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人际关系的语用管理
2019-04-03武保勤
武保勤
(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一、引言
Wittgenstein(1998)曾说过,最显而易见的东西可能是最难以理解的。沉默,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非言语形式在日常会话中占总会话时间的比例为5%至65%不等,一般在40%至50%左右(转引自左岩1996:13)。沉默在狭义上指“声音的缺失”(Levinson 1983),在广义上指交际情境中由信息发出者自身所激发的或由信息发出者对环境的利用所激发的一切刺激(Larryet al.2008)。Sifianou(1997:63)认为,沉默指包含一定交际目的的话语的缺失或根据文化规约传递多种意义的一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相对而言,Sifianou较为准确、全面地概括了沉默的本质特征,因此本文在其定义的基础上,将沉默界定为与言语相对的、有意义的、具有一定交际目的的话语的缺失。
Brown & Levinson(1987)在其经典著作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中很少讨论沉默作为礼貌策略的问题,他们认为,沉默是一种不威胁面子的行为。相较而言,Sifianou(1997)认为,沉默可以用来实施 Brown & Levinson(1987)提出的大多数礼貌策略。例如,当沉默表达的是团结和融洽时,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礼貌策略;当沉默表达的是距离的疏远时,则是一种消极礼貌策略。此外,在表达最间接的“言语行为”方式时,也可以使用沉默作为一种“间接策略”(off record)(Saville-Troike 1985;Tannen 1985)。本文认同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即沉默并不仅仅是言语的缺失,其在人际交往中还可以发挥多种语用功能。
随着语用学研究出现关系转向(Enfield 2009;Spencer-Oatey 2011),对关系的语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方面(Spencer-Oatey 2013),未有涉及沉默对人际关系管理的相关语用研究。基于自然发生的口语语料,本文尝试从人际关系管理的视角来探究沉默的语用功能,揭示沉默参与人际关系管理的动态过程。
二、沉默的相关研究回顾
沉默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多与消极、被动、无能为力和死亡有关,被视为言语、意义和意图的缺失(Bruneau 1973: 18;Dauenhauer 1980: 5;Saville-Troike 1994;Poyatos 2002:II,197-299;Zerubavel 2006: 13)。Bruneau (1973)将沉默分为心理沉默、互动沉默和社会文化沉默三种类型,并从时间感知角度对三种类型进行了区分。Levinson(1983)根据话轮转换规则,将沉默分为话轮内沉默、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三种类型。其中,话轮内沉默又称停顿,话轮间沉默根据不同的话轮转换规则可分为间断和空隔。这两类沉默依附于话轮,作为会话双方组织言语的辅助手段,属于非意义沉默。话轮沉默又称可归属沉默或意义沉默,可单独充当话轮,由会话参与者有意识的行为导致。Kurzon(1995)区分了有意沉默和无意沉默,认为有意沉默是指听话人故意不与说话人合作的行为,无意沉默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默,通常由听话人压抑自我导致。
沉默研究见诸不同的体裁,有一般性的沉默研究(如 Saville-Troike 1985,1994;Kurzon1995;Jaworski 1997)、特殊言语社区中的沉默研究(如 Morsbach 1988;Agyekum 2002;Kogure 2007),以及教室或法庭中的沉默研究(如 Mirfield 1997;Easton 1998;Leander 2002;Liu 2002;Cotterill 2005)等。此外,一些学者试图提出理论框架或模型来研究沉默在话语中的作用 (如 Saville-Troike 1985;Kurzon 1992,1995)。Saville-Troike(1985:11)建立了一个广泛的民族志框架来分析沉默,认为沉默具有命题内容,但必须从语境中确定,因为沉默“比言语更能融入语境”。Kurzon(1995)则针对警察或律师在法庭上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问题,建立了一个解释犯罪嫌疑人保持沉默的社会语用模型。
相比国外,国内对沉默的研究起步较晚。左岩(1996)以英语会话中的沉默为研究对象,在厘清会话结构几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位置(location)、长度(duration)和频率(frequency)三个方面探究了沉默的交际功能。杨平(1996)深度剖析了沉默的语用功能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范志燕(2001)在分析沉默本质和语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沉默涉及的社会心理文化因素。岳守国(2003)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一般性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无语现象的理论基础,强调在交际研究中应该对话语和无语一视同仁,认为它们都是有效、互补的交际方式。匡小荣(2007)基于大量的日常语料,对沉默可表达的意义进行了归类及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影响沉默意义的相关因素。周树江(2010)探讨了非意义会话沉默的元话语功能以及话轮沉默意义的语境充实。
然而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笔者发现,多数是从沉默一般意义上的功能(如 Kurzon 2007;Baker 2010;李凤琴 2010;欧阳静 2012)和跨文化差异的角度(如宋莉 1998;高华伟 2007)进行的,采用的理论框架主要集中在礼貌原则、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和顺应论,鲜有涉及 Spencer-Oatey 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而且,以往研究(如 Jaworski 1993,1997;Jaworski & Stephens 1998;Hutchby 2008)大多认为沉默可以避免冲突或缓解尴尬场面,即当语言表达无法避免社交场合中的强加、对抗或尴尬局面时,使用沉默则可以避免。
