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数感的培育策略

2019-04-02刘燕如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刘燕如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数学化活动、引领多样化估算,从而萌发、扎实、强化学生的“数感”。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体验、探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感应、感受,不断发展、提升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培育;培育策略

所谓“数感”,是指对数、运算的理解、感受,是一个人借助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运算的感知。一个人数感的建立、形成依赖于他的经验的积累、理性的叠加。数感是一种直感,是一种对数的敏锐的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感的培育放置在十个概念的首要位置。发展、提升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通过数感的培育,能让学生“了解数、运算的实际意义”,能让学生“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能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良好的数感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寻。

一、情境:萌发学生的“数感”

学生对数、运算的意义理解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石。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催发学生的数感体验,萌发学生的数感。尤其是现实的生活情境,更能让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因为,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生活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数值的大小,切身体验、感受到数的意义,从而生成学生的数感。这里,教师要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舒展感官,让学生充分地看、听、摸、想,为学生的数感打下丰厚的感性基础。

教学《分数的意义》(苏教版五下),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一块饼、一个长方形、若干个桃子等,营造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认识到一块饼、一个长方形等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以及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等都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1”已经不是作为简单的自然数1了,而是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即“整体1”。这时,学生感受、体验到“1”的本领。从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出发,笔者将三个苹果圈起来,“这三个苹果可以看成整体1吗?”“如果将三个苹果看作整体1,下面的这些苹果可以用多少来表示呢?”随着笔者“三个苹果一圈”“三个苹果一圈”,学生发现,我们现在已经在用“三个苹果”作为计量單位进行计量了。在此基础上,笔者揭示“整体1”可以作为计量单位,由此揭示“单位1”的概念。从自然数1到“整体1”再到“单位1”,学生的认识不断得以深化,学生的数感悄然形成。

生活情境可以作为萌发学生数感的载体。以生活情境作为萌发学生数感的触发点,要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打量,用数学的大脑去考量,从数学的视角去体会,从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有效培育他们的数感。

二、活动:扎实学生的“数感”

数学学习,不能停留在单纯操作、简单记忆和浅层认知基础上,而应通过数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触发学生产生“数感”。“数感”不是停留在纸面、停留在空中的“抽象物”,而应当落实在学生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之中。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丰厚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不仅要让学生“目中有数”“心中有数”,更要让学生“手中有数”。

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描述、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并且学会用数交流信息。比如教学《千克和克》(苏教版三年级上),在学生有了“克”“千克”的感受、体验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活动,如“称一称”活动,让学生先用眼睛估测“一袋盐”“一块香皂”“十个鸡蛋”“一盒牛奶”“一筐苹果”“一袋面粉”等,然后用电子秤进行验证;如“掂一掂”活动,让学生先用手掂一掂,然后用电子秤进行验证;如“数一数”活动,即先用电子秤称出一千克鸡蛋、一千克苹果等,然后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等等。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不仅形成学生的“量感”,更形成学生的数感。比如,学生能脱口而出一千克鸡蛋有多少个,一千克苹果有多少个,多少袋面粉是一吨,等等。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估测、目测,笔者在教学中设立“区间”,允许学生适度的误差,在“猜一猜”的数学活动中,触发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活动是数感的源泉,是学生数感建立的主要方式。通过感性的数学活动,能让抽象的“数”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这种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等建立起来的“体验”“感悟”是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意识性的活动。这种感受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之中,是一种数学的直觉,是一种高级的数学智力。

三、估算:强化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数意识”,是一种对数的敏感。套用著名科学家帕斯卡尔的“几何学精神”与“敏感性精神”,“数感”显然属于“敏感性精神”。数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在一瞥之下看出整个事物来而不能靠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估算,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对数、运算的猜测和判断过程。要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真正将“数感”的培养从教学、生活的边缘拉入教学、生活的“中心”,让世界在学生眼中呈现“数之美”。

比如在学生认识较大数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打造一些契机,让学生猜测、估算。比如,在做操或者上体育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学校周长为200米的操场,估测能站多少人?在学校晨会后,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个班上有五十多人,一万人有多少个这样的班级?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估测体育馆能坐多少人?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凑整法”估算,总和是多少,积是多少?在教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估测,等等。通过估算,引导学生对数,尤其是数目较大的数建立一个鲜明的表象,形成一种敏锐的直觉。如此,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主动地调用自己的内存,在参照物的比拟中,形成准确的判断。这种估算的能力,这种敏锐的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历练,是长期实践、活动的积累、结晶。

在生活中,估算比精算有着更大的运用时空,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比精算更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估算、估测的方法,培养学生估算、估测的技能。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生活实际问题,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由此,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就能主动地将问题和“数”结合起来,从数学的视角来考量,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数感”。

笛卡儿说:“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数感,对于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都大有裨益。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对数进行充分的感知、感应、感受。这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发展、提升过程。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