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儿童数学学习的“童年生态”

2019-04-02朱钧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数学学习

朱钧

摘  要:“童年”是儿童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旅程。守护儿童“童年生态”是教育的应然追求。当下的数学教学,已经侵蚀了儿童的“童年生态”,比如成人立场、思维和话语对儿童立场、思维和话语的僭越。守护儿童数学学习“童年生态”,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以“自主建构”为路径,以“离童最近”为区间条件和前提。

关键词:数学学习;童年生态;守护

当下,“童年生态”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界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所谓“童年生态”,是指儿童与生俱来、自然天成的生存状态,表现为儿童的内在需求、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童年生态”不仅关涉到儿童精神生命成长,更关涉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守护“童年生态”,就是守护儿童生命发展,就是守护教育的本真。

一、侵蚀:数学教育中“童年生态”的缺失

爱伦·凯曾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但一直到今天,受功利主义影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禁锢着儿童。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永无休止的课外辅导,永无休止的奥数训练,永无休止的数学竞赛,对儿童的揠苗助长,不惜牺牲童年幸福来换取遥远、缥缈的未来。“统一化”“模式化”的数学教育更是置儿童个性于不顾。从儿童视角看,真正的数学学习难以发生 [1]。

1. 成人立场僭越儿童立场

尽管教育一直呼唤儿童立场、视角,但在实践中依然是成人立场有意无意地僭越儿童立场,数学教育依然行走在儿童经验世界的边缘 [2]。比如在某市三年级统一组织的一次期末调研测试中出现了“出租车分段计费”问题——“出租车三千米内5元,超过三千米每千米2元”,结果90%的学生出错。其实,这种错不在儿童,因为出租车收费标准远离儿童生活,即使儿童乘坐过出租车,但又有几名儿童付过费用?再者,从语文视角看,这样的问题表述的确会让儿童产生歧义。回归儿童立场,就是要回归儿童生活,回归儿童逻辑。

2. 成人话语僭越儿童话语

话语往往是身份、地位等的表征,能揭示人的生存处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法定的教学话语外,还有着权威话语,甚至霸权话语。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材例题是“+++”,一些学生认为可以用通分来解,而教师囿于教学目标,武断否定学生的想法、意见。其实,就题目本身来看,确实可以用通分的方法。事实上,这里教师应逐渐增加项数,以唤醒、倒逼儿童产生转化的心理需求。只有儿童有了需求,他们才会主动探究。

3. 成人思维僭越儿童思维

成人的思维方式与儿童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成人习惯于抽象,喜欢简约、概括,儿童却喜欢具体、形象。在数学教学中,成人思维僭越儿童思维比比皆是。比如教学《角的度量》,许多教师都会将量角抽象概括为“两重合一看”。这种扼要的小结,在成人眼里是简明、凝练的,但由于儿童思维是感性、形象的,因此从成人的抽象化概括中,儿童找不到任何意义,他们不能有效套用。于是,在测量角的时候,儿童捉襟见肘就是难免的了。

呵护儿童数学学习“童年生态”,需要教师从儿童这个原点出发,实现教学核心价值——儿童发展。为此,教师要激活学生内在心理需求,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体察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呵护儿童的“童年生态”,赋予儿童生命自然生长的力量。

二、守护:数学教育中“童年生态”的重构

基于儿童立场,守护儿童生态。数学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感性、具体,充满趣味性的。重构儿童数学学习的“童年生态”,就是要求教师将“冷美的数学”变得温和,恢复数学知识诞生时的鲜活,让数学以感性、形象、有趣的姿态走近儿童世界、走进儿童心灵。只有这样,数学对儿童来说才是有生命力的。立足儿童本位与儿童视域,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为引领,让儿童获得自然、自由、自在的生长。

1. 离童最近——不陡峭的引领,让儿童享受学习的自然生长

所谓“离童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儿童学情,基于儿童认知特质。“离童最近”不仅仅是离一般、抽象的儿童最近,更为重要的是离具体儿童最近,贴合具体儿童的学习需求,顺应具体儿童的学习走向。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经验开始。”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则这样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根据先教的知识”。“离童最近”并不是陡峭的教学追求,而是最为基本,为诸多教育家所肯定、所主张的教学追求,能让儿童的数学学习自然生长。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苏教版三上),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在超市里频繁地接触过小数,对分数鲜有触及。通过课前调查,笔者发现,孩子们已经拥有了“平均分”的操作经验,拥有了“一半”“半个”等概念。基于此,笔者从儿童已有认知出发,将教学切入儿童“最近发展区”。

活动(一):想一想,学一学。

①将4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  )?

