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96)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9-04-04杨才德
王 莹 杨才德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 6期)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其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该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1]。因此,其临床症状多出现于全身多个系统,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运用导师杨才德教授的星状神经节埋线术配合“杨五针”埋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佳,遂进行如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科收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 13例,女17例;年龄25~60岁;病程1~13年。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2~64岁;病程1~16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骨病与骨伤诊疗进展》中的诊断[2]:(1) 头部症状:如头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2)眼部症状:眼胀、干涩、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像有雾等;(3)耳部症状:耳鸣、耳塞、听力下降;(4)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5)心血管症状:心悸、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6)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恶寒,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7)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1.3 纳入标准 (1)均能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确诊者;(2)此次治疗前未接受其他方式的治疗;(3) 配合相应检查并积极治疗;(4)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主穴:星状神经节、椎五针、项五针。
1.4.1.1 操作 星状神经节用手卡指压式埋线手法。体位:仰卧位,头尽量后仰,口微张以减小颈前肌张力,且易触及第六颈椎横突。术者操作右侧应位于患者右侧,操作左侧应位于头侧。定位: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取胸锁关节上2.5 cm,前正中线旁开1.5 cm处双侧星状神经节点,标记之,此为“进针点”。
穿刺方法:术者戴无菌手套,术区碘伏常规消毒,选用 3.4 cm长 7#埋线针刀,线体用 2 cm长 4-0的PGA或PGLA线体,术者左手拇指与四指分开,四指紧靠于患者颈部,做卡颈动作,拇指轻轻触及皮肤,右手持针,刃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垂直,拇指与针尖同时向下移动,拇指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触及颈动脉搏动,确认已把颈动脉控制在指腹下,继续向下移动,当到达C6横突前结节时有明显抵抗感,右手向下快速突破,直达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退针0.2 cm,右手持针固定不动,左手拇指轻轻抬起,旋转埋线后出针,术毕,压迫针眼止血,创可贴贴敷针孔即可[3]。
1.4.1.2 椎五针、项五针定点 椎五针项A点:枕外隆突正中向下(2.0±0.5) cm,旁开(2.0±0.5) cm处,左右各一点;枢中点:枢椎棘突中间一点;枢外点:枢椎棘突左右各一点。
项五针项中点:头后正中线上,枕外隆突正中向下(2.0±0.5)cm处;枢外点:枢椎棘突左右各一点;肩胛点:肩胛骨内上角左右各一[3]。
椎五针、项五针均采用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术。以上治疗3次为1个疗程,1次间隔15 d,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4.2 对照组 主穴:颈夹脊 2~7、风池、天柱、大椎。配穴: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胆俞、太冲。操作:用PGA或PGLA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或者胶原蛋白线注线法。夹脊穴向脊柱方向呈75°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呈45°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并达到肩臂。风池穴,向鼻尖方向针刺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其他穴位常规操作[4]。穴位可分为 2组,每 2周治疗 1次,3次为 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3个疗程后,不适症状消失,3个月内未复发。有效:治疗3个疗程后,不适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不适症状与治疗前相同。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分析,总有效率及治愈率使用卡方检验,由专业人员对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 73.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星状神经节为主治疗疗效优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见表1。
表1 2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影响人群范围广泛,20~80岁均可患病,患病率高达64.52%以上。一般而言,它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但近年研究发现,其患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发病人数不断升高,所以其临床治疗和预防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目前认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受压和颈椎失稳 2种,其治疗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主,中医有内外治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小针刀疗法等;西医有服用西药、牵引、制动法、窦椎神经阻滞疗法、理疗和高压氧疗法等,但临床疗效大多一般且反复率高。而星状神经节埋线主要作用分中枢作用和周围作用两方面:中枢作用主要在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持心血管功能的正常;周围作用是支配区内的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使交感神经支配血管功能、腺体分泌、肌肉运动、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以及痛觉传导受到抑制。研究表明,反复刺激星状神经节对自主神经是一种复活锻炼,可以恢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交感迷走-平衡的破坏,还对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星状神经节埋线通过调节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助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许多功能失调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长效刺激星状神经节可以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的高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的紧张度,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交感神经节治疗,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对症治疗手段[5]。
颈椎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痹证”等范畴,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痰、瘀、虚,在许多古籍文献里也有对其病因的描述,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济生方·痹》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本临床观察表明,运用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其产生的长效机制对此类患者有很明显的疗效,并且较单纯穴位埋线选穴少,治疗方便,治愈率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