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9-04-07谢远锋
谢远锋
一般情况下,研究型课程在研究自我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确定专题,真正地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想[2]。研究型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究性,一般对生活现象、自我发展进行研究,探究面广、研究性强作为其优点,不仅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一个研究成功后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对成功的渴望。
一、培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化学实验中,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讲台上对化学器材进行简单的介绍。一些基本器具如胶头滴管、温度计、托盘天平等常见器具,学生可能会简易上手但是像集气管、冷凝管这些较为复杂的仪器,学生并不能操作自如,甚至在介绍时走神的学生并不能组装仪器。在研究型学习中,首先教师需要选择开放实验室,在说明功能后由学生亲自接手观察、相互讨论与研究,化学器具以其在学生生活中奇特少见的特性,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研究的积极性。其次,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化学现象由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课题。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1.为什么金属在双氧水中会产生气泡?2.为什么不同金属产生气泡的速度不一样?针对这些化学现象,教师并不事先详细讲解,而是由学生自我操作、针对化学现象相互讨论、查阅资料的方式自我解答。在通常课程学习中,学生可能更关注教师操作所产生的化学现象忽视操作细节,而在研究型学习中由学生相互监督,更注重细节。实践出真知,在自主操作中学生可以牢牢记住化学原理和实验现象,体验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二、化理论为细节,鼓励将化学融入生活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化学研究方面更具系统性和严谨性。因为化学现象所具备的科学理论较为复杂,如果仅仅通过系统授课的形式去梳理这些细节会让课堂枯燥无味,稍加举例仅会丰富知识内容,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探究性学习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平常常见的生活现象形式表现,并加以科学理论知识,两者结合以使学生理解本质、丰富体验、增进知识。
比如在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中,教师需要学生自带密封好、包装好的铁钉或方便携带的铁质器具。实验室需要器具有四支试管、四枚铁钉、5%~10%的盐水、植物油、久置的蒸馏水、镊子、滤纸胶塞、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实验药水:稀盐酸。在通知学生时,学生就已经明显产生极大的兴趣,不少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师需要我们自己带铁质用具?需要研究些什么?”在课堂未开始时,学生就已经在互相讨论中。有的学生会向其他同学讲述铁生锈的原理,有的学生在查阅资料,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教师如果趁热打铁地引导课题“探究铁钉生锈及除锈的原理”,学生便能及时将热情投入到原理探究中。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分工负责探究归纳:1.生锈前铁钉的颜色、状态。2.生锈后铁钉的颜色、状态。3.密度对比。化学性质:(1)金属与酸的反应;(2)金属能否被溶解。在探究中,学生先用植物油隔绝氧气,再将已经加热的食盐水缓慢倒入带有铁钉的试管中,有的学生铁制品纯度比较高生锈比较快,有的学生铁钉生锈较慢,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锈的细节。在除锈中倒入2ml 的稀盐酸,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有学生注意到有细小气泡产生。当铁钉上的锈消失并变得光亮时,将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用镊子夹取铁钉,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最后用干净纸巾擦拭干净。
在这一探究过程中,用探究性教学取代传统教科书授课的方式,以更加系统的实践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将需要列举的例子让学生亲自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化学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化学理论相结合,使学生牢牢记住化学现象与原理。
三、生活中的实践,鼓励化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
研究型学习可以改变学习方式,将学习与生活缔造相连。化学教师所追求的是学生不仅在课本中汲取化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将一些化学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对一些生活现象可以熟练解释并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中,学生在面对两支高低蜡烛燃烧速度中学习到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因此也能理解在火灾中需要匍匐前进的原理。在各种实践中,学生也学习到扑灭火种的主要原理是隔绝氧气,因此在遭遇危险时可以运用化学原理去解决问题。
四、总结
总之,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知识,课本知识的范围狭窄,研究性不如在实践中强。而在研究和沟通中学生可以产生思想的碰撞,以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形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汲取到知识的养分。在独立学习中培养洞察力和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交流与沟通,在竞争学习中培养思维的多样化。因此,研究型学习在教育界广为推崇,在化学实验中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