三、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本研究借助 Spencer-Oatey(2008)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分析沉默在人际关系管理中的语用功能。在该理论中,关系指的是交际者对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不和谐、稳定-波动、温暖-敌对的主观感知(Spencer-Oatey & Franklin 2009: 102)。Spencer-Oatey(2008: 14)认为,对关系的感知受到三个相互关联的潜在因素的影响,即面子敏感因素(简称面子)、社交权利与义务、互动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中的管理目标(Spencer-Oatey 2008:14)
(一)面子管理
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第一个因素是面子。Spencer-Oatey(2008:14)认为,面子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声称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体面子、关系面子和集体面子。个体面子指的是个人的素质面子,包括长相、能力、知识等,涉及自身的荣誉、尊严、价值等;关系面子和集体面子又称社会身份面子(social identity face),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身份定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如长辈、上级、好友等,涉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个体面子、关系面子以及集体面子都会受到交际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人际交往中,面子不仅是个体关注的对象,更多时候也是群体关注的对象(Gao 1996:96),交际者通过面子管理实现对人际关系的管理。
(二)社交权利与义务管理
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第二个因素是社交权利与义务。人们认为自己拥有一系列与他人相关的社交权利与义务,因此人们的行为预期与他们感知到的社交权利与义务有关,具体体现在人们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对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期望。如果这些期望没有实现,人际关系就会受到影响。
社交权利与义务管理包括平等权和联络权。平等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如要得到公平的对待,就需要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应强加于人,具体包括损失-受益和自治-强加两个小类。联络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交际者有权利和他人进行符合双方关系的交往,包括与他人进行适当交际的权利和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权利,联络权受交际参与-分离和情感参与-分离两个因素的影响。语境、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以及交际目标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交际者对双方社交权利与义务的感知。
(三)互动目标管理
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第三个因素是互动目标。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往往(尽管并非总是)有特定的目标。互动目标管理和交际者具体的交际任务相关,这些目标本质上可以是关系型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寒暄;也可以是事务型的,如以任务为中心的人际互动。互动目标在关系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会极大地影响交际者对和谐关系的感知,因为互动目标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交际者的情感反应。
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礼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该理论超越了关于礼貌的研究,对在人际交往中如何管理交际双方的关系同样具有解释力。该理论认为,交际的过程即交际者管理双方关系的过程,因此被视为语用学研究的关系转向(Spencer-Oatey 2011)。根据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交际中影响交际策略选择的人际目标一共有以下四种:一是关系提升取向,强化或增强彼此和谐关系的愿望;二是关系维持取向,维持或保护彼此和谐关系的愿望;三是关系忽视取向,对彼此关系的质量缺乏关注或兴趣;四是关系挑战取向,挑战或伤害彼此和谐关系的愿望(Spencer-Oatey 2007)。
然而,在实际人际交往中,这种“和谐关系”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Spencer-Oatey 将这些因素分为五大域(又称为五大关系管理策略),即以言行事域、话语域、参与域、语体域、非言语域。她认为,人际关系并非只会受到言语行为的威胁,其他几个方面同样会威胁到人际关系,如话语域、参与域、语体域和非言语域。沉默属于非言语域的一种,自然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中的非言语域为沉默的语用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四、沉默的人际关系语用管理
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沉默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管理人际关系。沉默是言语的缺失,但语言形式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信息意图的消失,也不影响交际意图的实现,如例(1):
(1)(李某是在读博士生,张某是中学老师,两人是大学室友)
01李某:太幸福了,都有宝宝了,而我还在上学。
02张某:上学才好呢,好多人想上还上不了呢!
