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孟子的“性善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9-04-03周伟

读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性善论孟子必要性

摘要:孟子对“人性本善”深信不疑,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放弃被动和被迫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本性的善发展出来;教育是自动的,没有具体的标准。孟子人性相关的本善教育哲学思想会对现代教育体系有很大的指导性。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一、 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涵

在先秦诸子当中,孟子的辩论能力特别出色,逻辑感明显比一般学者要强。这也体现着时代风气,那毕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大学派无论为了争理想还是争实惠,都需要靠唇枪舌剑把对手斩落马下,还要能把金主本人说服。在一次次辩论当中,孔子原本悬置不论的问题终于被提起了。我们来看一段《孟子》原文:告子曰:“性犹杞(qǐ)柳也,义犹桮棬(bēi quān)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yé)?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yú)?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首先提出人性论的命题:“人性就像柳树,仁义就像杯盘,把人性塑造出仁义,就好像拿柳树制作杯盘。”(今天我们用的杯子、盘子,基本都是瓷器,但孟子时代还没有瓷器。用木材制作杯盘,今天在日本还比较常见,我们能在无印良品的店里看到。)这时,孟子要反驳告子了:“您是顺着柳树的天性制作杯盘呢,还是毁伤柳树的天性来制作杯盘呢?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意味着仁义必须毁伤人的天性了?忽悠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就是您这种言论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又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水流,哪边有缺口就向哪边流。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确定性,就像水并不会固定流向哪个方向。”孟子反驳说:“水的流向虽然不固定,但‘水往低处流总是固定的吧?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像水流没有不向下的。当然,你拍打水面,或者用什么机械,也可以使水往上流,但那是水的天性吗?不,那只是形势使然罢了。人改变本性做坏事,道理也是一样的。”

这种问题无论在东方和西方都属于源远流长的经典问题,它的最简化的形式就是“恶从何而来”。儒家传统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但“性相近,习相远”,善良的人在不良环境里沾染了不同程度的恶习。要想劝人向善,必须树立好榜样。这种看法既很符合常识,也很让人爱听。程朱理学,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这对概念,前者是善的来源,后者是恶的来源,这就是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二、 孟子性善论的教育哲学思想

孟子对“性善论”进行论证后,孟子认为这种性善论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我们如果可以让潜在的善意,通过合理,适当的发扬,将善端发展成为真正的善意。现实生活中善端的发展需要教育的灌溉和滋养。

第一,孟子人性当中存在善,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将人性的本善激活,让本善生长、发育。所以孟子不提倡强迫的教育和被逼的教育,主张自主的接受教育。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教育一个重要的准则是自主的,但是也不能没有一点规则,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至于彀,学者亦必至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这个标准的教育方法,我们站在孟子的角度来看,会觉得是教育的准则。

第二,人性是本善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对自身本善的充分引导,孟子并不认为人所有的品质都是好的,人都是全然的善意的。人的善意受到环境、利益的诱惑,会发生变形。正是如此,孟子才让我们保持善端,警惕物质的引诱,对不佳的环境要勇于说不,善于从他人的劝诫和教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符合社会要求的品质的人,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内心本性善的挖掘,每个人天生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的规则,内心会有一些不可以触碰的红线,这也是人性的底线。人性也会在教育中得到丰富,人性也是具有可塑性,这是教育活动发生的前提,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人性中蕴藏着善,那么通过教育可以实现人性善的成长,从一个善端的种子,发育成长为一颗高品质“大树”,通过不添加任何与“人性”不相干的东西,而是将原先存在的东西发展出来,通过孟子的理论,我们知道任何人通过自觉地教育,都可以培养成为一个高品质人才。

三、 从孟子的“性善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 在主体观上:确立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思想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教育者作为唯一的主体,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常常被主体性被忽略了。我们会固定的将受教育者定位于教育的客体。教育对象不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而是被迫,被灌输,教育对象被过度的客观化,受教育者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创造活动,极大地压制了受教育者的热情。孟子的“性善论”理论教育我们,人性本善,生来平等。孟子主张“尧舜与人同耳”“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教育活动的模式是“主体——主体”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者主要是作为价值的风向标,为学生指出方向和方法。教育主体的思想基础是展开教育活动的基础。通过对教育活动的设计,来讓受教育客体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时教育模式发生了改变,“主体——客体”的旧模式,转变为“主体——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 在方式方法上: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

孟子的性善论,是以人性本善最为基点,对于人性展开很多讨论,例如: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性会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的转变,那些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人,是因为他本性的善被现实和环境遮盖了本善,因为不能发展内心的本善。要对这种差别不另眼相看,创造出相应的环境,符合人性中本善的发展,这才是符合人性的。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的思想品质,过去那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形式,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了。现阶段,我们需要建立平等交流、相互沟通、寓教于乐的环境,增强现实感、亲切感。方法是方式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思想政治课程要想获得更好的成果,就需要方法的灵活多变,针对学生具体的问题展开分析,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很多教育方法没有所谓的缺点和优点,它们具有的只是特点。选出某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符合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心理发展需求,教学效果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本文通过对从孟子的“性善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别对孟子的“性善论”的起源进行讨论,并且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解析,最后对孟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希望可以给教师一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黄玮.孟子性善论对思政教育的现代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2):125-126.

[2]黄伯红.孟子的性善论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5):21,127.

[3]黄章匾.孟子“性善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长江丛刊,2016(09):133.

作者简介:

周伟,湖南省益阳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性善论孟子必要性
磨刀不误砍柴工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