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心理护理用于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分析
2019-04-03蒋进枝
蒋 进 枝
(武汉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武汉 430000)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病,致死率极高[1],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期较长,恢复期中若患者的情绪发生较大波动,心情郁结,对患者的恢复更是不利[2],因此一定要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本文主要探究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2例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急诊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46.14±2.14)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44.26±3.23)岁。所有患者对此次实验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排出标准
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器官方面的重大疾病;患者都具有基本的认知和沟通能力,并无精神方面的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结构式心理护理模式。
常规护理: 对患者进行吸氧,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同时谨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进行一般的心理护理模式。
结构式心理护理模式:(1)健康知识普及:向患者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正确的愈后护理模式,更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避免加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2)心理护理:向患者家属普及情绪控制以及自我情绪管理的方式。使患者在患病后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可以自我排解。并告知患者病情情况,使患者接受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3)环境熟悉和病房管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居住病房的情况,同时帮助家属准备好住院期间所需要的所有必需物品,增加居住时的舒适性。同时保持病房卫生,避免因为环境因素造成负面情绪。通过增加居住的舒适度,缓解患者患病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并对患者的询问保持足够的耐心,避免使患者感到被忽视,出现不良情绪。
1.4 疗效观察指标
依据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评分情况。分值高则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较严重。
健康调查简表从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总分100,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健康状况较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经过综合式心理护理干预后,抑郁自量表评分和焦虑自量表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式心理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康复有效果。
组别n观察时间抑郁自量表评分焦虑自量表评评分实验组46干预前49.28±5.3853.17±4.19干预后30.58±4.1632.69±4.09对照组46干预前50.16±5.0754.18±3.19干预后40.03±3.1839.19±3.10P值<0.05<0.05
经过综合式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数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发病后面临极大的死亡风险[2]。由于该病致死率高,在急诊进行抢救后的患者多面临严重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患者的恢复也受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的影响[3],因此对患者进行综合式心理干预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组别n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会功能总评分实验组4666.13±7.3668.13±6.9867.18±3.2967.29±7.05对照组4650.34±8.0451.58±8.2850.79±7.1650.77±8.02<0.05<0.05<0.05<0.05
通过吸氧、生命体征监护等常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发生意外情况而危及患者生命,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程度不够[4]。若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或者心情郁结、焦虑,这对患者的恢复都极为不利,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5]。而通过综合式心理护理模式则可以在健康知识、心理护理等方面多方位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综合使心理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情绪引导,使患者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并及时为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同时通过与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帮助患者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和控制,避免出现情绪波动过大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突发疾病的风险。此外,通过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和正确护理方式的指导使患者在出院后也能得到较好的护理,一定程度避免患者病情的加重[6~7]。
通过实验结果可知经综合式心理护理模式的患者在焦虑自评表评分和抑郁自评表评分方面都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SF-36量表的评分也明显高于进行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这表明综合式心理护理模式用于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临床意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