03李某:也是,对了,你结婚的时候他家给了你多少彩礼钱?
04张某:……
05李某:你看我,净对钱感兴趣。
语境的解读依赖于话题相关的语境特征。语境的充实和还原是准确解读沉默的前提条件。根据关联理论,个体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关联性越小(Sperber & Wilson 1986:124)。相比言语,沉默具有微弱的语境效应,也更加模糊,因此也更加难以解读。根据Sperber & Wilson(1986:84-85),当交际者产生某种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刺激以向对方表明或更清楚地表明一组假设时,信息意图被识别出来;当交际者向对方表明其具有这种信息意图时,交际意图被识别出来。
李某和张某是大学室友,张某大学毕业后奉子成婚,丈夫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工作也不稳定。李某问了张某一个在即时语境下比较敏感的话题——彩礼钱(03),张某没有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以沉默的方式(04)委婉拒绝了李某的提问,李某领会了张某的主动沉默,意识到问题的不合时宜,于是采取幽默自嘲的语用策略(相关会话补救措施)(05)自己圆了场,避免了尴尬局面。
例(1)中,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均得到了实现,信息意图通过张某表面上的沉默(这种沉默是有意图的,即不想谈论此话题的交际意图)来表明,也就是说,沉默代替了问答毗邻对中预期的语言反应。张某用沉默维护了个体面子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面子(好友),实现了交际意图。又如例(2):
(2)(两人是大学生,情侣关系)
01女生:过来,你看这衣服是我穿好看,还是模特穿好看?
02男生:……
03女生:谁穿好看?
04男生:你穿好看。
05女生:才不信,犹豫那么久!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受权利距离、社会地位、性格、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听话人选择的交际策略也会有所不同。根据 Bousfield(2008),面对不礼貌言语,听话人可对其作出回应,也可不予回应,即保持沉默。事实上,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回应,是一种“隐含的言语行为”回应。例(2)发生在服装店,女生问男生衣服是她穿好看还是模特穿好看(01),男生并没有予以回答,而是保持沉默(02),在女生的再次追问下(03)才说“你穿好看”(04)。即便如此,男生并没有满足对方最开始的情感期待,女生意识到这种非正常(标记性)的沉默很有可能表明男生认为女生穿这件衣服并没有模特好看,也可以从女生后面的话轮“才不信,犹豫那么久”(05)知道,女生已经推断出了男生沉默的交际意图。
沉默是一种有意识的非言语交际,是一种隐形的、内在的心理活动和状态,需要借助外部的标记性符号来解读,其解读往往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综合语境因素,才能对其进行全面理解。沉默对人际关系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维护人际和谐关系、忽视人际和谐关系和挑战人际和谐关系。
(一)维护人际和谐关系
根据 Spencer-Oatey(2002),在人际交往中,交际者有追求人际和谐的心理取向,追求和谐是人类普遍的社交和心理需求,也是人类理性本质的体现,如例(3):
(3)(同学A、B和C边走边商量着该如何向某学霸表达他们想抄他试卷的想法,见到学霸走来,同学A半开玩笑地表达了他们的意思)
01同学A:考试时,我们都坐你旁边哈(笑)!
02学霸:……
03同学B:这样不太好哦。
04同学C:也是,还是好好复习吧(向A使眼色)。
05同学A:好吧。
沉默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在互动中才有意义,在互动中沉默的意图才更加明晰(Bruneau 1973)。沉默可表明交际一方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具有人际功能。例(3)中,同学A期待学霸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口头回应,而学霸却保持沉默(02),学霸的沉默没有遵循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是一种不合作的行为,因此会被理解为拒绝,并对同学 A 产生即时语境影响。同学 B 和 C 意识到了学霸可能的沉默意图,通过会话暗示来进一步确认学霸的沉默意图(03、04)。同学 A 的话(01)看似玩笑,实则侵犯了学霸的平等权,即不被人无端要求或命令的权利(Spencer-Oatey 2000)。根据学霸的沉默(02),我们可以推断出其不想以拒绝的形式给出威胁同学面子的回应,所以宁愿不回应或者不合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他人面子的威胁程度,间接维护了同学间的人际和谐关系。
由于沉默所能发挥的交际功能有限、所参与的交际语境有限且意图具有不确定性,其相对于言语而言更为显著(Schiffrin 1994),如例(4):
(4)(王某是某公司高管,张某是公司职员,两人私下相交甚好,其他人属同一公司职员)
01张某:大哥,听说你在家里都听大嫂的(笑)?
