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小儿高热惊厥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方法及临床效果
2019-04-03武艳
武艳
430000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医院急诊科
在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即为高热惊厥,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危害性较大。6个月~6岁的幼儿为高热惊厥的主要发病人群,通常于呼吸道感染早期发作,患儿发生疾病时,其体温可迅速提升[1]。此外若高热惊厥患儿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症状持续时间过长,则可使患儿出现脑细胞缺氧的情况,对其智力发育存在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可引发呼吸暂停,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将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应用于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中的效果,旨在为今后疾病干预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小儿高热惊厥患儿50例,经过信封式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9±0.81)岁;惊厥持续时间平均(20.39±5.52)s。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3.14±0.79)岁;惊厥持续时间平均(20.41±5.50)s。①入选标准:与临床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相符的患儿;年龄<8岁;体温>38℃。②剔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存在;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存在;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存在;有神经系统疾病存在或者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比对上述两组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均接受常规通道护理路径,即护理人员为患儿开展院前急救干预、院内急救护理以及急救以后短期的观察护理干预等。观察组为患儿实施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其详细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接听到急诊电话以后,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好护理路径表,其主要涵盖分诊、出诊及抢救等内容;第一时间安排救护车接患儿来院,来院途中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儿的仰卧位体位,及时清理其口鼻腔当中的分泌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护送患儿至抢救室当中。②接患儿入院以后,快速评估患儿的病情并且将各项检查简化,先为患儿用药,将绿色通道证件发放至患儿家属的手中,为患儿提供优先检查与治疗的权限,完成检查以后快速护送其进入急救室当中。③评估完患儿的病情,护理小组的组长需要带领护理人员为患儿实施抢救模式,需要在5 min之内将患儿的静脉通道建立,为其开展镇静、降温及解痉等处理干预措施。④在急救过程中对患儿的情绪进行稳定,提升其配合程度,加强同患儿家属沟通的力度,对其病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避免由于不了解患儿病情所致的救治失败。⑤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即上报医务人员展开积极有效的处理,结束急救干预后,使用绿色通道证件办理患儿的住院手续,快速帮助患儿返回病房内休养,期间加强观察的力度。
观察指标:①观察并统计两组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②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惊厥抽搐时间、急救总耗时、住院天数)。
统计学处理:汇总本研究相关数据并以SPSS20.0进行处理,两组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和临床指标数据均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急救后两组患儿的体温均较干预前下降,观察组患儿干预后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患儿的惊厥抽搐时间明显较对照短,其急救总耗时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对比(x±s,℃)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x±s)
讨 论
小儿高热惊厥为儿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之一,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极易有泛化兴奋性冲动情况出现,脸色青紫、口吐白沫、紧闭牙关以及丧失意志等均为其主要临床表现[3]。若患儿有体温持续上升的情况存在,可将惊厥发生的概率提升。惊厥发生后,若患儿长时间未获得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极易对其大脑产生损伤,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4]。
全程绿色通道为特殊的护理路径,其主要设立目的在于患儿可获得更为及时、有效的救治,其有利于将患儿救治的时间缩短,且可以将疾病治疗的效果提升[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急救后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惊厥抽搐时间和急救总耗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天数亦较对照组少,组间有显著差异存在。由于护理人员于该项护理模式下对自身工作的流程和目标更为明确,可以对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为患儿将抢救工作完成,有效控制患儿的体温,同时将惊厥的时间缩短,减轻惊厥对患儿机体产生的损伤,缩短其疾病治疗的时间,且对患儿预后的改善有促进意义[6]。
综上所述,急诊小儿高热惊厥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从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将急救治疗的时间减少,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