不俗的成就,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不高、影响力不大;(2)研究成果总量偏少,已有研究存在一定的盲点。笔者就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历史研究提出了两点展望:(1)突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加强纵向追踪研究的使用;(2)丰富本土量表的编制,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水平。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量表学者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