02王某:……(口略张,低头盯着酒杯)
03其他人:……(笑声起)
04张某:是不是呀?
05王某:聊得深了哈(笑)……
06张某:是吗?
07王某:你酒还没喝够是吧(笑)?
08张某:……(笑)
例(4)发生在酒桌上,张某当着王某下属的面问了一个较为隐私的问题(01),言外之意表明王某没有家庭地位,家里的事都是妻子说了算。张某虽然措辞(大哥、大嫂)较为礼貌,但由于王某的社会地位较高,又是当着众多王某下属的面这么说,此番话语非但没有拉近王某和张某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反而威胁了对方的社会身份面子,即王某在下属眼中领导的身份定位。张某对王某在家庭中话语权的否认从某种程度上挑战了王某在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因为如果家里凡事都是妻子说了算,可能会被周围人尤其是男同胞嘲笑没有家庭地位。面对这一面子威胁行为,王某选择了沉默(02),沉默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如口略张,低头盯着酒杯。
沉默是一个话语准备的过程,是为促使事物向主观意愿方向发展而保持的一种理性选择,并不代表思考和言语交际的停止 (周民权 2012)。面对张某的面子威胁行为,王某在前一话轮选择了沉默(02),但在随后的话轮中半开玩笑(面带笑容)地说话题聊得深了(05),这句带有评价性色彩的话语暗示他不想就此话题继续聊下去,试图结束当前话题。然而,张某反问“是吗”(06),表明他似乎并没有领会王某的意图,或是希望就此话题继续聊下去。紧接着王某在随后的话轮中问道,“你酒还没喝够是吧”(07),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他在最初的话轮中保持沉默是间接拒绝回答张某问题的表现,王某的沉默既维护了自己的个体面子、现场其他人的集体面子,也维护了他和张某之间的关系面子。
(二)忽视人际和谐关系
(5)01乘客:喂!前面路口停一下!
02司机:……
例(5)发生在一辆乘客并不多的乡村大巴车上。例子中,司机没有义务在非停车地点停车,虽然在乡村路段多停一站对其而言并无损失(乡村路段没有交通信号灯,大巴车通常随叫随停,司机并不违反交通规则),然而乘客命令的语气(01)却让司机感觉到了对方话语的强加力度,使得原本的请求言语行为被司机感知为命令言语行为,因此侵犯了司机的平等权(自治-强加类),即不被人强加意志的权利。此外,乘客对司机的称呼语“喂”属于不礼貌称呼语,威胁了司机的社会身份面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控制好沉默就意味着控制了与他人的互动。例(5)中,司机的沉默交织着权利、社会距离以及面子等多种因素,面对乘客看似合理的要求,司机并没有给予回应,而是保持沉默,这是忽视人际和谐关系的表现,表明司机并不想就维持当前的人际和谐关系付出努力。该乘客下车后司机所说“什么人都有”也印证了我们的推测。
沉默概念是在“说”的背景下形成的,是“说”的第二属性(李凤琴 2010:57)。沉默虽然是言语形式的缺失,但伴随其出现的还有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周树江(2010)也认为,沉默的间接性是有标志的,不同于其他间接语言形式,它表现为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的缺失,其话语意义只有靠特定语境才能加以充实。这些语境因素就包括伴随沉默一起出现的一些非言语行为,如眼神、体态、面部表情等。眼神、面部表情等肢体动作的变化都会影响沉默的解读,这些非言语行为有助于理解沉默的交际意图,如例(6):
(6)(李某和唐某是一对刚分手不久的情侣)
01李某:我刚回来,来看看你。
02唐某:……
03李某:需要帮忙吗?
04唐某:……(转身拿东西)
05李某:有指甲剪吗?我指甲倒刺了。
06唐某:……(洗菜并把水龙头开得很大)
07李某:我的指甲破了。
08唐某:……(切菜速度加快)
09李某:为什么?
10唐某:……
11李某:为什么?
