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创新方法例谈
2019-04-07舒煌辉
舒煌辉
一、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中提出“思想与社会课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发展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该要求着重说明在该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中,应以情感体验为核心,而实现情感体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体验[1]。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加上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从而引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共鸣。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有趣的家乡风情”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课前搜集活动,通过上网查询,询问家长等方式,搜集关于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通过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讲述、手工、表演等方式分享本地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承担和弘扬的责任。在教学“交通连着千万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年龄限制等原因,他们对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后果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刻。所以,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因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重大恶果的情境,用声音、影像、图片等方式去冲击学生感官,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对交通规则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教学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知和行的统一,是需要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2]。因此,教师应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问题的探究,在合作中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价值和作用,才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并在学习中体现到快乐,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逐渐内化成自己的品质。
例如“诚信是金”这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做人的诚信,诚实守信用是一种做人的准则是自尊自爱的表现,做到诚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诚信这种可贵的情感,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在新课进行前,可以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诚实为人,坚守信用”的活动,让各个小组搜集和整理与诚信相关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灵活多变,有的小组把故事编成了话剧,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表演其中的故事,他们的情感感染了班级中其他的学生,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三、拓展延伸教学法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的四十分钟显然是不够的,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就更需要注重知识从内到外,从课堂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的延展。因此,教师要注重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技巧、能力等运用到课外生活中,做好知识的延伸和拓展[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讲授四年级“56 个民族56 枝花”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调查活动。让学生对本校或者身边的亲戚朋友展开一次调查,看看有没有少数民族的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或者身边的人进行一次采访,记录他们的饮食习惯、民族文化、风俗以及信仰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去搜集和整理更多少数民族知识资料,在课堂中展示出来。教师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一场交流,把他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展示和共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得到拓展,为课堂内容做了良好的补充,进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认知入手,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从思考中发现观点的不同之处,分析错误隐含的问题,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以及思维不同等特点,找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切入点。比如五年级“规矩与方圆”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认知冲突的存在,让学生明白社会的稳定需要规则与约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如果社会中没有了规则,那么将会变成什么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列表统计的形式,以集体为单位去收集规则,对规则与无规则进行记录讨论,最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没有规则等一些反面教材,深刻体会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在讨论中找出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更多的教学方式,根据时代发展需求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充分掌握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地总结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