②将2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  )?

③将1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  )?

从儿童熟悉的分水果入手,将分数概念引入并建立于“平均分得不到整数个”的现实情境中,催生出儿童已有的分数概念——“一半”,进而引入“”这样一个分数。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情境,还是教学内容,抑或是教师所提的数学问题,都切合儿童的已有认知,充分激活了儿童已有认知经验,让儿童数学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建构出抽象的数学概念。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在我看来,教给儿童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本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2. 自我建构——不生硬的融合,让儿童绽放自我的智慧灵性

以儿童为本是守护“童年生态”的要旨。在“童本课堂”上,要引导儿童自主建构,让儿童自我认知、理解,从而进行自我知识建构。自我建构不是硬生生的视界融合,而是儿童绽放自我本质力量的探寻。在数学教学中,或许教师过度、越俎代庖的讲解能换得儿童一时的高分,但这如同假牙、假发一样,是没有生命力的。守护儿童“童年生态”,就是要促成儿童对数学学习的自主、能动、有意义的建构。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在儿童理解了“一半”就是“”后,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浅表走向深度。

活动(二):折一折,议一议。

笔者出示多个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分别对之进行对折,再对折,然后要求学生用笔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师:第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生1:。

师:第二个图形、第三个图形呢?

师(追问):为什么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同,却都表示呢?

生2:因为这些图形都被平均分成4份,我们只表示其中的一份。

……

从学生初步建构出的分数“”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展开深度探究,并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进行反观内省,在反思和追问中生成学生数学智慧,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分数就是表示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數”,这里的关键是“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以及“表示的份数”等。自我探究是儿童数学学习“活的源泉”。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儿童不断从探究中汲取生命营养,从而显现出数学学习智慧、灵性与价值。

3. 核心素养——不突兀的追寻,让儿童舒展自我的精神生命

发展核心素养是守护儿童“童年生态”的应有之义。发展、提升儿童数学核心素养应该不是突兀的追寻,而是让儿童充分舒展自我精神生命。核心素养是儿童最内在的东西,具体外化、表现为儿童问题解决的智慧与灵性。教学中,教师要唤醒、显发、弘扬儿童的这种智慧、灵性,要激活儿童数学思维,催生儿童数学想象,点燃儿童数学创造的灵光。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当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后,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变式,让学生在“变异”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彰显儿童的灵性与智慧。

检测反馈:判定下列图形能否用分数表示。其中有这样一个图形(如图1),没有直接对图形进行平均分,需要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

这道题很多孩子都认为不能用分数表示,原因就在于在三角形中,涂色部分与上、下两个空白部分不相等。也就是说,儿童这时尽管掌握了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以及表示的份数,但对平均分依然处于直觉阶段,没能对分数的判断进行自觉的理性思考。当一部分孩子给图形添上辅助线,将整个图形平均分成9份后,其他懵懂的孩子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智慧、灵性得到深度开掘。

“童年”是儿童最为重要的一段生命旅程。在数学教育中,教师绝不能将儿童童年生活视作未来生活的准备,而应让儿童获得童年生活的充盈。守护儿童童年,守护儿童童年生活,意味着关照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意味着为儿童数学学习打开通往可能性的通道。让我们一起徜徉在儿童数学素养的美丽星空里,用智慧去构筑儿童童年生活这一人生根基。

参考文献:

[1]  滕玉英. 演绎“情智”新课堂,走向教学新常态[J]. 江苏教育,2015(31).

[2]  刘海玲. 捕捉儿童灵性 守护童年生态[J]. 小学教学研究,2016(5)﹒

猜你喜欢

数学学习
浅议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浅谈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文科生如何学好数学探析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小妙招
如何通过作业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