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高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9-04-03张红霞
摘要:职高语文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抓住学科特色,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主体,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唤醒创新意识,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他们的创新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思维
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曾将人才分为四类:第一种是正三角形,象征头脑尖锐而知识基础宽厚,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优良的人;第二种棱形,表示有尖锐的头脑,但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有发明创造但不深刻;第三种哑铃形,表示知识宽厚,但头脑不尖锐,这类人不尖锐的思维被宽厚的知识基础所弥补;第四种是倒三角形,表示头脑迟钝且知识基础单薄,这类人一世无成。由此可以看出,真正有学问的人,应该是既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有敏锐的创新能力的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结合近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做法。
一、 引导发现,唤醒创新意识
美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至关重要。教學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互相解疑,从而唤醒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勇于向作家、权威及现成观点挑战,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已有的答案。从而敢于质疑,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如在教学语文《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针对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儒家思想?赵盾这个人怎样?他按臣道“敬”做到了吗?既然晋灵公是无道之君,杀了他,为什么还要讨伐赵穿?几个问题像扔了几颗炸弹,把课堂讨论气氛炸的轰轰烈烈,等同学们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一堂课也已近尾声了。设计了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收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可让学生思维求新、求深、求活。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 诱导点拨,培养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16岁时曾产生了一个“怪诞的狂想”:假如我骑在一条光上,去追赶另一条光,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这一想象促使爱因斯坦后来发现的相对论。可以说,宇宙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都是以人的想象力为推助器的。想象力是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创造的源泉和基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和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导”:引导、诱导、指导,要善于利用课文中联想和想象因素,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提供的材料,营造联想和想象的氛围,拓展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为使学生充分领悟虚实相生之美,让学生结合过去所见所闻展开联想,学生思维之门打开了,他们联想到了《红楼梦》中黛玉临死的话:“宝玉,你好……”想到了深山藏古寺的绘画技艺;想到了书法作品中的飞白艺术……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创造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和学生协调一致,主导与主体积极配合,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三、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输方式与表现形式,充分展示教材美的世界和美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有效刺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利用语文符号和声像符号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让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
例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采用了诗、画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器官,启发他们的想象。用多媒体演示一幅幅清丽幽雅的图画,词清韵幽,秀美流畅,感情缠绵,景物优美宁静,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沉醉在清幽的画意之中。讲授《都江堰》游记散文时,为学生放映都江堰短片,学生感受到气势恢宏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同时,也引起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学生随着作者一起走近了都江堰,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这样,语文课上成了熏陶课,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指导实践,挖掘创新潜能
运用是学习最好的消费,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自读和运用,学会迁移和运用,学会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
1. 学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对阅读规律的总体把握,为学生阅读提供好的范例。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系统地传授阅读知识,学习阅读技能,给予不同课文不同的能力定向和训练目标,对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结,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读能力。譬如,比喻是文学修辞中极重要的一格,少则零句,大则整篇,零句如“人生若梦”“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之类,整篇如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离骚》等等,学生如果能循例推求,就可以明白比喻在文学作品中如何普遍,如何重要,如何解读和如何自觉创造。
2. 学会表达,有效巩固阅读成果。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能力要求,做好定向训练工作,结合学生接受情况,加强说、写训练,加强阅读教学中师生交流、集体交流的密度有效培养学生动口能力、动笔能力及应用能力,增强阅读的功能。
3. 把学术研究引进了课堂,上课前将小论文题目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如《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祥林嫂和水生嫂》《“戍楼刁斗催落月”与“一夜寒声传刁斗”》等等,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当我们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创新意识已经苏醒,教师只有不懈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心智,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个性。
作者简介:
张红霞,北京市,北京市顺义区成人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