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经验在育人工作中的实践
2019-04-02杨睿
杨睿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中职学校育人的重要性,借鉴大禹治水的经验,通过如何制定班级规则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则、走上正轨两方面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践,证实了用“疏导”的方法来育人不但可行,而且是非常有效的,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人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育人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疏导;班级规则;常规管理;引导;关爱;微信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在我国目前来说,研究如何教好书的教师很多,但专注于育好人的教师可能不是太多。
大禹治水中的“疏”是开渠、建立疏通的河道,“导”是让洪水沿着疏通的河道进行分流,最后把洪水引到大海。而班主任工作中的“疏”是建立符合班级情况的规则,“导”是在引导学生自觉自愿遵守这些规则同时,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学生逐渐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二者异曲同工。具体实践如下。
一、“疏”的实践
面对道德行为水平低的熊孩子,要想将他们引入人生的正轨,就要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让他们学会守底线。首先就要制定符合班级情况的规则,而班级规则是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下制定的,分为常规管理和违纪管理。
(一)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用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在班级管理中是重头戏。
笔者班级的常规管理是实行班级个人量化管理,首先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量化,制定出个人量化考核办法,它几乎包含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整个班级的常规管理就围绕上述考核办法进行,对学生的考勤、卫生、参加各类活动情况、是否承担班委工作、是否服从班级管理、做好事情况综合评定,有奖有罚,奖惩分明。
(二)违纪管理
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在校抽烟较普遍的现象,学校明确规定学生上课不准玩手机,并将抽烟与喝酒、打架等列为违纪行为。
借助大禹治水的经验,重“疏”,而不是一味“堵”。如: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在学校公共场所特别是教室里抽烟,很多同学的烟龄都2、3年,一味“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笔者首先叮嘱学生在宿舍抽烟时要注意安全、卫生,其次谈抽烟的危害,再有是鼓励学生慢慢戒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班上竟有好几个学生表示要戒烟了。
二、“导”的实践
笔者认为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做自己的主人,从被动角色转为主动角色,也就是从“别人要求我做”转化为“我要这样做”,这非常重要。一旦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就能够自我肯定,重树学习的信心,对未来也会有所期待,这是班主任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也是育人的关键所在。
(一)引导学生遵守规则
规则一旦制定出来,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遵守这些规则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若不遵守,会有什么结果?同时结合着制定的规则,就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如“好的习惯成就好的人生”,通过班主任主题演讲,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打心理明白,遵守规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一般来说,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学生就不抵触,就愿意做。比如出早操,筆者把为什么出早操的问题讲清楚,加上班级个人量化考核中,对早操缺旷有明确的扣分规定,笔者不到学校当监工,让学生自己出早操,慢慢地学生的自主性就有了,当形成习惯后,体会到出早操的好处,即使冬天也能坚持出早操。
(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建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每周我班班会必做的第一件事:班级一周盘点。对上一周班级的考勤、卫生情况进行公布,对做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同学提出批评,并将学校的处分决定一一宣布,起到警示作用。记录上一周同学的好人好事,比如帮助抬水、打扫卫生、帮厨、捡到物品归还等等,并通过加个人操行分进行奖励。
(三)通过主题班会,及时处理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及时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引导。主题班会如“自律与自由”、“熊孩子怎么炼成的?”、“我们是不是在上假学?”、“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武汉公交车翻江事件反思”等等。在主题班会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加以引导,效果很好。
(四)尽可能关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我们班建了一个微信群,每周一早上7:30我都会在班群里向全班同学问好,如“早上好!新的一周开始了,加油!”,天气有变化,我也会告知班里同学添衣保暖等,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通过大半年的实践,笔者的班逐渐从一个“乱糟糟”的班级转化为一个各方面井然有序、团结有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我知道,我的学生已经开始步入那条他们该走的路,“疏导”的育人方法开始出效果了。
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通过实践,用“疏导”的方法来育人也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一个班主任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人生,不管他未来从事哪一个行业,都充满正能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广播电视学校班主任工作条例[Z].云南省广播电视学校,2010.
[2]程洁.我的孩子是天才宝贝[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