沉默是心理活动在客观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心理世界,沉默的意义在于它不断地聚集力量以溢出沉默的范畴(Dascal 2016)。例(6)中,李某来找唐某复合,见对方不予理睬(02、04、06、08、10),多次试图打破沉默局面(03、05、07、09、11),然而对方依旧与他冷战。从李某一连用了两个“为什么”(09、11)试图再次与唐某交流可以看出,他感受到唐某的沉默是故意为之。唐某的沉默违反了社交权利与义务管理中的联络权,即交际者有权利和他人进行符合双方关系的交往,包括与他人进行适当交际和情感交流的权利。唐某一直保持沉默,避免与李某有眼神接触,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如转身拿东西(04)、洗菜并把水龙头开得很大(06)、切菜速度加快(08),这些动作实际上是针对对方的。上述对双方人际和谐关系的忽视行为表明,唐某并不想与李某复合。
(三)挑战人际和谐关系
(7)01哥:一回家,就只知道待在屋里!
02妹:……(装作没听见,没有眼神接触)
03哥:去把衣服洗了!
04妹:……(皱眉,手捂在额头继续写作业)
05哥:我叫你洗衣服去,你聋了?
06妹:……(手堵住耳朵)
07哥:你长本事了是吧?
例(7)中,哥哥命令妹妹洗衣服的语气,让妹妹感受到了一种强迫感,是对其社交权利的威胁(没有人规定回家不能待在自己房间里)。哥哥并没有站在妹妹的立场为其着想,因此他没有得到妹妹言语上的回应。妹妹一直保持沉默(02、04、06),没有与哥哥发生正面的眼神接触,但一系列的肢体动作都是她的无声反抗,如皱眉(04)、手捂额头(04)、手堵住耳朵(06)等,表明她极不乐意听从哥哥的话去洗衣服。妹妹一味的沉默激怒了哥哥,引发了冲突(05、07)。此例中的沉默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挑战了兄妹俩之间的人际和谐关系。又如例(8):
(8)01妻子:这都什么朋友啊,还穿了我的拖鞋,连说都不说一声,有这样的吗?
02丈夫:……
03妻子:说话呀,连沙发都动了。
04丈夫:……
05妻子:这都什么人啊,真不把自己当外人!
06丈夫:……
07妻子:你哑巴了,屁都不放一个!
例(8)中,丈夫在妻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带朋友来家里聚会,妻子下班回家不仅看到满屋的狼藉,还发现有人穿了她的拖鞋(01),甚至有人将沙发移到了家里的另一个角落(03)。面对妻子的抱怨,丈夫却一直保持沉默(02、04、06),这使得妻子非常生气并最终对丈夫发火(07)。虽然丈夫有错在先,但妻子的话语如“这都什么朋友啊”(01)“这都什么人啊”(05)直接威胁了丈夫的关系面子,这不仅是对丈夫朋友,也是对丈夫的否定(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否定了丈夫在朋友这个群体中的公共价值。面对妻子对朋友以及自己的指责,丈夫选择沉默不语,殊不知当家庭中的一方执意要求另一方对某事进行解释时,如果对方一直保持沉默,往往会加剧双方之间的冲突,不利于矛盾的化解。此时的沉默是一种冷暴力,极易引起冲突,挑战家庭中的人际和谐关系。
五、结束语
沉默是言语交际中情感表达的一种非言语方式,并不否定或终止互动,而是与其他因素一起在人际关系的维持和变化层次顺序中起作用。沉默的模糊性会影响会话解读,需要结合其他语境或非语境因素才能实现全方位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沉默和言语不应该看作是二元对立的,它们是一个连续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默是人类交际的最高形式,无须言语就能把人类的意图传达出去。交际双方通过识别出对方的沉默意图并调整会话行为,从而推进会话的进行。在人际交往中,交际者之所以使用沉默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其根本目的在于管理人际关系。长期以来,沉默被视为礼貌的重要特征,能够有效地缓解尴尬,避免冲突,维持人际和谐关系(Tannen & Saville-Troike 1985;Lebra 1987;Sifianou 1997;Jaworski & Stephens 1998;Kurzon 2007)。本文发现,沉默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虽然总体体现了人际和谐的语用取向,但也会引发人际冲突,挑战人际和谐关系。
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释了沉默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关系管理功能,揭示了沉默背后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对沉默的解读并不是简单、消极的意义还原,而是复杂、积极的意义建构,沉默不仅可以维护、忽视人际和谐关系,也可以挑战人际和谐关系,引发冲突。本研究体现了沉默作为非言语现象的复杂性及其作为研究场所的丰富性,拓展了我们对沉默语用功能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沉默这一非言语手段减少交流障碍,以实现真正的“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